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 劉暢



[摘 要]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是五類“金課”之一,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開展“混合式金課”建設質量的有效評價,對提高“混合式金課”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率有著重要作用。本文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實際,通過課程建設、教學實施、學習效果這三個維度對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進行評價,構建科學全面、可衡量、易評價的“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混合式金課”建設與質量評價提供參考。
[關鍵詞]“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型高校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4-0035-04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將“金課”建設的標準定義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1]這既是“金課”的顯著特征,也是“金課”區別于“水課”的質量標準。“混合式金課”是五類“金課”之一,就是將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在線學習有機結合,實現線上線下優勢互補,達到課程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目前,混合式教學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應用越來越多,如何制定出科學、全面、可衡量、易評價的評價體系,有效評價“混合式金課”質量,是應用型高校“混合式金課”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課”的目標導向
應用型本科高校重在培養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在“混合式金課”的建設中一般應遵循以下目標導向:
(一)課程目標的專業思政協同導向
“金課”的建設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把科學嚴謹、誠實守信、務實拼搏、責任擔當等思政教育內容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二)課程內容的理論應用結合導向
應用型高校以培養面向行業需要和工程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建設“金課”就要突出課程的實踐性,使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達到學以致用。
(三)課程教學的知識能力融合導向
應用型高校“金課”建設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面向行業發展與工程實際需求,以能力為導向,突破傳統學科知識的局限,側重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發展,[2]注重知識和能力的有機融合。
(四)課程評價的過程結果統一導向
目前高校的課程考核多為對知識和記憶為主的結果性考核,而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等評價甚少,應用型高校“金課”建設要加強學習過程性評價,強化知識掌握、能力培養等多層次考核,實現過程性和結果性考核相統一。
二、“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在“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中,既要關注在線課程資源和線上學習活動,還要關注線下課堂教學活動。因此,在構建“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體系時,除考慮評價體系一般要遵循的可操作性、科學性、整體性等基本原則外,還要結合以下原則:
(一)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相結合
高水平的課程建設是保證高質量混合式教學的前提與根本。課程建設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團隊、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資源等。在課程建設評價的基礎上,開展對混合式教學課前、課中、課后等環節的評價,能夠形成基于全過程的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二)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統一
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以期末考試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導致大部分學生不重視平時表現,學習過程參與少。混合式教學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強調過程學習的重要性,從線上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面注重過程評價,并關注結果評價。
(三)評價內容與評價主體全面化
由于混合式教學中的課程建設與組織實施過程相對復雜,其質量評價既要注重傳統線下教學的評價,還要關注學生線上學習的考核。在評價主體選擇時,應將教師、學生等均納入評價主體,注重線上學習數據的應用,并考慮定性和定量指標的結合。
三、“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指標的初步確定
目前,對于傳統課堂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相對比較完善,但混合式教學的評價體系還處于實踐和初步構建階段。現有評價體系中,部分指標傳統評價內容較多,缺少對混合式教學特征的顯現。混合式教學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等不同環節,將學生的線上學習、課堂學習、小組學習、自主學習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并通過學生的學習反應、學習感受、學習成果等體現教學效果。[3]
本文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實際,將課程建設、教學實施、學習效果這三個維度作為“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的一級指標。在課程建設評價方面,根據課程建設標準和特定要素,結合混合式教學基本特征,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資源等六個二級指標,并分設不同的三級指標及觀測點;在教學實施評價方面,基于“教”與“學”過程中的交互關系,設置課前階段、課中階段、課后階段等三個二級指標,分別下設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三級指標及觀測點;在學習效果評價方面,結合線上、線下學習成效進行綜合評價,設置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兩個二級指標,并分設三級指標及觀測點。
為保證評價指標項選取的科學性與全面性,對本校省級一流課程負責人、二級學院教學院長、一線教師、校院兩級督導員等20余位專家進行了訪談。根據專家訪談反饋意見,對擬定的質量評價指標進行修訂,形成初步確定的各指標項具體評價指標(見表1-表3)。
四、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李克特五段式評價量表,將初步確定的“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指標設計成調查問卷,各指標項按照非常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為5,4,3,2,1五個等級。問卷采取匿名在線填寫方式,選擇本校使用過混合式教學課程學習的本科學生開展調查,并通過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進行檢驗,以增強其科學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
采用 Cronbach α信度分析法測量調查問卷的信度,α系數越高,說明問卷越科學合理,信度越高。一般分析數據時,如果信度系數達到0.9以上,就意味著該調查表信度很高;如果信度系數在0.7以下,該調查表就基本失去了使用價值。[4]通過使用SPSS25.0對調查問卷所得數據進行信度分析(結果見表4),可以看出本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值為0.912,大于 0.9,說明構建的“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項的可信度高,內部一致性高。
采用結構效度來表示調查問卷的效度,使用因子分析法,進行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KMO值一般在0到1之間,如果KMO檢驗的系數大于0.5,P的值小于0.05,表明問卷具有結構效度,可以進行因子分析。在實際分析中,KMO值在0.7以上表示效果較好;KMO值越趨近于1,則說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越好,有效性越高。[5]通過對調查問卷所得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結果見表5),可以看出數據分析得出的KMO系數為 0.891,大于 0.5,說明問卷整體有效性較高;Bartlett檢驗中P值為 0,小于 0.05,說明變量間具有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
通過上述對調查問卷所得的數據的信度、效度分析,可知初步選定的“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內部一致性、可信度較好,整體有效性較高,因此,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所有指標項都可以使用。
“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關鍵是評價指標的選擇與確定。本文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實際,通過課程建設、教學實施、學習效果等三個維度,構建了“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并進行了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對“混合式金課”的建設與質量評價進行了有益嘗試。要推進混合式教學的改革和應用,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并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謝幼如,黃瑜玲,黎佳,等.融合創新,有效提升“金課”建設質量[J].中國電化教育,2019(11):9-16.
[3] 王丹華.基于混合式學習的學生過程性評價指標構建與應用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4] 馮巖松.SPSS 22.0統計分析應用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5] 武亮亮.大學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責任編輯: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