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峰,徐媛媛,戴波,陳本平,付義強,*
(1.四川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都 610101;2.樂山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3.四川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四川 屏山 645350)
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嚴峻的挑戰(Pimmet al.,2014;Raymondet al.,2022),受人類活動影響,全球近1/8 物種面臨滅絕威脅(楊明等,2021)。對于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種群保護而言,應優先查明目標物種的種群數量、分布及主要受脅因素(Daiet al.,1999;Krausman & Cain,2013)。上述基礎資料可為相關的野生動物保護及管理部門制定保護策略提供直接的參考依據(蔣志剛,葛頌,2005;Zhouet al.,2015;蔣志剛,2019),也是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MacKinnonet al.,1996;Huanget al.,2021)。
灰胸藪鹛Liocichla omeiensis是我國西南山地特有的珍稀鳥類之一,隸屬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噪鹛科Leiothrichidae 藪鹛屬Liocichla(鄭光美,2017),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2021),僅見于四川省中南部及云南省東北部的少數山區森林中(雷富民,盧汰春,2006)。由于灰胸藪鹛的種群數量稀少,分布區狹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BirdLife International,2023)。
戴波曾簡要記錄了川南部分保護區灰胸藪鹛的數量分布情況(內部資料);付義強(2011)對四川省2個山系(小涼山和大相嶺)5個地點的灰胸藪鹛繁殖種群密度進行了初步調查。但關于該鳥類的種群狀況一直缺乏系統調查,導致該物種長期得不到有效的保護與管理。2018—2019 年對灰胸藪鹛的種群分布、數量及主要受脅因素開展了專項調查,以期為該物種的有效保護提供基礎數據。
灰胸藪鹛分布區位于四川盆地盆周西南邊緣,涉及四川省中南部涼山、大相嶺及邛崍3 個山系和云南省東北部烏蒙山山系的部分區縣,分布海拔1 000~2 400 m(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雷富民,盧汰春,2006;Fuet al.,2013)。野外調查發現灰胸藪鹛冬季能下至海拔500~1 000 m 越冬,因此本次調查海拔定為500~2 500 m。灰胸藪鹛分布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植被垂直帶譜結構的基帶植被為山地常綠闊葉林,林下竹類資源豐富。棲息地內的優勢竹種包括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等。年均氣溫10~13 ℃,年降水量1 300~1 800 mm,年均相對濕度>85%(黃中艷,1994;張文廣等,2006;朱萬澤等,2007;和梅香等,2018)。與灰胸藪鹛同域分布的鳥類包括四川山鷓鴣Arborophila rufipectus、紅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鷴Lophura nycthemera、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紅翅噪鹛Garrulax formosus、金胸雀鹛Lioparus chrysotis、紅嘴相思鳥Leiothrix lutea和金色鴉雀Suthora verreauxi等(付義強,2011)。
根據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的灰胸藪鹛歷史分布數據和本課題組多年來在野外調查過程中收集的分布位點,并參考中國觀鳥記錄中心數據 庫(http://www.birdreport.cn/home/activity/page.html),選擇涵蓋了目前已知的灰胸藪鹛所有潛在分布區的23個縣(區):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寶興縣、蘆山縣、滎經縣,眉山市洪雅縣,樂山市金口河區、沙灣區、峨眉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沐川縣,宜賓市屏山縣,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甘洛縣和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水富縣、鹽津縣、永善縣、彝良縣、鎮雄縣、大關縣。
于2018—2019 年繁殖季(4—8 月),采用樣線法對灰胸藪鹛的分布和種群密度進行調查。在灰胸藪鹛的潛在適宜分布區,根據地形地貌及植被特征,沿林間小道或山脊布設樣線,樣線穿越調查區內的各種生境類型。由于灰胸藪鹛活動習性十分隱蔽,在野外極難見到實體(Fuet al.,2013),利用該鳥類繁殖期領域性強的特點,通過錄音回放技術記錄響應個體和沿線自然鳴唱個體數量,估測雄鳥鳴唱位置與樣線的垂線距離,并記錄出現位點的經緯度、海拔、植被類型等。具體操作方法為:以平均約300 m 間隔(該鳥活動區直徑)進行鳴聲回放,錄音播放時長2 min,若附近灰胸藪鹛雄鳥發出響應鳴唱,則第一時間中止回放。
每條樣線原則上調查1次。種群密度(D)采用固定距離樣線法計算:D=N/2LW,式中,N為樣線兩側各150 m 范圍內記錄到的灰胸藪鹛雄鳥鳴唱數量,L為樣線長度,W為樣線單側寬度(150 m;Fuet al.,2011)。統計分析在SPSS 上進行,數據以±SE表示。
樣線調查時記錄霧網、重大工程規劃與施工情況,并通過訪問保護地、林場等相關工作人員、當地農戶和周邊花鳥市場,了解灰胸藪鹛的種群受脅情況。
