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征 段中燕 左菊
摘要:在分析“新文科”提出背景及其建設重點的基礎上,結合語言智能應用的發展現狀以及當前英語專業在人才培養上面臨的瓶頸,通過調整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語言教學模式,建設復合型教師隊伍,促進英語語言教學與人工智能之間的有機融合,以實現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文科”;語言智能;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4657(2023)01-0044-06
新文科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以學科為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本文以“新文科”建設重點為切入口,探討“新文科”要求下英語專業如何結合當前國家語言服務發展戰略和行業發展現狀,突破傳統培養模式,尋求實現培養語言智能服務人才的路徑。
一、“新文科”背景
(一)“新文科”的提出
2018年8月,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2019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指出:作為一項戰略部署,國家試圖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最終實現“四新”建設總目標,并特別強調“我們一定要讓新文科這個翅膀硬起來”[ 1 ]。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使得教育必須在形態、結構、理念、標準、技術、方法、評價等方面都要發生變革,而且這些變革都直接反映在專業設置上。“新文科”的提出對整個高等教育教學和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因此外語類專業也在這一政策指引下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二)“新文科”建設重點
“新文科”自提出以來,各大院校踴躍回應,涌現出一批新型文科院系、方向,更加凸顯了新型文科綜合型、跨專業、融通性的特點。伴隨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科技等的蓬勃發展,新文科承擔了新使命并且體現了新的趨勢。新文科既要尋求發展交叉融通的新學科、新方向,同時又要探求發展人才培養、科研、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的新思路,積極服務于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需求[ 2 ]。
樊麗明[ 3 ]認為,新文科創建的關鍵就是尋找創新學科發展的新方式、新方法、新課程、新思想。因此,在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化背景下,這不僅要追求中國特色,也強調全球視野[ 4 ]。在具體建設模式和途徑上,要加強專業學科交叉融合,嘗試新的專業或方向,探索文科人才培養新模式,同時引入新型課程[ 5 ]。特別是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發展的今天,新文科建設也要實現專業和技術的深度融合。
“新文科”理念的踐行目前在不同學科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專業學科交叉融合的嘗試在一些院校生根、發芽,文工融合的發展模式正在形成;同時,在文科內部,也正在形成文史、文法等新型融合模式?!靶挛目啤卑l展模式下,不同專業的統籌協調、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就業導向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和改變,這也將進一步促進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探索。
二、語言智能應用的發展現狀
語言智能即語言數據的智能,也是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模擬人腦的語言智能,研究并解決自然語言的科學問題[ 6 ]。具體來說,它是指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使機器像人那樣認識、研究和管理人類語言,進行人機交流互動的一門科學技術[ 7 ]。
語言智能是人類語言文字創新發展的時代產物,它根據人類大腦生物屬性、語言理解路徑、語義形成規則,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對人類語言數據加以標記、提取、加工、儲存和特征化分析,構擬人機語義的同構關聯關系,使機器實現類人言語行為,即經由機器的講話、書寫、翻譯、評測,完成人機話語互動。語音智能是現代人工智能的主要部分和傳播人機交互知識的主要基礎與手段。
近年來,語言智能在不同垂直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服務范圍也逐步呈現出行業融合發展新形態。根據語言智能在不同行業的應用,以下將從兩個方面來展開闡釋。
(一)人工智能在翻譯及語言服務中的應用
依據中國翻譯協會公布的《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2020),2015—2019年間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其中翻譯業務涉及的專業領域逐漸由過去的化工制造類轉變為當前的科技教育類。當前,信息技術、知識產權服務與各類培訓是國內語言行業的主要翻譯業務領域。報告也同時表明,機器翻譯在語言服務行業中的使用將更加普遍,語言服務市場普遍認同翻譯技術能提高翻譯效率,但高校開設翻譯技術課程的比例相對較低。盡管2020年的疫情對翻譯服務、大學生就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一定技術支持下的語言服務企業及相關從業人員通過線上進行了大量的口筆譯服務。
《中國翻譯及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2022)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創新,機器翻譯在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2021年具有機器翻譯與人工智能業務的企業進一步增加,從地域分布來看,這類企業在廣東省的占比最高,達27.4%;“機器翻譯+譯后編輯”的服務模式得到市場普遍認同。通過調研,超九成企業表示,采用該模式能提高翻譯效率、改善翻譯質量和降低翻譯成本。隨著中國翻譯及語言服務的高速發展,對人才需求也不斷擴大。中國翻譯專業的人才呈現出年輕化、高知化、梯隊化等特點,翻譯專業人才隊伍中以本科以上的大學生居多,其中35.7%的專職譯員具有碩士學歷,8%具有博士學歷。
