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中 劉慧嫻
舉辦全國性的年會,是學會繁榮學術交流,普及科學技術,促進科技人才成長,彰顯科技智庫作用的重要抓手。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的歷屆年會,已成為影響深遠的業界品牌學術會議。3 月31 日—4 月2 日,第十六屆中國電子信息年會在珠海舉行,在短暫的3 天時間里,舉辦了1場主論壇和32 個專題論壇,同期還舉行優秀科技成果展示,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可謂精彩紛呈、成果豐碩?!皩W會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在辦會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帶著這些問題,本刊特約記者日前在京走訪了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英。
中國電子學會十分重視提升年會的內涵和質量,“精選”大會主題是會前的一項重要工作。第十六屆中國電子信息年會的主題是“電子新時代強國新征程”。這個主題是如何確定的?陳英秘書長說,年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學會專家的大力支持。每屆大會主題的選定,都是由大會主席和組委會主席根據當年度科技發展情況和國家科技戰略發展要求等,與專家們共同討論產生的?!暗谑鶎靡惨粯?,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始終發揮專家的作用。除了商定主題,我們與學會專家和工作人員一起努力,不斷完善、豐富會議內容,改進活動的組織方式?!蹦陼黝}呈現的特色和亮點,一是學術、技術、產業均衡設置,體現“四個面向”,不僅接地氣,而且不具有商業性;二是堅持一線專家為主作報告的原則,保證會議內容新穎并有深度。陳英說,本屆年會確立的主題,同樣具有這些鮮明特點,同時更具時代特色。
作為學會的“操盤手”“當家人”,陳英當然深諳專家支持對學會工作的重要性。他說,專家是學會組織架構的重要成員,目前學會已形成相對完備的專家組織架構。專家們源源不斷地為學會工作注入動力,也為每屆年會和各種科技會議、論壇的成功舉辦提供智力支撐。每屆年會,學會都會邀請重量級科學家擔任大會主席,在學術界較有影響的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相對年輕一些的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學會秘書長一般擔任組織委員會主席。學會理事長都是重量級專家,他們有時也親任年會的大會主席。學會充分發揮專家資源豐足的優勢,通過各個方面的協調配合,不斷提升年會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十六屆年會內容極為豐富,其中主論壇就要開一天。它們雖然已成過往,但陳英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他說,要開好這些會議,頗費周章。這么多場會議幾乎同時召開,除了組織架構完善和很強的組織力,還得倚仗學會不斷提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40 多位院士出席,來自全國電子信息領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5000 多人參加,如若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響應者寥寥,組織起來將十分艱難。本屆年會不僅主論壇辦得好,分論壇(專題論壇)也各具特色。專題論壇主席基本上都由院士擔任,召集人也都是領域內的杰出代表。由此可見,年會及各論壇分量之重,是院士、專家們撐起來的。因為有他們的參與,本屆年會及各論壇的影響力自然將更加深遠。
“幾乎每個專題論壇都有院士坐鎮?!标愑Ω鱾€分論壇專家的參與和學術探討、交流的深度表示滿意。對于哪些院士、專家參加了哪個論壇的演講、討論,包括召集、組織,陳英如數家珍。他向記者介紹本屆年會期間舉辦的新E代賦能智慧交通專題論壇時,就一口氣說出十多位院士、專家的大名,以及他們與會期間的工作與任務。他說,新E 代賦能智慧交通專題論壇邀請張宏科、李克強兩位院士擔任主席,艾渤教授為召集人;邀請張軍、尹浩、張平、崔鐵軍等院士,馮志勇、陶然、毛國強、蔡開泉等教授專家,陳山枝副總經理,金成日副總師和高級技術專家歐新建等,聚焦新E 代信息技術賦能智慧交通主題,與在場的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
在分論壇上,院士專家們作了許多精彩陳述,讓在場的青年學者們受益匪淺。陳英說,年輕的學者能見到大咖,并與大咖們面對面交流,機會難得。大咖們也能借此機會認識青年才俊,扶掖后學,這也是對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學會簡介
中國電子學會(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成立于1962 年,現有個人會員10萬多人、團體會員1200多個,專業分會47個、專家委員會17個、工作委員會9 個。中國電子學會總部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事業單位,在職人員近200名。中國電子學會(含分支機構)是中國科協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人員近5000 人。26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地方學會組織,是5A級全國學術類社會團體。
