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購退換貨、手機換套餐、機票退改簽、銀行辦業務等眾多消費場景中,智能客服的身影隨處可見。在線秒回為消費者帶來一定便利的同時,答非所問或循環重復、轉人工客服難等智能客服“不智能”的情形,頗受消費者詬病。各方主體要形成合力,從用戶需求出發,提供更具個性化、人性化的客服服務,讓智能客服更智能。
智能客服不智能,人工客服難接通
北京市朝陽區市民王女士最近碰到一件煩心事,和機器人置上氣了。“我問的問題智能客服根本聽不懂,簡直是‘對牛彈琴!”王女士說。原來,王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物,APP顯示所購商品幾天前已開始派送,但她始終未收到貨。她無論是電話聯系還是線上溝通,面對的都是智能客服。
家住江蘇省常州市的姚先生也有類似經歷。姚先生介紹,他曾遇上一次航班延誤,于是便在該航空公司APP上操作退票。但他聯系客服,卻只能聯系上智能客服,致使退票過程比較艱難。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客服在眾多行業廣泛應用。它的底層運行邏輯是文本交互系統,簡單來講,就是把人們常見的問題加以匯編,提前備好“標準答案”,再通過捕捉用戶提問的關鍵詞進行派發。
現實中,智能客服的出現的確提供了諸多便利,但當智能客服的標準化應答無法解決遇到的具體問題時,更多用戶便轉向人工客服。然而,人工客服的接通率較低。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對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進行了分析,智能客服“不智能”是近年我國消費者投訴熱點之一,主要問題除了答非所問或循環重復、轉人工客服接通困難等,對老年消費者不夠友好也在列。
天津市的劉大媽年近六旬,一天發現自家WiFi斷了,遂撥通了寬帶運營商的客服電話。“俺家歪發(WiFi)不嫩(能)使了。”老家是山西的劉大媽普通話不太標準,電話那頭的機器人顯然沒聽明白,重復了剛才的問題選項。
“俺要找人講話!”劉大媽說完,智能客服依然用甜美的聲音重復著剛才的問題選項。劉大媽無奈地掛掉電話,去找女兒孫女士幫忙報修。
“有限”的設定難應“無限”的問題
“現有的智能客服大多是建立在標準數據庫之上的標準化回答。”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表示,人的語言是多變的,關鍵詞無法準確概括。僅靠關鍵詞識別,機器是無法理解語義的。
專家表示,智能客服缺乏共情能力。情感計算是智能客服需攻破的一大難點,冰冷的機器人很難識別消費者個性化的提問方式和語句結構,更無法靈敏捕捉用戶的情感變化,這些都會影響用戶體驗。
雖然遭到用戶吐槽,但是智能客服卻備受企業青睞。據悉,智能客服可以做到24小時在線,極大縮短了響應時間,提升營運效率。與此同時,還能減省人工成本。
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售前“人工”、售后“智能”的情形也屢見不鮮,智能客服甚至成了某些商家的幌子,阻隔了消費者與自己之間的聯系。
智能與人工須有機結合
智能客服在解決類型化、重復率較高的問題上比較有效,但如何避免智能客服答非所問?
首先要改進技術。智能客服技術的改進應從兩個方面出發,即確保回復更加準確以及更加人性化。
其次,智能客服發揮了分流作用,但“一鍵轉接”或“一觸即達”的人工客服仍十分必要。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搭配足量的人工客服。人工客服有其不可替代性,要做到與智能客服有機結合。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