(二)語言智能在其他行業的應用現狀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八年來,運用語言智能,構建“一帶一路”話語公共服務網絡平臺也是語言智能在服務國家層面的應用。隨著語言智能與“一帶一路”建設工程的耦合度逐步增強,其推動話語溝通、各方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功能也將愈來愈好。在有效處理由語言障礙所引發的溝通交流成本增加、社會要素流轉與資源配置效能下降等問題上,語言智能有著特殊功能。所以,要根據“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緊密結合各地語言實際,當前用語言智能為各類基本要素充分發揮聚集效應構建話語支撐服務網絡平臺,努力開創“一帶一路”新的話語溝通協作方式。
除機器翻譯、搭建語言服務系統等語言智能服務之外,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人自己研制的多語種智能語音技術和語言服務系統也從幕后走上了前臺,以其語音識別、語言融合、機器翻譯、自動問答等多項功能,推動了北京冬奧會成為世界首個語言交流無障礙的奧運盛事。而這些智能科技在生活中的運用也是比比皆是,如人機互動、語音輸入和合成語言輸出等。在現階段,語音技術大多應用于電商、客服和各類教育培訓等領域,它對節約人力、時間,提升服務效率將發揮著明顯的效果??蛇M行自主翻譯的語言識別系統,目前也處于研發、完善之當中。在監控領域,隨著中國平安城市項目建設的逐步深入,視頻監控技術在城市交通安全體系中的運用也更多。
由此可見,語言人工智能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模擬的人類語言,通過研究處理人工語音信息,為人類語言的發展創造了新技術、新途徑,為人們突破語言障礙、發展話語能力、進而釋放社會勞動力資源和發展生產力,提供了新動力、新動能。當前,包含了機器翻譯、語音識別、智慧問答、智能閱讀、語音評測等方面的語音及人工智能領域典型產品,不斷更新豐富了人類的語音知識,以適應當今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與發展的潮流。
三、傳統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
長期以來,英語專業一直力求培養具備較堅實的英文語言知識功底、較高的英文應用技能,以及豐富的人文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等學科知識,在畢業后能勝任翻譯、教育、經濟、企業管理、海外文化交流和科技交流等方面工作的高層次翻譯工作。英語專業的本科生重點掌握英語語言、文化,以及主要英語國家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社區文化等的基本理論與知識,獲得聽、說、讀、寫、譯等方面扎實的技能培養,并了解相應的技術操作,從而具備進行翻譯、科研、教育、企業管理等的業務水平和較高的基本素質和技能。
(一)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按照國家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國標2020),英語專業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服務于本國與區域經濟社會,并進行語言溝通、公共交流和管理工作、語言教育與科學研究等工作,其課程設置仍然為基礎英語、聽力、口語、讀寫等基本課程,再加上翻譯類課程如英漢、漢英的筆譯與口譯,以及文學課程如英國文學、美國文化、語言學基礎課程,以及跨文化課程。
從本質上來看,這并沒有改變英語專業一直以來的語言、文化屬性,學生就業的崗位更多的還是英語語言培訓、教學相關崗位,或是進一步深造。而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實施和中小學教師的逐步飽和,畢業生的就業渠道變得越來越狹窄。
因此,英語語言的跨學科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尤其是,在今天信息網絡、人工智能等行業高速發展的大趨勢下,教育部和一些院校都十分重視語言智能和技術研發,如國家語言及文字工作委員會專門組建了國家語言智能研究中心,北京語言大學也組建了語言智能研究院等。由于語言智能的思想源于對多元化智能的理解,所以有學者一直主張語言智能和多元智能融合的觀念[ 2 ]。胡壯麟[ 8 ]指出,在培養語言智能時,融合多元智能如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等,會取得更好、更全面的效果。也只有這樣,英語專業教學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復合型人才,更進一步的適應市場發展趨勢,同時能在具體工作崗位上解決具體疑難問題或應對出現的新情況和新變化。
(二)英語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
據麥可思發布的中國畢業生就業跟蹤評估,在2019年度本科畢業生數量最多的人文學科類,以外國語言文學類畢業生收入最大,以5? 168元位列月總收入第一,對應的主要職業為中小學英語教師和翻譯工作;就2021屆就業需求最大的五個人文類學科而言,月收入排名第二的是英語專業,薪資約5? 209元/月。高等教育行業的人文類專業畢業生的重點就業去向,很可能與近年來高等教育產業的持續蓬勃發展,專業人才需求極速增長相關。而目前,隨著人工智能在越來越多領域的應用,企業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逐步發生轉向。在學科建設中,開拓出新的學科或專業,加強學科領域交叉融合,已經成為一個新的趨勢。除人文科學內部各學科各專業融合,還可以開展將人文和社會科學結合,以外語+模式培育復合人才的探索嘗試,又或者文理、文工結合,如利用大數據分析、計算機等技術和文科相結合,以培育產業創新與發展所需要的新型融合性人才。但從目前英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上來看,畢業生就業現狀和職業發展預期與市場對新型融合性人才需求有較大的出入。
四、“新文科”指引下培養語言智能服務人才的路徑
