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周勛波
[摘 要]新時代的“新農科”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新的歷史節點,也是中國高等農林教育發展進入嶄新階段的標志。“新農科”是傳統農業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體現科技進步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綜合性大學的涉農專業是“新農科”建設和“新農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廣西大學為例,總結了綜合性大學涉農專業在“新農科”建設中,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農科”創新型人才的路徑和方法,為進一步推進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服務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新農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4-0075-03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文件,首次提出“新農科”的教育概念。同時國家層面戰略性地提出了“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積極推進“新農科”建設,為高等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1-2]“新農科”是相對傳統農科而言,基于新時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而提出的農科教育體系改革要求。“新農科”的“新”,新在“農”,也新在“科”。[3]一是對傳統學科的改造,“新農科”專業的設置是對傳統農科專業設置的徹底改造,強調多學科交叉融合,成為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學科。二是“新農科”要服務新產業、新業態。三是分析、預測今后一段時間的科學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要創造新的學科、專業以適應新要求。農林高校肩負著新時代“新農科”建設的重要歷史使命,涉農綜合性大學是“新農科”建設的重要力量,與純農林高校相比,擁有較為齊全的學科門類、適合師生全面成長的環境與條件、優質的科技創新和服務鄉村振興資源等優勢。[4]然而,面對“新農科”建設的歷史性發展機遇,涉農綜合性大學如何將大學里的優勢學科與農科融合,充分發揮多學科專業優勢,從而形成“新農科建設與多元學科合力發展”的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體制,是“新農科”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廣西大學農科專業已有90年辦學歷史,包括傳統的農學院、林學院和動物科技學院。農科專業齊全,具備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個,農業碩士專業領域碩士點8個,本科專業9個。本文以廣西大學農科為例,積極探索綜合性大學的涉農專業“新農科”人才的培養路徑和具體舉措。
一、新時代背景下綜合性大學“新農科”人才培養的路徑
2020年11月29日,“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在浙江大學成立。由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等34所國內綜合性大學涉農大學聯合發起成立的全國性高校合作組織,旨在探索“新農科”發展路徑,創新新時代辦學模式,培養更高質量、更高要求、更高素質的農科拔尖創新人才。廣西大學作為我國西南部邊疆的一所重要高校,為“新農科”創新型人才培養帶來新機遇、新挑戰、新作為。
(一)利用專業多樣集中的優勢打造區域特色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
綜合性大學農科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優勢,農林都在各自領域具備學科門類齊全、專業多樣性、課程設置互補性、科學研究相融性等特征。專業責任教授制度形成特色教師隊伍,推進具有區域特色的課程教學改革。在強化實驗教學的同時,專業實行專業責任教授制,要求各專業以教學評估A級指標的內涵標準進行專業建設與改革。專業責任教授小組的主要責任是制訂本專業建設規劃、師資隊伍的培養教學能力的提高、專業改革思路與措施要點;教學方法、考試方法與手段改革,組織各類教學活動;教材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實驗室建設、實驗基地建設以及專任教師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等。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改造升級傳統的農科體系。學科之間進行專業融合,打破專業和學科的嚴格界線。在推進具有區域特色的課程教學改革中,培養的人才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做出重要貢獻,大部分學生將從事技術開發與應用工作、農林畜牧產品和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或進入其他企業工作,這些崗位要求學生具有廣博的農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人文社會學科基本理論知識;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及信息處理能力;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和管理方面的能力,能更好地處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
(二)新時代“新農科”背景下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
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與“新農科”教育理念相結合,推動智慧農業、智慧養殖、智慧植保、智慧園藝的發展,將無人農場、自動駕駛農業裝備、精準作業的操作手推廣應用。回答和解決地方政府、企事業等單位,以及農業農村農民提出的新形勢下面臨的問題。形成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特色的“新農科”人才培養的新體系。以學分制、理論實踐互動的人才培養教學體系,構建課堂實驗實踐、大學生創新課題、橫向科研項目、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產業體系廣西創新團隊項目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優化新時代“新農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理念。
(三)用創造性思維理論引導科技創新
“發展性、創造性、突破性”思維,是科研創新的靈魂。例如在農作物害蟲化學防治方面,長期使用單一品種殺蟲劑引起害蟲的抗藥性增強,害蟲更加猖獗,同時次要害蟲大量出現,不得不增加施藥頻率或提高使用濃度,造成殺蟲劑愈用愈多,而害蟲越來越嚴重的惡性循環,帶來環境的嚴重污染問題,進而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實踐中除了掌握害蟲種群以外,還要利用生態、進化、遺傳等理論知識,以及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綜合理論技術,來驅動實踐過程大膽創新,實現系統控制害蟲的技術創新。因此,實現創新,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是關鍵。
(四)形成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廣西為農業大省,地處南亞熱帶,山形地貌獨特,農業資源獨特且豐富,區域特色明顯。圍繞廣西農林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目標,集成推廣相關技術,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加強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等,加大技術的研發以及農業推廣服務優化。以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為導向,學生100%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尤其是與地市對接的需求項目、與企業聯合攻關項目等的研究工作,以“教師指導,企業實踐”為核心要素的創新人才培養,確定創新人才能力培養的目標和定位。通過“創新項目,虛擬仿真”等形式,夯實學生基礎研究能力、融會貫通能力,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助力鄉村振興。
二、利用現有資源和社會力量,構建“新農科”人才培養新機制
“新農科”建設對于保障糧食安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具有重大意義。廣西大學服務廣西區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人才先行,“新農科”人才是促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國內多所綜合性大學針對“新農科”建設構建了相關體制機制,但綜合性大學各有優勢和特色,對于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各有側重點。
