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旋,孟祥福,吳效楠,高洪成,趙建強,王秀梅,關 昕,馮學洋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河北 承德 067000)
隨著國內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加速進入轉型重構階段,對人才的需求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技能、應用創新能力和解決現場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已成為石油和化工企業選人用人的新標準[1]。 在此背景下,以職業本科大發展為契機,探索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加快職教本科課程體系建設、強化實訓基地建設為兩途徑,以行業、企業和學校為三個實施主體,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融通于職教本科石油化工類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一中心、兩途徑、三主體、全融通”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升級人才培養規格,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2]。
根據專業發展要求,創新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機制,有計劃、有目標地引進行業領軍人才、技能大師等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加快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完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水平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的雙向流動機制,為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有計劃地提升教師技術技能水平和產教融合能力。
落實專業課教師下廠鍛煉制度,積極推動專業教師參加企業實踐,以企業真實科技項目為指導,協助企業完成關鍵產品研發,為企業解決生產中面臨的技術難題,切實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 校企協商建立崗位互通機制,通過規范機制實施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學校教師雙向流動,在此過程中,提升校內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和企業技術骨干的教學水平[3-4]。
圍繞“X”證書試點工作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考核工作,組建模塊化教學團隊,系統研究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并將其有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此豐富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內涵,并與教師到企業下廠鍛煉制度相結合,提升實施“X”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考核能力。 建立輪訓制度,有計劃的遴選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參加高水平培訓,考察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提升師資隊伍理論能力素養。
建立健全教師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機制,以人為本,營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構建教師職業、專業發展雙通道,改善師資隊伍結構性短缺現狀,全面提升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制訂個人職業發展中長期培養計劃。 以老帶新的培養方式,從備、講、輔、批、考五個方面夯實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鼓勵青年教師申報各級教科研課題,促進教學科研成果轉化,提升科研服務能力。
響應新興產業發展要求,拓展專業辦學方向,面向石油勘探開發技術升級換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按照“錨定產業高端,提升專業層次”的原則,對接數字化油田、智慧管網、先進油氣儲運技術、專用化學品生產、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鏈高端領域,引導專業定位從產業中低端崗位群向高端崗位群上移,優化建設方案,推進專業的數字化升級改造建設,建設具有示范效應的高水平石油化工專業群,引領全國職教本科同類專業發展。
課程標準解決了教什么、怎么教、教成什么樣的問題。 辦好職業本科教育,要堅持制訂高質量課程標準,體現與高職專科、普通本科的區別和側重點。 制訂職業本科課程標準,要堅持職業教育屬性,貫徹落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區別于普通本科,培養直接從事應用設計、工藝開發和產品制造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 同時必須充分體現本科層次教育水平,與高職專科相比,課程內容的理論復雜程度和技能綜合程度要有所提升,對接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程標準,體現職業本科教育的高度和水平。
深入調研石油化工行業企業崗位需求,針對石油化工行業自動化操作程度高等特點,明確人才培養在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圍繞核心能力,遴選核心課程,構建模塊課程。 把崗位職能拆分成典型工作任務,把工作任務分解為能力點、知識點,組成面向工作場景的課程。 將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難題總結、提煉并有機地融入到課堂教學、實踐技能訓練中,突出教學內容與企業真實生產的關聯性,實施“任務化、模塊化、項目化”教學,帶領學生探索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和工程素質。
職業技能大賽的競賽項目和評判標準經由職業教育資深名師和行業企業專家反復研究確定,符合行業企業發展需求。 通過舉辦或組織教師和學生團隊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可以拓寬學校與企業的溝通渠道,深入研究分析競賽項目和評判標準,熟悉最新的行業規范和規則,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經由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的經驗,提升師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水平,同時促進課程設置調整,對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改進,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推進項目化、任務化、模塊化教學,以實際案例為背景,參照行業或職業標準,聚焦企業典型工作過程,鍛煉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并形成可以真實有效地反映學生工程素養和職業技能水平的多維度評價方式,提高職業本科教育質量。
對石油化工專業職業面向、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畢業要求等要素進行梳理研究,從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圖設計、課程標準和項目清單設計、實訓課堂設計和實訓表設計、實訓指導課件、評分細則和考核表設計等各個方面進行調研,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有機融入到課程和教學內容,秉承職業教育培養、培訓并重的新理念,構建課證深度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
強化內涵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元素,把石油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中,加強示范引領,培樹“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石油精神,全面增強服務石油石化行業、區域發展的能力,打造學校的石油化工品牌[5]。
圍繞石油化工行業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動對學校現辦石油化工高職專科專業優質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調整、升級,加快對本科課程的數字化改造,充實優質信息化教學資源,推進實施任務化、模塊化、項目化教學。 依托學校自建的10 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4 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0 門MOOC 課程,啟動面向本科專業的課程資源建設升級工作。 配合學分制改革,加大本科專業選修課程建設力度,探索課程資源的理論深度、組織形式,增加網絡教學平臺投放課程數量和選課人數,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提供更多路徑,同時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設立教材建設專項基金,重點支持校企共編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新型教材和滿足魯班工坊需要的“雙語”教材。 關注行業企業最新發展,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局部調整、更新,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材中,增強教材建設的可持續性,有效解決教材內容滯后行業企業發展、教材內容與實際生產脫節以及教師教不適用、學生學不適用的頑疾,助力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育人質量。
依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學校共建的“石油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主動對接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流程再造,與160 家企業深入合作,整合學校與行業企業優勢資源,聯合共建校內、校外高標準實訓基地,實現共建共管,為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頂崗實習、畢業實踐提供實習場所。 深入開展石油化工行業企業用人需求、人才崗位情況、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和培養規格等方面的調研,將人才培養規格與職業標準有機對接,實現更加密切的產學互動,有利于實現校企雙方訴求,為企業培養適應期短、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也為畢業生就業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較好的解決了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問題。
依托學校牽頭組建的河北省石油石化職業教育集團,推進人才培養、師資交流、企業培訓、技術研發,促進校企深入合作[6],探索職業本科在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過程中實施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的有效路徑。 圍繞石油化工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對校內基本技能訓練基地進行全面改造和升級[7-8],對接石油化工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以實際生產和工作任務開發實訓項目,開展安全技能實訓、鉆井VR 實訓、采油技能實訓等,培養學生規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意識和技能,同時滿足職業技能大賽和企業員工培訓等需求,提高實踐教學資源利用率,進一步夯實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礎條件。
與萬華化學集團等業界頭部企業積極對接,推進完成高水平特色產業學院建設,推動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落地,進一步促進我校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校企合作水平不斷升級。 以建設產業學院為契機,建立從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到職業適應能力培養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建立多層次、模塊化、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引入企業的最新技術標準、人才等資源,以企業工作任務為導向,共同開展科研與技術服務項目,促進成果轉化,提升專業課程內涵建設,真正實現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