當前中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和社會上對語言服務人員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在計算機和大數據的時代,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我國語言文化發展戰略的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和人文深度交融,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帶來了全新的沖擊,唯有深刻理解時代的新要求,改變人才培養理念,創新課堂教學,強化復合型教師建設,根據高校資源優勢和區域發展優勢,建立具有不同層次的特色化英語專業,方可再次綻放新光彩,為支持國家語言發展戰略做出更大的貢獻[ 9 ]。
(一)調整培養方案
在文科建設中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其培養模式也有所不同。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法,也是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就雙一流大學而言,本碩博專業相互貫通的教學模式是培育科研型人才的必然選擇。然而,這對普通高校來說未必行得通,特別是從學生人口分布和規模來看,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全國高校中占主體地位,需要考慮加強橫向合作式培養,整合優質資源。通過國內外院校與機構合作培養、跨??缭汉献髋嘤枴㈦p學位制的主輔修模式、微專業培養等新型模式正在逐步開展[ 3 ]。
在課程設置方面,增設語言智能相關課程。形式語言和自動機的常用語類及相關的計算建模,以及計算模型間的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計算機科學理論領域的知識,增強邏輯思維和處理相關問題的能力,為他們今后進行科研或技術開發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自然語言處理的數據技術可以幫助他們認識語言數據和處理基礎數據的學術理論,掌握處理具體語言問題的技巧,掌握這方面的新成果,提高他們在語言數據處理方面以及其他應用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能;語料庫語言學有助于他們認識語料庫在語言數據處理方面以及語言研究方面的作用,并可以自主地運用文本語料庫,解決如何從事語音數據處理及語言學方面的科學研究問題;計算語言學將使學生初步了解計算語言學各研究方向,了解基于統計的自然語言處理、語言模型、自動分類、云計算基本原理、網頁排名基本原理等;利用Python語言及相關工具來實現語料庫字詞頻統計、中文自動分詞、搭配抽取、樸素貝葉斯分類器。
(二)創新教學模式
隨著計算機軟件的高度智能化,高校外語教學管理系統也可以實現高度個性化、虛擬化、智能化的教學模式。個性化教學模式通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智能導師體系,針對學習者的不同個性特點和需要開展課程,并進行心理輔導,實現個性化教學管理;采用虛擬化平臺的教學活動能夠在極大限度上擺脫語言知識與物理距離的束縛,從而完全超越傳統意義上的英語教學的時間限制;實施智能化管理,即通過計算機系統的智能化完全可實現教學管理智能化,如利用計算機檢測和診斷、教學過程診斷、學習任務分配等。
在英語教學上做出一些必要的調整。首先,隨著外語教學環境的日益智能化,運用智能手機,APP教學支撐等大數據分析技術與環境實現教學硬件與軟件的變革。同時,也必須重視局部和整體評價方法。由于大數據分析技術講究的是全樣本,對英語的教和學所反映和累積的數據,不應該是零散的而是比較全面的評估數據,所以評價方法就必須更加整體和全面。其次,必須利用網絡海量資源。因為大數據分析技術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資源,可供學習者按照個人的語言特點選擇運用與教學;同時還要考慮人們的思維習慣,在英語教學中的思維方式、對目標語言的意念功能等也正在產生積極作用。最后,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協助開展更加全面的學生情況大數據分析,即根據自動記錄的學生在線學習情況,獲取學生學習的全部數據,從而準確找到學生學習動機、焦慮、效率等問題的關鍵所在,有針對性的有效改善學生教學情況與課堂行為,從而利用大數據分析找到目標和定位并有效提升和完善學生教學與教育。
(三)建設復合型教師隊伍
教師是學校教育質量的智力支撐。運用人工智能促進教師對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的更深層次轉變,并進一步探尋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教學、推動教育發展、提升教學管理、推動教學公平的可行途徑,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適應新文科建設和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教師團隊。新文科建設,迫切需要有一批素質精良、結構合理、訓練有素、具有人文素養和批判精神的專業教師隊伍。同時,要進行新文科教學理論培訓,改變老師們傳統、過時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效果,優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跨學科外語專業人才,培育跨學科型教師。另外,鼓勵教師們利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和資源,如MOOC、SPOC、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微課等,提升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促進語言智能發展的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不僅要求英語專業師資掌握一定的語言智能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求由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師資組成。一方面,通過進修、訪學和攻讀博士學位的方式,培養現有師資,使他們在精通英語語言與文化的同時,掌握一定的語言智能專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在推動語言學、翻譯學等領域專業師資的同時,積極引進掌握語言智能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英語專業師資,以及與此相關的不同學科背景的師資,以滿足語言智能教學與研究的需求。推動面向語言智能的復合型師資隊伍還應當由實驗語音學、計算語言學、信息科學、統計學、數學以及漢語語言等學科背景的師資組成。只有依靠這樣一個復合型人才力量,才能完成英語教育和語言智能發展的有機結合,進而形成智能英語專業教學系統,造就符合語言智能行業要求的專業人才。