(一)充分發掘社會企事業資源、共建創新創業的實踐教學平臺和基地
傳統農科的實驗室主要是滿足專業課程教學的需要,而“新農科”則要求以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和升級現有的涉農專業,更強調培養學生將現代科技手段與專業技能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師生置于真實的工作環境,將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的過程中體會真實職業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創新潛能,促進師生互動,加強師生之間的協作,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例如,為適應廣西口岸國門生物安全防控、擴大農林畜產品優進優出和大力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新要求,探索高校教育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人才聯合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更好適應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利用實踐實習契機,學生深入到出入境口岸、相關公司企業等,了解目前企事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完成生產和銷售等一系列工作。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培養(辦學),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發展前沿和研究熱點問題的機會,培養和提高科技創新素養。
(二)將傳統學科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構建新時代需求的“新農科”課程體系
例如傳統的植物保護實驗,僅限于實驗室內利用顯微鏡觀察標本,經培養方案修訂升級,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與傳統農科結合,融入人工智能,打造“智慧農業”課程,各學科專業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學生真正感受到所學課程有用武之地,感受到學科專業間合作的力量,受益終生。學生可將新技術所引發的理念、知識框架貫穿于實踐之中,讓先進的技術引領思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同時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事業等行業界專家領軍人物進班級,主題報告和講座納入學生常規教學之中,形成了具有“新農科”特點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
(三)強化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機制
與企事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專任教師到企事業掛職,既提高了教師的服務企事業發展的意識,又提升了教師業務能力。同時,還可將生產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思想帶到課堂,正確引導學生理智選擇就業、創業教育及專業技能的培養。聯合科研院所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一流的亞熱帶區域農業特色實驗教學基地,實現專業實驗與科學研究、社會應用有機結合。將部分大四學生和三年級專業碩士派送到相關科研企事業單位或實驗教學基地或農家小院,開展科研實踐活動。大學生在參與科研實踐的同時完成其畢業論文研究工作。2019-2020年期間,廣西大學相繼成立了扶綏甘蔗科技小院、邕寧桑蠶科技小院、右江芒果科技小院、武鳴沃柑科技小院、賓陽水稻科技小院和環江油茶科技小院、萬秀食用菌科技小院、興賓小龍蝦科技小院、柳南田螺科技小院、東興石斑魚科技小院、容縣三黃雞科技小院、容縣沙田柚科技小院、靈山香雞科技小院、八步豆杯科技小院、合浦香芋科技小院、陽朔金桔科技小院等16個科技小院。學生們在實地開展研究,同時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與當地農戶及生產組織對接,既促進當地農民高產高效生產,又培養了學生的愛農情懷。
(四)建立合作共建的運行機制與管理辦法確保成效
根據農科各專業特點,選擇合適的企業,如種植業、農林牧漁業企業等開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運行產學研用和產教融合,通過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制定長期發展的戰略定位,學校為提高企業的現代農業創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加快企業不斷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學校要組織專家組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關鍵性技術問題,促進企事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人才培養、技術咨詢、生產技術及管理法規培訓以及職業技能鑒定等工作,體現和發揮“新農科”各專業的特色。成立由校企雙方參加的領導小組,共同制訂實施方案,實行指導教師負責制,以雙方承諾書為保證的管理辦法,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和技術保密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順利進行。
三、結束語
“新農科”建設對于綜合性大學中的涉農專業的發展,有優勢,有挑戰,更是發展機遇。綜合性大學“新農科”建設,要避免同質化發展路徑與方法,要借鑒高水平農林院校的發展模式,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要結合大學自身實際情況,必須發揮多學科專業優勢,探索“新農科”發展特色道路。廣西大學“新農科”教育以“立足廣西,面向東盟,培養一批具有強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和寬國際視野的“新農科”人才”為培養目標,以適應新時代“新農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以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提升農科專業,布局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發揮部省共建綜合性大學的優勢,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劉竹青.“新農科”:歷史演進·內涵與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 2018(1):15-21, 92.
[2]馬香麗,楊士同,劉小峰.跨界視域下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和路徑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 2020,21(6):34-40.
[3]韓天琪.新農科:新在“農”,也新在“科”[N].中國科學報2019-08-13.
[4]焦新安,俞洪亮,楊國慶,等.涉農綜合性大學“新農科”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 2020(5):22-25,56.
(責任編輯:杜家和)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A Case Study of Guangxi University
Wu Haiyan, Zhou Xunbo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angxi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in the new era is not only a new historical node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a sig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is a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reflects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agricultural-related majors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Taking Guangx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ath and methods for developing innovativ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alents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griculture-related programs, which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rovides stronger talent support for further promoting reforms in curriculum provisio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