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嘉涵 苗豐豪
我國農村金融經過70 多年的漸進式改革發展,逐步建立了“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從金融抑制邁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村經濟大部分屬于小微經濟,具有生產規模小、現金流動不頻繁、信息化水平低等特點,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農村供應鏈金融作為農村金融的一個重大創新,對于緩解農業農村發展的融資約束、優化農村金融服務流程和提高服務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需要積極研究和探索農村供應鏈金融政策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思路和優化路徑,推動相關政策的實施和落地,加強農村地區金融風險防范,進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河南省大力推動農業農村產業化發展,不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省內農村普惠金融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這使本地的農業農村產業價值鏈得到了大大的延伸和增值,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全省農業農村產業在國內的競爭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戶的融資困難問題。河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和物流商貿大省,憑借其處于國家中心區域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國際航空港的快速建設,使得鄭州等河南多數城市縮短了與世界的距離,這也為河南農村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條件。
截至2020 年,河南全省共有1031 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4383 家市級以上農業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8.8 萬余個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接近10 萬家農民生產合作社,這為河南省10 大優勢特色農業基地的建設,當地農業產業興旺發展、農村實現振興提供了充足的農村供應鏈金融經營主體。目前在全國55 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地區中,河南省共擁有焦作、商丘、許昌以及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4 個名額,此外“好想你”“雙匯發展”等多家大型本土企業也入選了國家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企業名單。2019 年河南省成為全國的農商互聯試點地區,在獎勵資金1 億元的支持下,省內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發展現狀,并結合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本土特色,不斷創新和推出新型供應鏈金融服務業務,如中信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民生銀行的“產業鏈金融”以及廣發銀行的“貿融通”等都大大促進了河南省農村供應鏈金融的快速發展。
金融機構服務意識欠缺。近年來雖然河南省服務農村的金融機構在設立數量和涵蓋范圍上已經獲得了很大的進步,整個銀行業資產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比于農村貸款需求的增長速度,專門金融機構數量仍相對較少,缺乏創新動力,資金供給和服務遠遠落后,農村產業的發展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這致使很多農戶選擇非正規的融資渠道,影響了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信貸體系關鍵機制不完善。河南省農村供應鏈金融在現有的發展中,整個農村金融體系缺少健全的跟蹤服務機制,在農戶有實際貸款而逾期未還時,由于缺乏深入細致的調查而難以及時地采取補救措施,道德風險仍然比較高。此外,河南省農業生產風險保障制度剛開始發展,補償標準粗糙、手續繁雜,因此農戶的收入難以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收入仍不穩定,造成農戶的還款能力也很難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性。
專業人才供給和技術支持不足。在河南省農業農村企業中,大多數成員都是由農民組成,受教育水平比較低,對相關農村供應鏈金融知識的了解顯得尤為匱乏。這些傳統的農戶嚴重缺乏先進種植養殖等技術的支持,不得不同上輩人一樣“靠天吃飯”,因此很難提前預防和科學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病蟲害以及潛在的牲畜疾病等。當出現上述情形時,大多數農戶不得不面對減產和減收等一系列嚴重后果,進而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農戶收入減少—償還貸款能力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其信用評估等級下降—規模化經營難以形成—抗風險能力下降—農戶收入不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農村金融基礎服務設施落后。在河南省脫貧攻堅戰的順利推進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下,農村地區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發展,但是城鄉二元結構下金融服務的差異使農村整體經濟水平仍然與城市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農村地區主要以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載體進行融資活動,這種簡單的存貸款服務造成農村金融服務的巨大缺失,進而限制了有關農業農村龍頭企業高效利用供應鏈金融以及自身實力的增強,最終導致農業農村的整體現代化和科技化水平較低,阻礙了農村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強化政策支持,激發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意識。政府在農村金融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居于核心和主導的地位,金融機構管理體制的改革、農村金融政策的調整以及民間金融發展規范要求的制定都帶有深深的政府行為烙印,不可否認這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對于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原有的政府行為模式下,農村供應鏈金融難以發揮自身真正的支農作用,因此政府部門需要積極轉變行為模式,找準自身定位,把過去的直接干預手段更多地轉變成政策支持和激勵手段,激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差別化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促進農村供應鏈金融支農效率的提高。
打造信息管理平臺,健全信貸關鍵機制。傳統農戶生產行為和信用記錄缺失,農業農村征信系統的不完善是制約農村供應鏈金融運行與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融資體系的“難、慢、貴”問題,應當加快建立健全農村征信體系,使各類信息資源完成整合,實現供應鏈條的信息共享。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農村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應積極主動引進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打造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相關政府部門在金融服務過程中一方面適度提供信貸主體的信用信息,另一方面規范平臺運營環境,促使服務向透明化方向發展。
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充分技術支持。農村供應鏈金融工作的管理和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綜合型金融人才的支持與推動,尤其對于相關業務的開拓和創新,不僅僅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具有充足的金融專業知識儲備,而且要具備農業農村生產方面的業務技能。因此,我們要提高對于人員培養的針對性,引導員工積極參與農村供應鏈金融管理實踐工作,將農業知識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業務開展水平和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互聯網+”時代對于供應鏈金融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機構加大技術成本的投入,通過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提高自身平臺技術,構建比較完善的互聯網農村供應鏈金融服務系統。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金融生態。近年來,河南省持續扎實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推廣商業銀行自助查詢網點,多渠道擴建征信查詢服務大廳,但是目前省內農村金融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相較于農業農村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仍然比較落后,不能為供應鏈金融在農村地區的運用與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金融發展生態環境,因此河南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任重而道遠,仍然需要加大建設力度,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而滿足差異化的農村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