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艦

每當提及多特蒙德,人們就會聯想到西格納伊杜納公園球場火爆的主場氛圍,以及南看臺上令人敬畏的“黃墻”。許多球迷認為,這家位于德國魯爾區工業重鎮的德甲俱樂部,就是正統足球的縮影。多特蒙德總是提醒青訓球員牢記俱樂部的傳統,但其青訓學院也熱衷于使用創新技術——在這里,一支尖端的體育科學團隊正在培養下一代球員。
“我們是一家相當傳統的俱樂部,所有人都腳踏實地。”保羅·沙夫蘭說,“一方面,我們向年輕球員灌輸努力工作、謙遜等價值觀。另一方面,我們非常注重對技術工具的使用。”
作為青訓學院體育科學部門的負責人,35歲的沙夫蘭對多特蒙德在青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過去十年間,我們陪伴桑喬、吉奧瓦尼·雷納、普利西奇和穆科科等年輕人度過成為職業球員前的重要階段,在這方面樹立了標桿。這一直是多特蒙德的強項。”
在俱樂部名宿拉爾斯·里肯掌舵下,多特蒙德青訓學院就像一所培養歐洲頂尖足球人才的進修學校。不過,多特蒙德希望培養更多像馬里奧·格策那樣的球員。格策9歲時就加入多特蒙德青訓學院,多年后完成了德甲首秀。“里肯幾乎每天都會提醒我們,必須設立這樣的目標。我們不僅要從其他俱樂部引進球員,還需要從最小年齡段培養自己的球員。但必須承認,很難預言一個9歲的孩子日后能否登上歐冠賽場。”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多特蒙德青訓學院愿意推行各種創新。在訓練基地的一棟單層建筑里,多特蒙德長期擺放著一臺喂球機。這臺機器最早是克洛普要求安裝的。如今,喂球機已經成為多特蒙德青訓學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下午4點到晚上8點,青訓球員都可以使用喂球機:它會從各個角度向球員發射皮球,測試球員的反應。
“借助這種訓練,我們能幫助年輕球員提升球感、決策能力,并鍛煉他們的非慣用腳。”沙夫蘭解釋道,“球員需要判斷皮球的飛行速度、旋轉和角度,提高空間意識,努力完成漂亮的一腳觸球……如果球員使用喂球機訓練5分鐘,大概會觸球40-50次。如果他們平均每周用喂球機訓練三次,每次半小時,那么觸球總次數就會比比賽中更多。”
在喂球機訓練中,教練還會在球員鞋上安裝一個傳感器,追蹤他們的技術動作。“它能讓我們知道球員雙腳的觸球次數,以及踢球速度。”通過一系列測試和數據收集,多特蒙德既能夠比較不同球員的能力,還能發現每名年輕球員在哪些方面亟需提升。
“我們會對年滿11歲的青訓球員開展認知訓練,觀察他們的眼球運動、感知和視野。我們擁有所有球員的數據,每年收集兩到三次。”沙夫蘭說,“例如,我們每年都會用喂球機對青訓球員進行測試,要求他們在某個標準化環境下觸球32次,比如應對從身體左側和右側飛來的皮球各16次。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看到球員在不同位置踢球的速度和精準度。”

除了喂球機之外,多特蒙德還從去年9月開始采用一種虛擬工具,來幫助青訓球員提升空間感知能力。該工具是一款與電子游戲《FIFA》類似,被稱為“成為最好的自己”的VR軟件。在完全沉浸式的訓練中,球員的掃視能力會在各種情況下接受測試。
“我們既要追蹤年輕球員掃視的次數,也得觀察他們掃視的時機。我個人認為,時機往往比次數重要得多。例如,當某名球員向隊友送出一腳長傳球時,這就是掃視的正確時機。另外,我們還需要知道球員們從哪些角度掃視:左肩還是右肩?盲點在哪里?”
沙夫蘭補充說:“我經常跟U19青年隊教練交流。那位教練告訴我,如果某名中場球員總是從左肩觀察場內形勢,那么防守球員很容易防住他,因為他永遠不會轉頭看身體右側的情況……我們希望年輕球員能夠靈活變通。這些球員的技術還沒有完全定型,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場上位置可能發生變化,所以必須確保在掃視時沒有盲點。”
沙夫蘭承認,低齡段的青訓球員學業繁重,訓練時間有限,“每周只能在訓練場待大約15個小時”。但他認為借助虛擬現實軟件,低齡球員每周“在家也能加練5小時”。沙夫蘭還透露,多特蒙德的青訓球員非常喜歡高科技的訓練手段。
不過,多特蒙德青訓學院似乎無意高調宣傳這些訓練方式。“如果你瀏覽我們的網站,會發現我們完全沒提虛擬訓練、生物分組訓練、超聲波骨胳測量,或者任何其他創新。”沙夫蘭說,“我們確實有很多新想法,但始終是一家傳統俱樂部。”
責編 陶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