舒麗 唐桂英 周敏 王素華 袁姁 劉巧 李曉曼



摘 要:為了探索河長制在縣域水環境管理中的機制優勢,以南充市蓬安縣為例,選取河長制前后環境監測結果進行對比,研究縣域河流水質變化及污染物排放特征。2016—2021年河長制實施前后,市控縣域河流水質達Ⅲ類比例逐年從0%提升到100%,基本消除了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所測斷面水質中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含量河長制前后五年同比基本呈下降趨勢,溶解氧濃度呈現上升的良好趨勢。縣域河流污染物排放和源解析分析,2017—2019年水污染物排放量變化不明顯,2020—2021年污染物排放量極速下降,節能減排效果顯著,河長制機制的優勢呈現。同時,蓬安縣在河長制推行中制定了水質目標考核達標污染防治對策,為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鞏固提供重要支撐依據。
關鍵詞:河長制;縣域河流;水質變化;污染排放;蓬安
中圖分類號:X8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655(2023)01-0-06
0 引言
隨著縣域經濟結構的轉型,特別是工業產業的轉型發展、城鎮發展,致使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破壞,尤其是水環境遭受重大威脅,水污染問題被提上亟待解決的社會性議程。河湖管理保護和水污染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而“河長制”的推行是落實屬地責任、統籌水環境治理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是保障“河長制”有效落實、實現水環境治理常態化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1-3]。河長制顯著地提升了村域河流治理的環境績效和社會績效,河長制可以通過增強激勵問責、提升環境規制與促進公眾參與三種渠道影響村域河流治理績效[4]。沈曉梅等[5]通過系統研究推行河長制的戰略環境,分析河長制具有的優勢、劣勢,以及現階段我國全面推行河長制存在的機遇和潛在的威脅。
近年來,南充市在全省積極率先推行河長制目標考核責任制,南充市政府與各縣(市)區簽訂了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先后制定了《南充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考核斷面環境監測方案》(2016年12月)、《南充市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方案》(2017年)和《南充市貫徹落實〈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實施方案》(2017年),全面落實推進河長制,確立了市級河長制河流目標考核監測斷面。河長制實施關鍵在于屬地依法依規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縣級政府處于政府行政單位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提高縣域水污染控制能力有助于該縣所在轄區的發展,將有力促進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
本文以南充市蓬安縣為例,縣域內河流沿線均聚集了大量集中城鎮,畜禽養殖業占比較重,縣域水系發達、交界斷面多,嘉陵江一級支流占比多。為了探索研究蓬安縣水環境質量變化、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源解析,前期已采用單因子評價法、主要污染物水質標識指數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水質評價方法,綜合研究了水質時空動態變化及污染成因[6]。本文重點研究河長制推行前后6年監測的市控縣域河流水質變化、污染源排放特征及總結研究了目標考核達標對策,為“十四五”水環境質量穩定達標提供支撐依據,為行政管理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區域概況及監測點位
蓬安縣位于南充市中部,介于東經106°10'2"~ 106°41'15",北緯30°42'52"~31°17'38"。南北長59.5 km,東西寬50.0 km,東南與營山縣、渠縣交界,北鄰儀隴縣、南部縣相連,南同廣安縣、岳池縣接壤,西與高坪區緊靠,幅員面積1334 km2,人口約百萬人。蓬安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川中丘陵地帶,嘉陵江中游。全縣地形以丘陵為主,低山僅分布在東南部和縣城北部。地質構造形態以褶曲為主。該地區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溫潤氣候縣,由于受四川盆地地形影響,水系雖然發達,降水分布不均。部分河流水量少、河道窄、上游來水少,尤其是縣界河流大泥溪河部分河段枯水期存在斷流現象;清溪河和河舒河沿岸流經場鎮較多、人口密集,生活污染源排放壓力大。境內有大小河溪總計104條,總長度約600 km。境內嘉陵江流域面積1169.51 km2,共涉及39個鄉鎮,2016年蓬安縣農業用水量為8990萬m3,工業用水量1782萬m3。蓬安縣域市控河流監測點位見圖1。
