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中國“兩彈”的試爆都是在新疆的羅布泊地區進行的,其研制地點卻是遠在2300多公里之外的青海西寧市附近的金銀灘。將原子彈從研制地運往試爆場,在當年堪稱絕密運送。
拆成兩部分,飛機火車并用
1964年7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二二一廠組裝成功。我國為首次核試驗準備了兩枚原子彈,都是在二二一廠完成總裝的,其中596-1是正式產品,596-2是備用彈。
核武器的儲存和運輸非同小可。原子彈在儲存方面,首先必須要進行物理隔離,使分開的鈾燃料沒有聚集的可能,這就要拆除引爆裝置;其次要絕對防止水的侵入,因為核燃料遇水浸泡后,水充當慢化劑,有可能誘發核反應;此外,還需嚴格的溫濕度控制和防止人為破壞,因此必須有健全的監控系統、自動報警系統等。
為此,二二一廠的工程師們將原子彈分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火車運送, 另一部分由飛機運輸。原子彈的關鍵核心部件——鈾球和點火中子源,以空運方式先期運送。這些核心部件從西寧搭乘經過保溫改裝的伊爾-14運輸機飛往新疆馬蘭機場,在馬蘭機場卸載后直接裝上直升機,轉運往羅布泊核試驗場區。
這兩個核心部件雖然體積很小,但要求保溫、防潮、防震、防靜電。因此,要先放入充滿氬氣的容器,再用減震彈簧懸吊在一座特制的“鳥籠”里,然后裝進一個特制的大木箱。待飛機安全著陸在羅布泊核試驗場區后,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卸下裝有鈾芯的密封容器,并將它放置在一輛卡車上。
動用作戰部隊3萬人
原子彈中沒有核爆炸裝置的部分,通過火車運輸的方式走陸路。周恩來總理親自下令,將運載原子彈的列車定為一級專列,按照國家領導人專列的待遇,實施最高級別的安全警衛。
運輸原子彈的火車,是鐵道部從德國進口的帶保溫設備的專列。專列有20多節,原子彈各部件包裝箱分別放入不同的車廂,牽引機車后面還專門留出4至6節空車廂,以備在緊急剎車時起緩沖作用。
專列上所用煤都是用篩子篩過的,防止從煤礦帶出雷管等爆炸物混在煤里;沿途列檢員用的鐵錘都改為特制的銅榔頭,防止敲打火車輪子時產生火花;專列沿途所有橫跨鐵路的高壓線,在列車通過前都要停電,以避免靜電引起意外事故;途經所有岔口全部鎖死,防止意外發生……
專列駕駛員自然也經過了千挑萬選,技術和政治素養都必須絕對可靠,必須保證專列在運輸全過程中始終以50公里的時速勻速行駛,避免原子彈部件互相碰撞。最后,出身杭州市郊貧農家庭、曾在鐵道兵部隊服役的姜士榮被選中。從7月份開始,他就被送至金銀灘進行相關訓練,與外界切斷了一切聯系。直到原子彈成功爆炸后,他才知曉自己運的是什么。
9月28日,開始裝車。自發車起,專列機車頭上就一直坐著一名解放軍干部和兩名全副武裝的戰士,通過從車頭拉出的一根軍用電話線,他們可以隨時向列車內部的臨時指揮部匯報情況。鐵道沿線每隔25米就設有一名崗哨,另有解放軍戰士在鐵路沿線日夜巡邏,還在外圍部署了大量民兵,每個涵洞、每座橋梁都安排有專門的警衛力量。有資料稱,當時為保障這趟專列,僅動用的正規作戰部隊官兵,就達3萬人左右。
7天后,專列終于安全抵達烏魯木齊火車站,并轉駛到這趟絕密旅程的終點——通往羅布泊的那條200余公里長的秘密軍用鐵路線上的一個車站。596-1原子彈裝置當即全部被汽車運往烏魯木齊機場,再由伊爾-14飛機運往馬蘭機場,最終運至試爆基地的主控站裝配工房。596-2備用彈則留在專列車廂內,停在烏魯木齊待命。臨實驗前,為安全起見,專列又移到東風基地(即今酒泉基地)隱蔽起來。
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絕密運送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摘自《文史博覽》 劉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