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象棋歷史悠久,在中國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殘疾人中有不少國際象棋愛好者,但是受到各種限制,無法走出家門。
山東聊城被稱為中國“國際象棋之鄉”,在國際象棋特別是青少年國際象棋的推廣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舉辦了很多賽事和活動,也有不少殘疾人愛好者。當地俱樂部組織了上百名殘疾人長期學習和交流國際象棋。5月上旬,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辦,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和聊城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全國殘疾人國際象棋項目推廣活動在山東聊城舉行,希望擴大國際象棋在殘疾人中的普及。各地的殘疾人愛好者在此融入國際象棋的氛圍中,回到家鄉后把國際象棋推向全國。
中國殘聯體育部綜合群體處處長馬歷濤說:“這次活動希望讓殘疾人朋友接觸、學習、了解國際象棋,通過國際象棋走出家門,康復健身,廣交朋友。同時,我們也想挖掘和培養參加亞殘運會比賽的人才。”
國際象棋在中國殘疾人中還是一個比較小眾的項目,開展時間短,也很少參加國際大賽。參加這次推廣活動的殘疾人中,很多原先是中國象棋的愛好者,后來被國際象棋所吸引。山東隊教練袁守波說:“中國殘疾人的國際象棋水平一直處于追趕的局面,現在是最好的時機,各地學棋的人越來越多。”
4月底,丁立人奪冠讓中國棋界沸騰,這股振奮的情緒也傳到了殘疾人愛好者當中。袁守波很興奮,他說:“中國誕生了第一個男子個人冠軍,又一次引發了國人對國際象棋的關注,對殘疾人也是很好的促進。”馬歷濤說:“丁立人奪冠給殘疾人展現了一條道路:通過體育運動實現個人價值,改變生活的狀態。”
今年9月的杭州亞殘運會上,國際象棋再度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中國將第一次組隊參加。借著亞殘運會重新將國際象棋設為賽項,中國殘聯打算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帶動殘疾人對這一項目的熱情,讓殘疾人參與康復健身。馬歷濤說:奧運項目太少,但是具有體育才華的殘疾人很多,多元化地創造殘疾人通過體育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就要發展國際象棋。”袁守波說:“有機會為國爭光,對殘疾人的成長是一種激勵,我也特別希望參加。”
國際象棋的思路與其他棋類不同,局面比較靈活,棋子自由度高。殘疾人國際象棋的規則與健全人相同,比賽分為肢殘與盲人組兩類。盲人國際象棋的棋盤與常規棋盤略有不同,白色方格下沉,棋子底部有插桿,可以嵌入棋盤中。山東隊教練袁守波說:“盲人國際象棋用時稍長,因為視力對盲人來說只是輔助,要用腦子記住局面。”殘疾人國際象棋比賽沒有年齡限制,經常能看到鶴發童顏的老棋手和小朋友對弈的場面。
國際象棋對殘疾人的康復和健身有三個優勢:一是不受場地設施的限制;二是有趣味性,深受群眾喜愛;三是有助于增強智力和思維能力。國際象棋國家級裁判員王杰說:“我接觸殘疾人比較多,他們下棋時比健全人更加專注,記憶力特別好。”
袁守波說:“在國際象棋比賽中,大家是真正公平的,因為這是智力的比拼,身體上的缺陷并不重要。和健全人同場競技都不會輸,殘疾人就變得更自信了。即使失敗了,通過努力下一次戰勝對方,將來面對現實中的困難就更有信心。另外,隨著棋藝提高,眼界也在提高,對人生有一定啟示。”
殘障人士希望能夠參與更多的比賽和體育活動。一位參加交流活動的殘障人士說:“這種活動給我們帶來了樂趣,但是在國內很少見,希望未來有更多面向殘疾人的體育活動。殘疾人運動員不需要特殊照顧,需要的是合理便利的情況下公平比拼。”
