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


唐代大詩人杜甫小時候特別不喜歡讀書。他都長到五歲了,卻連一首詩都記不住。這讓他的爺爺非常生氣,進而對杜甫進行了嚴格的管教。
杜甫的爺爺叫杜審言,是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爺爺的指導下,終于開始刻苦讀起書來。爺爺專門給杜甫講述了他們的先祖杜預的事跡。杜預是晉代名將,能文能武,不僅常打勝仗,還曾注解過《左傳》。于是小杜甫立志以杜預為榜樣,長大了也要為國家建立功勛。
過了不久,杜甫的媽媽不幸去世了。他的爸爸要到外地去做官,沒有辦法帶著他,就把他寄養在洛陽的二姑母家里。二姑母非常疼愛他,但是在學習上對他要求也特別嚴格。姑母讓杜甫和自己的兒子、也就是杜甫的表弟在一起鍛煉和學習,兄弟倆感情很深。有一回,姑母專門帶兄弟二人一起去看著名的舞蹈家公孫大娘舞“劍器”。“劍器”是一種特別火爆的舞蹈,公孫大娘舞技精湛,一舞劍器動四方,博得人們陣陣熱烈的掌聲。這次演出讓小杜甫記憶深刻,過了很多年之后還專門在詩中回憶過當時的情景。
杜甫在姑母家生活得很愉快。可是一場大病忽然襲來,把杜甫和表弟都給擊倒了,姑母精心照顧,把杜甫從病魔手中救了回來,但是她自己的兒子、那個可愛的表弟,卻被病魔奪走了生命。從此之后,杜甫好像突然間就懂事了,他為了安慰姑母,每天都學習得更加刻苦了。
杜甫七歲時的一天,二姑母正在外屋做家務,聽到杜甫在房間里大聲地讀一首詩,二姑母感到這首詩很陌生,不禁納悶地問他:“今天你在讀什么書啊,我怎么沒有聽過這首詩呢?”杜甫笑著回答:“您當然沒聽過了,這是我剛寫成的一首詩!”說完,他高興地跑過來拿給二姑母看。二姑母一聽,很驚訝,說:“怎么,你這么一丁點兒的小孩也會寫詩?”她有點不相信,好奇地接過杜甫的詩稿。
二姑母沒有想到小杜甫這首詩寫得還真不錯呢。她一邊看,一邊夸獎起來:“真是好詩!你爺爺是有名的詩人,看來你也要成為我們家的詩人啦!”說完,二姑母也高聲朗誦起來。二姑母朗誦了一遍,忽然發現這首詩還沒有題目,就問他:“你這首詩叫什么名字啊?”
杜甫干脆地說道:“這首詩寫的是鳳凰,詩題就叫《鳳凰》!”二姑母高興地說:“好啊。這孩子才七歲就能開口詠《鳳凰》,長大一定更有出息!”
杜甫七歲開口詠鳳凰,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可惜這首《鳳凰》并沒有流傳下來。不過杜甫后來寫下好多流傳至今的好詩,被人們稱為“詩圣”。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好多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比如下面這首《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這首詩第一句從大處著筆,描繪在初春陽光照耀下的江山春景。第二句以春風和花草來展現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寫動態景物,描繪飛來飛去銜泥的燕子。第四句寫靜態景物,描繪睡在沙灘上的鴛鴦。整個詩篇和諧統一,明麗清新;動靜結合,相映成趣。燕子是在空中飛的,和“泥融”有什么關系呢?詩人為什么把“泥融”和“飛燕子”放在一個句子里?這是因為凍泥融化變得柔潤松軟之后,燕子才能夠在泥地上飛來飛去銜泥做窩。詩人對春天的景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所以才把“泥融”和“飛燕子”放在一個句子里,這樣就更突出了春天的溫暖和美好。同樣,請同學們想一想,下一句“沙暖睡鴛鴦”,為什么把“沙暖”和“睡鴛鴦”放在一個句子里呢?
杜甫48歲的時候,在朋友嚴武的幫助下,搬到成都城外的浣花溪旁居住。浣花溪有三丈多寬,長年水流不斷,春夏季節還可以劃船。溪邊長著許多叫不上名字的五顏六色的野花。杜甫很喜歡這里,寫了不少描寫自然風景的詩篇。比如這首《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首詩描寫的是江邊春暖花開的美景,表達了心中驚喜興奮的美好感受。“滿”“壓”“低”三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彩蝶“留連”不去,也從側面襯托了花朵的美麗迷人。“自在”勾畫出嬌鶯的形象,也表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可惜杜甫的朋友嚴武不久就去世了,杜甫在成都待不下去,只好繼續輾轉流浪,后來落腳到了夔州。夔州城西南七里留有三國時期諸葛亮布下的八陣圖遺址。杜甫去那里參觀,回來后就寫了一首《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再次得到朋友幫助,在夔州城西郊的山腰里建了幾間草堂,自稱為“山腰宅”。他在這里養了上百只烏骨雞,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草堂前面種著幾棵棗樹,樹上掛滿了紅棗,就像一顆顆紅瑪瑙一樣,非常好看。
這天早晨,杜甫睡得正香呢,忽然被一陣稀里嘩啦的聲音驚醒。他匆匆忙忙起床一看,原來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手里拿著一根竹竿,正站在棗樹前偷偷打棗。
杜甫知道她是自己西邊的鄰居。老婆婆的兒子戰死前線,老伴最近也病死了,家里只剩下這樣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杜甫看見打棗的是她,知道她家里肯定是又沒東西吃了,就沖她笑了笑,說:“今年的棗長得真多啊,打吧打吧,接著打吧。”
老婆婆看見杜甫,本來正害怕他責備自己,現在聽了他這幾句話,感動得連聲道謝:“如果不是實在餓得受不了,真不好意思到你家來打棗啊。”
“唉。”杜甫同情地嘆了一口氣,陪著老婆婆聊了一會兒,就幫她打起棗來。老婆婆臨走的時候連聲向杜甫表示感謝。杜甫提起盛棗的袋子,一直把她送回家,告訴她:“只管放心來打棗吧。”
過了不久,杜甫臨時搬到另一個地方去住,就把“山腰宅”交給一位名叫吳郎的親戚照看。可是幾天之后,有位朋友告訴杜甫,吳郎不愿意讓老婆婆到堂前打棗,就用籬笆把那幾棵棗樹圍在了院子里。杜甫想起那位貧窮的老婆婆,心里很著急,就寫了一首《又呈吳郎》,托人捎給他: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詩的意思就是告訴吳郎:“讓西鄰那位老婆婆在草堂前隨便打棗吧,她家里沒有什么親人了,非常可憐。”吳郎接到杜甫的詩,很慚愧,就主動把籬笆拆了,放那位無依無靠的老婆婆繼續到草堂前來打棗。
由打棗這件小事,杜甫聯想到國家的大局、人民的困窮,忍不住涕淚滿巾。
書法作者:北京市海淀區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六年級? 鄭皓文
(指導老師:朱昌龍)
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小學五年級? 吳倬筠
(指導老師:孟琦 覺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