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集團(G7)峰會5月21日在廣島閉幕,與慣例不同,會議在閉幕前一天就提前發表了聯合公報,有日本媒體稱,這是出于擔心聯合公報被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到訪廣島“搶了風頭”的緣故。然而即便如此,對于這份洋洋灑灑幾十頁的聯合公報,外界依然顯得興趣寥寥,除了其中針對中國的部分。英國《金融時報》稱,該公報內容是G7迄今對北京最強烈的批評,其他國際主流媒體也大多把關注點放在美西方“加大對華施壓”上。看起來,G7能夠吸引外界眼球、刷一刷存在感的,也就是炒作中國議題了。
作為一個曾經在全球經濟中占比高達70%的“富國俱樂部”,隨著其經濟比重日益銳減,再加上在全球人口占比、觀念吸引力等的下降,G7近年來一直面臨著嚴重地存在性危機。早幾年,G7峰會每每出圈都是因為成員國內部的分歧與不合,從前年起,G7的聯合公報開始對中國說三道四,這逐漸成為其“流量密碼”。它名為“七大工業國組織”,如今運作起來卻像是專門批量生產“三無產品”的小作坊,那些沒有事實基礎、缺乏法律依據,也沒有任何道義可言的反華產品,大多出自G7國家。
與過去“關注”對華具體議題不同,這次的G7聯合公報干脆將“中國”作為一個整體納入其中,這與北約近來的動向是一致的,凸顯出美國正在西方世界全力推動編織一張反華大網。聯合公報光是提中國就有20次,是近年來最多的。它幾乎把能炒作的議題通通炒了一遍,老調重彈地妄談臺海局勢,對東海、南海、涉港、涉疆、涉藏等問題和中國核力量說三道四,除此之外,以所謂“經濟脅迫”等話題影射中國的還有不少。這已經不僅僅是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和抹黑污蔑中國的問題,其字里行間毫不掩飾地陣營對抗沖動,已然讓G7成為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不少輿論注意到,G7的聯合公報中使用了一些“緩和表態”,比如宣稱其政策方針“不是為了傷害中國”“不是在脫鉤”,表示希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穩定的關系”,還提到“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等。這些表態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由于“美國和歐洲在如何應對中國問題上存在分歧”,華盛頓不得不做出相應“妥協”。盡管它本質上依然是在惡劣地挑動地緣政治對抗,但這也恰恰說明,華盛頓那些齷齪的戰略企圖哪怕在西方內部,也是上不了臺面的,只能給它披上一層又一層的道德偽裝,才能勉強拿來示人。在最親密的盟友之間尚且如此,在國際社會就更不用說了。
(摘自《環球時報》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