1. 2 分析項目
2017年,蓬安縣域河流納入市級河長制目標考核監測斷面為9個,包含嘉陵江一級支流和縣域內或交界斷面。監測數據選取為 2016年(只有嘉陵江一級支流監測斷面,且從第三季度開始監測)至2021年,監測頻率為次/月,水樣采集與分析參考《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7-9],實際監測水質指標共計24項。本文選用影響水質類別較大的幾項主要指標進行評價,包括化學需氧量(CODCr)、高錳酸鹽指數(CODMn)、溶解氧(DO)、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總磷(TP)等。根據《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水質類別為Ⅲ類。
1. 3 評價標準
本文評價標準采用《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采用單因子評價法,水質以各參數濃度與評價標準進行對比,即污染因子最高的類別作為水質實測類別,是水質目標考核及排名常用的評價標準。
2 河長制推行前后河流水質變化及污染物排放特征
2. 1 縣域河流水污染治理及水質對比
對河長制推行前后蓬安縣域河流監測斷面水質的水質類別及達標比例進行對比分析得知(見表1),2016年未推行河長制,縣域境內5個嘉陵江一級支流監測斷面年均值評價類別為Ⅴ或劣Ⅴ類,達標率為0%。2017年開始推行市級河長制目標考核,擴大了縣域河流監測范圍,縣域內新增4個縣界交界河流監測斷面,為實現目標考核任務,提升縣域水環境質量,蓬安縣先后制定了大泥溪、河舒河、清溪河等水質較差的流域水體達標方案和20條市、縣級河長制小流域“一河一策”,通過分析流域水質現狀調查評估、預測及其污染現狀與負荷分析,按控制單元開展落實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工程、工業污染源治理工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保護等水污染治理工作任務,提升了環境監管能力。2018—2021年所測斷面水質類別逐年提升,水質達標率逐年提高,2018年消除劣Ⅴ類,2020年消除劣Ⅴ類且達標率為100%,2021年所測監測斷面保持Ⅲ類且達標率為100%。縣域河流水質改善明顯,主要體現為河流監測斷面污染物超標項目和超標倍數逐年下降,蓬安縣域河流水質污染勢態得到一定控制;袁姁等[6]前期研究發現嘉陵江一級支流水質改善明顯,近兩年一級支流水質年均值保持穩定達標;河長制推行前后水質水期變化不大,變化特征主要為枯水期>豐水期>平水期,水質變化為下半年優于上半年,與前期研究吻合[6]。
河長制推行后,蓬安縣遵循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進一步強化了水治理、保障了水安全,定期開展河長巡河督察督辦制度,加強了河道“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河道污染行為,水環境“臟、亂、差”等現象逐漸減少,水質改善明顯,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生活污染處理處置設施進一步改進提升。
2. 2 縣域河流主要污染物濃度同比變化
2016—2021年,河長制推行前后蓬安縣域內嘉陵江一級支流清溪河、河舒河、長塘河、金溪河、大泥溪河的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主要污染指標濃度均呈現好轉;縣域交界河流漁溪河、流江河、大泥溪河(營山-蓬安)、肖溪河的主要污染指標濃度也有改善,一些指標濃度存在波動變化。根據現場調研和相關資料收集發現,蓬安縣域水系發達,但是很多河流尤其是部分縣域交界河流水流量較小,河道偏窄彎曲,上游來水很少,河流流經場鎮較多或人類活動密集,個別河流有時出現季節性斷流等多方面因素,導致縣域交界河流水質存在較大的波動變化。
總體而言,自從2017年南充市推行河流水質年均值目標考核制以后,全市河流水質均呈現改善趨勢,蓬安縣境內河流監測斷面占全市考核斷面較多,水質改善明顯。以2021年(河長推行后)與2016年(河長制推行前)主要污染物濃度同比變化為例(見圖2),蓬安縣域河流化學需氧量濃度比變化為0.7%~-75.1%,高錳酸鹽指數濃度同比變化為8.8%~-61.1%,氨氮同比變化為73.6%~-89.0%,總磷同比變化為11.4%~-82.9%,五日生化需氧量同比變化為1.5%~-76.6%,溶解氧同比上升(變好)為4.8%~68.2%。其中,肖溪河水質略有下降,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同比上升幅度較大。
2. 3 污染源排放特征變化
