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芃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京津冀區域先行先試、梯次有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我國‘雙碳目標如期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規劃評審中心主任聶文海說。近年來,經研院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挖掘電力大數據價值,助力政府部門精準制定和調整產業發展政策,創建了冀北特色電力看經濟服務品牌。
把脈現狀:
歷史數據分析京津冀能源發展瓶頸
據悉,2021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達到60%以上,從“霧霾鎖城”到藍天白云成常態,協同發展有了“呼吸之變”。
“為了進一步挖掘發展現狀,我們打破行業信息壁壘,收集煤、電、油、氣等能源數據,融合京津冀三地的宏觀經濟數據,通過能源電力歷史數據反映京津冀區域能源發展瓶頸和碳排放現狀。”經研院規劃評審中心“電力看京津冀協同”大數據產品研發負責人岳昊介紹說。
分析結果顯示,京津冀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比重高,2020年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9.6%,煤炭在能源消費中占比為61.4%。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高耗能行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導致京津冀碳排放總量由2000年的3.6億噸上升至2019年的11.6億噸,占全國比重超過10%,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
勾勒圖景:
構建模型預測京津冀“雙碳”時間表
為了進一步預測未來京津冀能源消費及碳排放趨勢,經研院研發團隊構建了京津冀區域協同背景下的長期能源替代規劃系統模型,對地區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進行預測。
“為了提升模型結果的準確性,我們融合過去10年行業產業經濟、能源消費等歷史數據,采用滾動預測、擬合校驗、迭代修正等方法,構建了預測模型。”岳昊介紹道,“該模型能夠準確刻畫出能源電力消費變化趨勢。
在構建模型基礎上,團隊設定了基準和加速兩種情景對京津冀區域分行業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結構和碳排放量的預測分析,有效描繪出京津冀能源系統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
分析結果顯示,京津冀能源消費總量近中期將繼續增長至2040年前后達峰,碳排放總量預計在2030年前達峰,峰值約12.5億噸,2060年下降至2.6億噸。從京津冀內部來看,三地將梯次有序實現目標,京、津碳排放率先達峰,河北省將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
助力轉型:
成果應用描繪京津冀協同降碳路線圖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的九周年。經研院研發團隊根據能源大數據和模型分析結果,從制度協同控碳、結構協同減碳、技術協同降碳和生態協同增匯四個方面提出了推動京津冀協同實現“雙碳”目標的舉措建議,形成專報報送國家能源局。
“推進京津冀碳達峰、碳中和,應充分考慮河北的產業、能源基礎與差異,處理好區域整體碳達峰與各城市有序碳達峰之間的關系。”經研院規劃評審中心副主任岳云力在談及如何推進區域結構協同減碳時說道,重點要優化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充分發揮冀北清潔能源基地的資源優勢,增加可再生能源供應。
經研院“智研”共產黨員服務隊結合專業特長、地域特點與服務特色,基于電力大數據,支撐冀北“雙碳”監測場景建設及五地市特色場景應用落地,積極服務“綠色碳匯”和“藍色碳匯”。服務隊聯合地市公司,打造專項服務點,積極支撐服務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塞罕壩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實現“綠色碳匯”。
此外,該服務隊還利用專業和技術優勢,積極支撐海洋岸電項目建設,將河北唐山港、秦皇島港等打造為綠色生態港口,推動岸電參與綠電交易,實現“張北的風開采渤海的油”,有效增加區域藍色碳匯量。
“冀北五市環繞京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區。我們開展電力看京津冀協同發展,一方面輔助政府部門對城市群協同發展進程進行監測和預判,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決策支撐。另一方面也是豐富公司數據應用產品,展示冀北公司服務重大戰略實施、彰顯央企責任擔當的靚麗窗口。”經研院院長石振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