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國
隴南市H縣地處甘肅東南部秦巴山區,常住人口16 萬人,轄14 鎮、7 鄉,350 個行政村,境內地理條件差異明顯,河谷、高山、丘陵、盆地交錯分布。受到自然條件惡劣的影響,廣大鄉村地區交通發展不平衡,嚴重影響了鄉村物流體系建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低效的物流體系已成為H縣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必須要下功夫解決物流不暢問題,讓鄉村插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翅膀,讓群眾共享時代發展的最新成果,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順暢。
農村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隴南市H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快速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尤其是農村的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全縣投入大量資金持續改造鄉村公路2800 多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300 多個行政村通村組道路全部建成,農村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方便了群眾的出行。農村地區客運站點建設也穩步推進,客運班線逐年增加。目前,全縣縣內客運班線已達60 多條,鄉鎮班線實現全覆蓋,部分行政村也已實現直達班線,出行慢、運輸難的落后面貌得到徹底解決,農村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形成,為農村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進程中,H縣鄉村建設行動走深走實,全縣基本建成了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實現了快遞進村。截至目前,全縣已引進物流配送企業5 家,建成鄉鎮電商平臺23 個,其中農藥化肥種子配送站點50 多個,日常生活用品網購配送點200 多個,建成標準化示范點120 多家,家用電器、摩托汽車電動車下鄉同步進行,全縣備案的家電下鄉示范銷售網店80 多家,有效提升了農副產品進城和家電下鄉配送的效率和能力,家門口放心購物和物流配送的快捷,讓鄉村群眾有了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農副產品銷售渠道順暢。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鄉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鄉村的各類農副特產越來越多,能否及時上市出售,直接決定了鄉村群眾的收益。因此,必須建立暢通的農副產品購銷平臺,徹底解決群眾農副產品“易產難賣”的突出問題。近年來,H縣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全面規劃整合縣域內各類農副產品批發零售市場和網點,新建農副產品交易市場1 個,改擴建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2 個,形成產銷一體化的農副產品生產銷售暢通平臺體系,解決了群眾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同時,H縣農業供銷部門積極引導群眾建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農民抱團取暖,分享信息、共享市場,大幅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銷售。專業合作社還通過協調農戶和各類商超直接對接,推行訂單式產銷模式,拓寬了農副產品銷售渠道,提高了生產銷售效率。
涉農部門權責不清。H縣涉農部門很多,包括農業農村局、發展改革局、商務局、供銷社等多個部門,由于各部門職責不盡相同,各有側重又相互交叉,部門之間因缺乏業務統籌協調而各自為政,甚至有時候出現涉農政策相互“打架”的無奈情況。比如一個農藥種子化肥店,供銷社要管理,農業農村局要監督,不僅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管,也降低了運營效率,嚴重影響農村物流體系的健康發展,嚴重阻礙了農副產品上通下達的購銷渠道和物流暢通,最終是損害農民群眾的利益。
農村物流成本較高。由于H縣大部分村鎮地處偏遠山區,群眾居住比較分散,加之自然村的村組道路不暢通,很多水泥路多年失修,交通條件較差,這些客觀條件嚴重制約了農村物流效率和能力。尤其是農副產品購銷旺季,配送車輛有限、汽油價格漲幅較大導致運輸成本增加,沒有了價格優勢,群眾的收益受損。日常生活用品也不能及時送達,有時候網購的一件商品等1 個月還配送不到村組網點,直接的后果就是群眾對農村物流越來越沒有信心,逐步取消各項日常生活平臺購物,惡性循環一旦形成,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將停滯不前,嚴重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有效提高。
農村物流經營水平較低。調研發現,H縣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缺乏規范化,各類農村物流網點分布不均,交通便利的鄉鎮物流體系比較齊全,效率效能較高,但很多偏遠山區的村鎮農資農超和網購平臺發展較慢。很多物流運營店雖然有統一的標識,但基本都是“家庭店”,屬于臨時代理點,家庭成員承擔日常業務,況且開放時間不確定,忙的時候就關門,閑時才開門營業,這種運營模式極不規范也不標準,嚴重影響農村物流體系的建設。
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截至目前,H縣僅有兩個規模較小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基本都是露天或者簡易市場,人員雜亂,沒有規范的信息平臺,缺乏冷凍倉儲設備。場區面積較小,停車場嚴重不夠。日常生活消費品市場物流配送機構只有1 個,設備短缺、倉儲落后,僅有幾輛小型貨運車輛,運輸能力有限。
合理布局,統籌規劃。結合H縣物流發展實際情況,著眼未來需求,科學規劃全縣農村物流運營體系,要按照群眾日常需要和村情民意科學合理布設日常生活物品購銷店、農藥化肥種子配送站點、農副產品購銷交易市場等物流載體及相關配套設施,建立覆蓋全縣農村商品物流暢通網絡,不斷提升商品物流水平,切實解決群眾物流運輸急難愁盼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大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一要建設高標準規范化的城鄉農藥、化肥及種子等大型配送服務中心和相當規模的農資倉儲中心,統一規范全縣農資市場,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二要建設全縣農副產品信息化物流平臺,各鄉鎮要建立互聯互通的信息化分平臺,實現全縣農副產品交易共享互助網絡,促進日常消費品進村進社和農副產品快速進城雙向信息交流,切實提高物流交易效率水平。三要深入開展訂單對口交易協作體系建設,各類涉農相關部門要積極銜接城市各類大型商貿市場、超市等交易實體店,有效建立“農戶+商超”“農戶+市場”的農副產品自由流動機制,不斷拓寬農副產品進城渠道。
不斷優化物流暢通環境。一要對農村物流建設開展集中治理。清理違反市場規律的不良行為,堅決遏制破壞正常農村市場交易的惡劣行為,不斷凈化運營環境,逐步恢復基層物流服務體系。二要加大涉及農藥、化肥、種子、食品、家電、日常生活用品等農村市場的監督管理力度,調動涉農相關部門的主動性、積極性,采用多部門聯合執法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打擊擾亂市場行為,包括假農藥化肥種子、有質量問題的家用電器以及過期劣質食品等。三要以嚴的基調堅決查處各種坑害老百姓的案件,不斷規范農村市場物流暢通秩序。四要加強農村物流人才隊伍建設。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積極鼓勵應往屆畢業大學生到基層工作,不斷充實基層物流運營人才隊伍,提升農村物流信息化水平,助力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物流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建設。
創新物流運輸模式,提高便民服務能力。根據縣情村情,創新開展商品托運服務方式。一是大型農副產品及日常生活消費品可以由配送中心集中進行配送,尤其是一些用量比較大的農副產品和家電用品。二是小件商品或少量特色農副產品的物流運輸,可以依托縣內通村客運汽車進行即時配送,滿足小件急需物品的物流運輸渠道需求。三是針對季節性農副產品運輸難問題,可以制定季節性物流運輸方案。春季農藥、化肥和種子的用量較大,秋季農副產品的運輸需求旺盛,大型配送中心就要啟動旺季物流運輸方案,及時解決群眾物流需求,不斷提升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