這次交流活動中,有一位來自西安的腦癱孩子,名叫郭潤鵬。他的肢體雖然不協調,但是智力與健全人無異。最初,為了鍛煉手掌抓握的能力,母親給他買來五子棋等棋類,讓他喜歡上下棋。后來,家里有了平板電腦,這個7歲的孩子開始在網絡上下棋,逐漸掌握了國際象棋的玩法,令父母吃驚不小。
學下國際象棋之后,父母經常帶郭潤鵬到全國各地參加比賽,讓他的棋藝大長。他見到了很多人,也交到了很多健全人朋友,見識到各地的風土人情。雖然他拿棋的姿勢與別人不一樣,發生爭執時很難與對手爭辯,比賽結束時也需要由媽媽代為簽字,但這些經歷逐漸增強了他的自信。漸漸地,郭潤鵬練出了膽量。以前比賽時還需要有人在身邊照應,現在,媽媽將他安頓在坐席上,他會說“媽媽你走吧”,自己照顧自己。
有一年,郭潤鵬在鄭州與一個孩子下成平手,后來對方到西安比賽,主動跟郭潤鵬打招呼。慢慢地,棋手們記住了他,與他成為朋友。郭潤鵬的媽媽姜華說:“有一些腦癱孩子的父母不愿意把孩子帶出去,因為“回頭率”太高,但我們不一樣。他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樂趣,也提高了各種能力。下國際象棋,記憶力很重要,還要心算。他的心算能力很好,是在下棋中養成的習慣。”郭潤鵬也在不斷的交手中獲得了棋協大師的級別。
2021年,郭潤鵬在線上參加了世界殘疾人國際象棋錦標賽。通過攝像頭,姜華看到了兒子的對手們。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殘疾人依然樂觀地生活著,令她十分感動。
除了下棋之外,郭潤鵬還喜歡計算機編程,目前正在西安的一所普通中學就讀。他學習成績不錯,全年級900多個孩子,他能排到200多名,深受老師和同學們喜愛。
袁守波是山東聊城人,16歲時因眼疾醫治不及時,成為一位盲人。這次活動中,他是山東隊的教練兼隊員。2016年,袁守波帶著兒子學國際象棋,因為自己有中國象棋的基礎,于是也想跟著學學,沒想到越來越喜歡,遂弈棋至今。國際象棋的認證分職業與業余兩個系統,在業余體系中,袁守波已經成為最高的棋協大師級別,曾在全國棋界大師總決賽和棋協大師賽中獲得冠軍。
袁守波說:“學會國際象棋之后,生活中多了很多樂趣。隨著水平逐漸提高,能感受到智慧交鋒的魅力。”隨著對國際象棋的熱愛越來越深,袁守波覺得這項運動可以在盲人群體中推廣。他是聊城一名特殊學校的教師,于是給自己的學生推薦國際象棋。
2021年,袁守波帶著自己的兩個學生以及來自西安的郭潤鵬,在線上參加了世界殘疾人國際象棋錦標賽。袁守波說:“與不同國度的人交流,感覺十分新鮮,代表國家出戰也非常有榮譽感。每一次我們勝利之后,聽到主持人說出‘China’,心中都特別自豪。”
在教授國際象棋的過程中,面對殘疾人學生提出的一些疑惑,袁守波都會耐心解答。作為一個盲人,袁守波常常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學生,讓學生獲得信心。他們經常一起研究下棋,或者研究一個局面。袁守波說:“有時也會發生爭執,不行咱就擺一擺。”
近幾年,一些弈棋游戲軟件推出殘障人士版本,開發者邀請袁守波一起,將軟件做得更加方便,更加人性化。袁守波也很樂于與他們交流,把自己的意見與使用感受反饋給開發者。有了軟件的支持,袁守波可以足不出戶,帶領學生遠程訓練。在袁守波的指導下,他的不少學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了棋士的稱號。
袁守波說:“都說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下棋也給我很多啟示。堅持做一件事,可能幾十年默默無聞,但是只要堅持到最后,就能成為大師。”
責編 王敬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