文獻[10]研究表明聯合分析總量和濃度更能準確反映出我國各省份的實際環境狀況。通過調查蓬安縣環統數據發現,河長制推行前后蓬安縣入河廢水排放總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存在波動變化,詳細結果見表2。隨著縣域經濟和城鎮化建設發展,2016年廢水排放總量只包括工業源和集中式治理設施排放,不含農業源和生活源排放,導致廢水排放總量偏低,但是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為4677.33 t,廢水污染物占比23.7%。2017—2021年廢水排放總量只含工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治理設施排放,不含農業源排放,2017—2021年廢水排放總量、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廢水污染物占比總體下降。推行河長制目標考核以后蓬安縣加強了節能減排、產業結構調整、縣城(鄉鎮)污水處理廠技改擴能、城市截污干管建設、污水集中式收集與處理等措施,2017—2020年蓬安縣逐年完成了污水管網建設,覆蓋率達到70%以上。2020年和2021年廢水排放總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和廢水污染物占比呈現斷崖式下降,從而減少縣域河流污染物,降低水體自凈負荷。由此可見,蓬安縣實現了河流“污染源減量,整治效果穩固”。
從圖3中可知,2016年缺農業源和生活源排放數據的情況下,化學需氧量分擔率最高;2017—2020年化學需氧量分擔率差異不大,2021年化學需氧量分擔率略有增加;2020年總氮分擔率最高,2021年總磷分擔率最高。研究分析,廢水排放污染物分擔率變化與污染源密切相關,2016年未統計生活源和農業源,化學需氧量分擔率較高,氨氮、總氮分擔率較低。
根據2017年蓬安縣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分析,廢水中污染物來源主要為工業源、畜禽養殖業、種植業、城鎮生活源、農村生活源、水產養殖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源占比依次為畜禽養殖業、農村生活源、城鎮生活源、水產養殖業和工業源;氨氮排放源占比依次為農村生活源、城鎮生活源、畜禽養殖業、種植業和工業源;總磷排放源占比依次為農村生活源、城鎮生活源、畜禽養殖業、種植業和工業源;總氮排放源占比依次為畜禽養殖業、農村生活源、種植業、城鎮生活源和工業源;畜禽養殖業和農村生活源污染貢獻較大。2017年蓬安縣是養殖業大縣,河長制推行后,為實現水質目標考核任務,全力推動禁養區畜禽養殖場關閉工作和非禁養區養殖場整治,規范化整治畜禽養殖企業249家,關停69家,全縣畜禽養殖場基本實行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有效減少了畜禽養殖對水環境的污染;城鎮、鄉村污水處理設施和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改善。
3 河長制考核水質達標對策
3. 1 全面推進河(湖)長制
蓬安縣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河長體系,制定了相關工作方案、治理方案,各級河長負責組織實施轄區相應江河湖庫的管理和保護工作,實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的總河長負責制。通過市級河長制目標考核實施,蓬安縣水質改善最明顯,水質類別逐年提升或保持穩定,超標項目逐年減少,污染物超標倍數逐年降低。通過現場調研,從2017開始縣委及縣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開展了一年(2018年)縣級河長制考核,縣級考核監測斷面近50個,監測頻次每月一次,監測常規項目24項,監測斷面覆蓋到鄉村河流。此外,蓬安縣還對重點小流域制定了“一河一策”實施方案,加大了河流治理力度,通過河道整治和維護、生態修復,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改進,逐步推進鄉鎮污水處理二、三級管網建設等系列“精準把脈”,全力開展嘉陵江(蓬安段)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對癥下藥”下狠功夫整治水污染。全面推行河長制,更好地、更有效地集結了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社會組織機構、企業、社會公眾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聯合應對,貫徹落實縣域水污染治理和河流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措施。河長制推動了這種跨地域、跨部門的問題協調與利益平衡,推動了跨部門、跨行業的關系協調,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優化。
3. 2 加強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
3. 2. 1 加強流域沿線生活污染源控制
加大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及改造、推進污泥處理處置、加大鄉鎮生活垃圾處理力度。對每條流域要徹底摸清污染源點位,建立污染源清單,實行動態清零制度,堅決按期銷號,強力治污削減。
3. 2. 2 加強工業源污染控制
全面取締“10+1”小企業、專項整治“10+1”重點行業、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
3. 2. 3 加強農業源污染防治
