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軍
“雙減”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教育領域的重大改革。其目的是通過加強學校教育,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優化作業布置,提升課后活動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基于此,為深入落實“雙減”政策,北京實驗學校積極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將推進“雙減”和提高校內教育質量緊密結合,控量減負,提質增效,努力做到“四提升兩減輕一促進”,即:提升作業統籌管理水平,提升考試組織管理水平,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和考試壓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減輕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制定作業管理辦法,明確作業育人功能,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規范作業布置與批改,加強年級、學科統籌,實行作業總量控制,建立作業公示制度。
嚴格控制作業總量 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考學科布置書面作業,量少而精,以中等水平學生完成作業時間計算,每天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原則上語數英各20分鐘,其他學科15分鐘。學生經努力仍完不成書面作業的,也要按時就寢,確保初中生每天睡眠時間達到9小時。
年級組、學科組統籌 強化基本“育人單元”年級組和學科組對作業數量、時長、內容和難度的統籌管理。年級按照標準、結合課表統籌每天作業總量,填寫作業統籌表,學科按分配時間布置作業。學科每周內天與天之間作業可有彈性。班主任負責班級作業統籌管理,確保一天總量不超標,避免某一學科作業時間過長。
作業每天班級公示 加強作業布置過程監管,班級在教室設置公示欄,安排專人填寫,每天公示各學科作業內容和預計時長,做到任課教師、學生人人可見。
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發揮作業育人、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和備課過程,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課堂就內容相匹配、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個性化作業。提出如下設計要求:一是精選作業內容,整體把控,難易適度;重點明確,針對性強;二是分層設計作業,提倡“必做作業+選做作業”模式;三是設計單元作業,圍繞主題,著眼素養,系統規劃;四是豐富作業形式,作業要兼顧五育并舉,教師要綜合設計學科書面作業、實驗操作、口語交際、名著閱讀、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科學探究、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特別是節假日要布置閱讀、體育鍛煉和實踐性作業,將學生引領到閱讀、體育鍛煉和豐富的學科活動與實踐中。
精彩作業定期展示 年級設立作業展示區,定期展示優秀作業。
科學性 考試管理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與評價規律,落實考試的客觀性要求,確保考試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要密切考試評價與學生參加的各類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促進教、學、做、評一體化,筑牢考試科學性的根基。每次考試都要實施全周期管理,提高考試活動的準入門檻,提升考試方案設計及命題質量,科學合理組織考試,促進考試結果科學合理運用。
人文性 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考試也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考試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構建考試評價與人文關懷相得益彰的機制,要淡化直至消除對考試結果的橫向比較,不憑考試分數給學生貼標簽,不以考試倒逼教師“拉”快教學進度。考試結束后,學校要動員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幫扶,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發展性 要善于通過考試診斷學情、把脈教情,從而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同時,學校要強化考試結果分析,對教學質量作出專業判斷,有的放矢地加強教師培訓和教學指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創新性 要扭轉“多組織考試是對學生負責”等陳舊觀念,每學期安排期中、期末考試。探索完善學習過程評價與考試評價相結合的考評制度,積極探索開展實踐性評價。另外,還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考試評價方法方式。
協調性 統籌處理考試、作業、日常評價、質量監測等方面的關系,處理好紙筆測試與實踐性評價的關系。在命題環節,要注意考試題型的配比,合理確定雙基型試題與綜合性、開放性、應用型、探究性試題的比例。
“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校內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課堂質量是關鍵,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
以提高教學設計能力為抓手 學校要求教師把學生放在學校正中央,上好每一節課;把學生放在課堂正中央,教好每一個學生。課堂教學追求精準的教學目標、科學的教學方式、豐富的教學資源、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實在的教學效果,以學生實際獲得為評價標準,確保學生會學、學會。
一是倡導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由關注知識向關注學科核心素養轉變;二是加強單元教學設計,兼顧學期目標和課時目標,由課時累加逐漸轉向對知識進行補充和整合,創設情境,基于學生立場問題驅動和解決,避免教學碎片化,促進學生整體發展;三是面對學生個體差異,充分研究學情,尊重人的差異的多樣性和自尊,不能只簡單以成績為標準開展分層教學,還要考慮意志力等認知差異,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四是倡導通過教學方式變化和任務設計調動學生參與熱情;五是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方式,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優勢,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推進教育教學方式變革。教師選擇、推薦優質數字資源,豐富學習資源供給,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要;六是促進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創設學生在真實社會生活中的學科學習任務,讓學生回歸生活,根據問題解決的需要,主動學習,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驗證學習的結果。
磨研講評活動提升上課水平 每周兩節磨研講評課,教學干部先磨課,再上課議課,通過同組教師互評互學,不斷提升一線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此基礎上,開展每月一次激情課堂展示活動,將課堂搬到報告廳,全校教師共同參與、共同提升、共享課堂智慧,以此為契機,傳遞課改理念,優化教學模式,引領教師把握課改新方向,推動課堂改革,真正做到“精講多學,精練提質,精益求精”,提高常態課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注重精講精練 只講不練等于白講,只練不講等于白練。引導教師少講精講,引導學生多練精練,練后及時講評。
“雙減”背景下的課后服務不僅僅是解決家長“課后三點半”的困難,而是要通過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增加校內課后服務吸引力,使學生的學習全面回歸校園。三點半之前的課程體系是基本供給,立足于實施國家課程方案,著力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共同基礎。三點半之后的課后服務,是延時供給,內容安排則立足于滿足學生個性化、差別化的成長需求。
立足校情研究策略 一是我校地處郊區,作息時間與市區不同,學生中午有午休時間,下午上、下課較晚;二是我校初中學生多為住宿生;三是初中、高中、玉樹學生共用同一校區,時間、活動安排需要兼顧。這需要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安排課后服務。我校的具體做法是早晨學生自主鍛煉、自主自習后8:10上課,教師主動陪伴學生。周一至周四每天18:10~20:10安排兩個小時的延時托管服務,固定學科教師、固定地點開展輔導答疑,督促學生完成作業。住宿生20:25~21:25根據作業完成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21:50就寢。周五15:30學生乘坐公交車回家。
豐富課后服務內容 提供菜單式、多樣化服務項目,增強課后服務吸引力和有效性。一是以課業完成和輔導答疑為主。主要是滿足家長需求,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該項服務打破班級界限,分層輔導答疑,細化到每一個年級每一天的安排,明確答疑科目、時間、地點。該服務明確要求不得利用課后服務時間講新課;二是堅持五育并舉,適當融入體育類、藝術類、閱讀類和勞動實踐活動,促進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今后需要在課后服務內容的豐富性和學生的可選擇性上下功夫,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在強調課后“服務”的同時,更加突出“育人”作用。
整合教師資源滿足課后服務需求 立足本校教師承擔課后服務工作,適度打破年級、部門、崗位界限,集中優勢師資,充分利用“雙師過程”和在線課程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增強課后服務吸引力。
總之,學校以“雙減”為契機,立足校內,加強統籌,進一步規范教育教學秩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加強校內課業輔導,不斷豐富課后服務供給,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把學生吸引在校內,確保實現在校內學足學會學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