(四)開發新課程
努力探索并開發新課程,編寫與之配套的新教材。對過去的傳統課程進行改造,結合時代和行業發展補充新內容,以期體現新文科融合性、時代性、國際化特征[ 5 ]。同時,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工作,“深度挖掘提煉知識系統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文化精髓內容”(教高〔2020〕3號)。
此外,加強國際化課堂建設,建立一個適應國際和質量需求,具有我國特色的國際化課程群。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在線開放的國際化教學平臺。利用國際課程,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同時,健全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協同發展模式,讓英語專業學生真正了解語言服務行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五、結語
本文在分析“新文科”提出背景及其建設重點的基礎上,結合語言智能應用的發展現狀以及當前英語專業在人才培養上面臨的瓶頸,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語言智能人才上需要做出的努力,闡明了“新文科”指引下培養語言智能服務人才的路徑。當前,語言智能技術已經參與到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應對語言智能給英語教育帶來的挑戰,著力培養“新文科”倡導下的語言智能知識和技能的英語專業人才,努力構建滿足行業發展和語言智能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 吳巖.在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9-07-20)[2022-06-20].http://jwc.witpt.edu.cn/XinXi/2019/0628/499.html.
[2]? 戴煒棟,胡壯麟,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語言學跨學科發展[J].外語界,2020(4):2-9.
[3]? 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J]. 中國大學教學,2020(5):4-8.
[4]? 田曉明,黃啟兵. 論我國“新文科”建設之中國特色[J].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9(3):91-98.
[5]? 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8(2):75-83.
[6]? 周建設,呂學強,史金生,等. 語言智能研究漸成熱點[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2-07(03).
[7]? 胡開寶,田緒軍. 語言智能背景下的MTI人才培養:挑戰、對策與前景[J]. 外語界,2020(2):59-64.
[8]? 胡壯麟. 外語教育要為國家戰略服務[J]. 語言戰略研究,2019,4(4):1.
[9]? 崔啟亮. 語言服務需求視角下的英語專業教育雜談[J]. 當代外語研究,2019(2):8-12.
[責任編輯:鄭筆耕]
The Path of Training Linguistic Intelligent Service
Talents for English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YANG Hongzheng,DUAN Zhongyan,ZUO Ju
(1.School of Arts and Law, Wuch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200,China;2.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ankou
University,Wuhan 430212,China;3.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ongmen 448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key points of it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ath of training linguistic intelligent service tal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and the bottleneck of talent training for English majors. At present, we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language intelligence to tradi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adjust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English majors, innovate the language teaching models, build a compound team of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English majors.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talents; the path
收稿日期:2022-05-15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2021GB121);教育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2011336020)
作者簡介:楊紅征(1980-),女,湖北隨州人,武昌理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批評話語分析、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段中燕(1980-),女,湖北鄂州人,漢口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左菊(1964-),女,湖北荊門人,荊楚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