進一步鞏固已關閉搬遷、治理的畜禽養殖場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成果,規范規模化畜禽養殖,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調整種植業結構與布局。制定畜禽養殖綠色發展規劃,按照全市環境承載能力劃定養殖規模紅線,嚴控養殖、化肥農藥對小流域水體的污染。蓬安縣完成了畜禽養殖區域劃分,制定《蓬安縣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和《蓬安縣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方案》。
3. 2. 4 大力實施小流域“清水補源”
在小流域兩岸100~200 m 范圍陸域劃定生態涵養區,推廣建設冬水田、生態養魚塘,大量儲蓄優質水,在枯水季節對小流域進行清水補源措施,有效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
3. 2. 5 開展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建設
積極開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工程、工業集聚區污染集中治理工程、城鎮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置工程、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水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工程、水資源優化調度工程、環境監測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程等8大類重點工程建設共1400余個項目。
2020年底,全縣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已完成并投入運行,實現全縣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4 小結
(1)河長制推行后,蓬安縣域河流水質及其達標比例逐年提升,2020年市控縣域河流水質基本消除劣Ⅴ類,河流監測斷面主要污染物超標項目和超標倍數逐年下降,蓬安縣域河流水質明顯改善。
(2)河長制推行后,縣域河流主要污染指標濃度基本上呈現下降趨勢,水質總體改善,肖溪河主要污染指標濃度波動變化較大,水質略有下降。
(3)蓬安縣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分析,廢水中污染物來源主要為工業源、畜禽養殖業、種植業、城鎮生活源、農村生活源、水產養殖業。化學需氧量排放源以畜禽養殖業為主,氨氮排放源以農村生活源為主,總磷排放源以農村生活源為主,總氮排放源以畜禽養殖業為主。
(4)制定了河長制考核達標政策。蓬安縣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河長體系,通過市級河長制目標考核實施,制定有關工作方案和治理方案,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加強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Z].2016-12-11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關于加強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國水利,2014(6):5-6,13.
[3] 毛惠萍,何月峰,王浙明,等.以“河長制”為核心的浙江省治水考核評價體系研究[J]. 世界環境, 2022, 2(2): 70-73.
[4] 馬鵬超,胡乃元,朱玉春.河長制對村域河流治理績效的影響及作用機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3):121-129.
[5] 沈曉梅,姜明棟,鐘冠宇.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戰略環境分析與對策[J].水利濟,2018,36(3):35-38,44,78-79.
[6] 袁姁,舒麗,權秋梅,等. 嘉陵江一級支流縣域河流水質現狀綜合分析與評價—以南充市蓬安縣為例[J]. 四川環境, 2021, 40(3): 124-131.
[7]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編委會.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4版) [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2.
[8]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S].
[9]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 HJ 2.3-2018 [S].
[10] 佳紅,董小林,吳陽等.廢水排放總量與污染物濃度的聯合聚類分析——以2014年各省面板數據為例[J]. 四川環境, 2017,36(3):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