共完成198 條樣線(總長度581.37 km),記錄282 只灰胸藪鹛,其中,四川165 只,云南117 只;發現6個新分布地:四川省雅安市沙灣區、蘆山縣、寶興縣和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綏江縣、彝良縣。
灰胸藪鹛總平均密度為(1.68±0.43)♂/km2。其中,四川種群的平均密度為(1.06±0.24)♂/km2;云南種群的平均密度為(3.10±1.19)♂/km2(表1)。

表1 基于固定距離樣線法計算的灰胸藪鹛種群密度Table 1 Population densities of Liocichla omeiensis based on fixed-distance line transects
從野外調查及訪問來看,灰胸藪鹛種群主要面臨棲息地喪失與破碎化和盜獵威脅。
棲息地喪失與破碎化表現為:灰胸藪鹛的典型棲息地是山地常綠闊葉林、灌叢和竹林,目前許多適宜棲息地被人工針葉林和茶園替代,另外開發活動(如交通、挖礦、旅游等)也侵占了部分棲息地,加速了棲息地破碎化;灰胸藪鹛冬季會進入集體林甚至村民的門前屋后覓食,夜間在附近灌木林和竹林內棲息,村民伐薪(打柴)對其越冬棲息地也構成一定威脅。
盜獵表現為:因灰胸藪鹛羽色艷麗、歌聲婉轉動人,成為盜獵者的目標,在野外調查中也發現一些非法分子在冬季使用霧網盜獵食用的現象。
灰胸藪鹛偏好在路邊的灌竹叢內筑巢,人類活動如村民的農業活動、林業人員維護巡護小道(需要清理擋路的灌竹叢及雜草等)和游客的玩耍行為等干擾會對其繁殖活動產生一定威脅。
本次調查發現6 個新分布地,至此,能確認的灰胸藪鹛分布地共18 個縣(區):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縣、大關縣、鹽津縣、水富縣、綏江縣、彝良縣和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寶興縣、蘆山縣、滎經縣,眉山市洪雅縣,樂山市金口河區、沙灣區、峨眉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值得一提的是,歷史記錄顯示天全縣曾是灰胸藪鹛的重要分布地之一(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然而,在天全縣2 個重要的潛在棲息地(二郎山和喇叭河保護區)未監測到該鳥。同時,近年來,一些零星的觀鳥記錄顯示,該縣域范圍內存在灰胸藪鹛的小種群活動(中國觀鳥記錄中心數據庫),因此,本研究仍將天全縣列為灰胸藪鹛的現實分布地。另外,自2021 年以來,成都市大邑縣也有多筆目擊記錄(闕品甲提供,私人交流),考慮到該縣不是灰胸藪鹛的歷史分布區,存在異地放生的可能,需進一步調查確認。
關于灰胸藪鹛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由于缺乏翔實的歷史資料難以科學評估。其中,云南種群完全無歷史調查數據,在此不分析。本調查結果顯示,四川種群的平均密度為1.06♂/km2±0.24♂/km2,低于2010 年一項小樣本調查(5 個地點,即雷波211 和212 林場、老君山、瓦屋山和峨眉山)的平均密度(1.75♂/km2±0.36♂/km2)(付義強,2011)(但由于先后2次調查的樣線設置不一致,無法作精細對比)。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該鳥在川南局部地區的密度能達到59.6 只/km2(Fuet al.,2013),而本次調查樣線最高密度僅為23.3 只/km2,表明四川種群密度可能呈下降趨勢,需要引起關注。
物種致危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盜獵、人為干擾、外來入侵種影響、氣候變化和物種自身因素等(李典謨,徐汝梅,2005;蔣志剛,2016)。其中,受人類活動影響造成的棲息地喪失被認為是導致物種瀕危的主要因素之一(Sodhi & Brook,2006)。灰胸藪鹛的棲息地以林下灌叢和竹林為主(Fuet al.,2013)。野外調查發現,該鳥繁殖地因海拔較高(1 400~2 400 m),受人類活動的干擾較小;但其越冬地海拔范圍內(500~1 400 m)的人類經濟活動,如茶園開發、人工針葉林的大面積種植、旅游、伐薪(打柴)等,對該鳥類越冬種群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因此,保護該物種位于低海拔區的越冬地植被免遭破壞(重點是灌叢和竹林)對其種群恢復可能更迫切。此外,2014 年秋、冬季,作者曾在成都鳥市做過調查統計和暗訪,有300 余只灰胸藪鹛被非法交易(內部資料),表明盜獵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生存威脅。
由于灰胸藪鹛的棲息地破碎化較嚴重,當前應加大對其現有適宜棲息地的保護,避免進一步破碎化。社區居民伐薪(打柴)對灰胸藪鹛的越冬棲息地是一個重要威脅。建議通過推廣節能灶、使用清潔能源,以逐步減少對柴薪的依賴。
灰胸藪鹛曾被當作籠養鳥中的極品,短期內完全杜絕盜獵依然存在較大困難。各地相關自然保護區和林業管理機構,應該聯合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渠道提高社區居民的收入,同時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村民自然保護意識。對盜獵和販賣野生鳥類的不法分子加大打擊力度。
研究發現灰胸藪鹛不選擇人工針葉林,但能適應人工種植的方竹林(如八月竹)(付義強,2011)。建議保護區在進行植被恢復時,可考慮在林下及林間種植一些快速生長的方竹,以增加適宜棲息地面積。灰胸藪鹛偏好八月竹(Fuet al.,2011,2013),除了八月竹能提供良好的繁殖與活動隱蔽場所外,還因其為當地原生植物。因此,在植被恢復過程中強調對原生植物的使用、構建層次多樣的植物群落是值得考慮的策略。
致謝:四川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馮盛林、何松、陳文才,樂山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熊蕓、孫怡寧、易鑫、賈可帆、趙楊、石悅宏、陳萬淼、劉星莉,以及袁佐平、周春發和向明等參與了野外調查,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