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和引導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助力科技工作者價值實現,是科技社團組織的重要使命。陳英介紹,中國電子學會年會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除了學術會議環節,即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另一大項是同期舉辦的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這也是每屆年會的“重頭戲”,受到與會者的極大關注。
中國電子學會的評獎在行業里的認可度較高,含金量也高,評選過程規范,把關嚴格,經由學會推薦的項目大多會獲得國家科技獎,有的還多次獲獎。參評的項目多,每年評獎競爭激烈,評審過程十分嚴格,最終都是優中選優。評審過程分前后三輪,第一輪專家網評,第二輪小組評,由院士把關,第三輪終評。陳英說,目前已形成更有深度與廣度的評審組織架構,它由包括18位院士在內的255 位專家組成。學會科學技術獎歷經20 年,共評出獲獎項目1292 項,其中特等獎6 項、一等獎244 項。截至目前,共有56 個項目經由學會提名獲得國家科技獎,其中一等獎8 項,二等獎48 項。

中國電子信息年會是一場學術、技術、產業相融互促的大會。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帶動電子信息產業整體提升,每屆年會放在不同的地方舉辦。陳英認為,沿用這一辦會辦法,是學會的一種理性堅持,是一種傳承?!翱梢赃@么說,這件事情我們是堅持得很好的。換著地方開年會,每一次都要為地方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不管是人才引進上,還是成果轉化上?!?/p>
“在地點的選定上,我們會充分考慮舉辦地的區位、產業發展情況和帶動作用等因素。我們先期在北京、深圳、石家莊、合肥、蘇州、重慶等地舉辦,是考慮到它們能夠輻射周邊更大的區域,收到以點帶面的更大效果?!标愑⒄f,除了輻射效應,學會對助力舉辦地經濟社會發展還“另有安排”,即每一屆年會期間,都會在當地召開院士專家座談會,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主題開展研討,為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與此同時,年會還會聚焦地方產業特點,作深度對接。每屆年會期間,院士、專家們做完報告后,都會舉辦對接會。比如本屆年會,就有十多位院士參加這種對接會。院士、專家們針對地方提出的產業發展方向和希望落地的成果,進行深度對接,包括了解本地區成果轉化和招商引資相關政策、為地方產業發展“把脈問診”等。此舉不僅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言獻策,而且為后續院士專家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和進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座談會上,院士專家與地方政府相關領導、科技人員等就當地產業發展等進行交流。學會則為他們提供匯編成冊的科技成果資料。這些科技成果來自院士、專家,經過匯總整理和學會評價,都很有轉化、推廣價值。大會與相關會議的推介只是一個開始,后面我們會根據進展情況,繼續組織各類對接活動。”陳英深有感觸地說,這類活動,地方政府非常歡迎,院士、專家們踴躍參與。地方政府不僅積極申辦,而且提供場地、資金等支持。年會及衍生的科技活動,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良性循環,并不斷發揮作用。
堅持創新引領,聚焦社會發展需求,是中國電子學會服務國家與社會發展的堅定理念。圍繞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會以每屆年會為契機,引導科技工作者、企業管理者關注電子信息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翱紤]到整個電子信息行業的覆蓋面較為廣泛,除了請院士主講外,年會期間還邀請企業家作報告。中國電信、中國電子、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都積極參與?!标愑⒄J為,就產業技術本身及產業與技術融合等方面與企業高管們進行交流和對話,是中國電子信息年會的一大特色。比如本屆年會主論壇,除主題報告外,安排了科學家與企業高管對話環節,促進了許多前沿科技與行業的學術交流與思想碰撞。
辦好一屆年會,需要認真作一次總結。“總結是為了提高,提高以利再戰?!标愑⒄f,總結不僅表現為書面文章,它應是一個不斷汲取與反省的過程。本屆年會剛結束不久,他尚未有太多的心得,但他認為至少有幾點經驗,或者說辦法,可以總結,可供借鑒。比如服務方面,又比如組織工作和與各協辦方的配合方面。
陳英說,大會的策劃和組織實施,始終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按照“創新驅動,引領產業發展;聚才匯智,論道電子信息;服務區域,助力科經融合”的創·聚·服為宗旨來執行。這就是學會辦會所堅持的“緊扣自身職責定位,圍繞宗旨優化服務”。
“組織機構策劃周密,實施過程嚴謹高效”,是中國電子信息年會辦會的“成功秘訣”之一。“盡管兄弟學會也是這么做的,但我們有自己的辦法,有自己的套路?!标愑⒔榻B說,每屆年會的籌備階段,組委會都會至少召開一次大會主席、學術委員會主席、組委會成員、專題論壇主席和召集人等出席的“電子年會籌備會”。每次籌備會,通過各方情況介紹和匯報,討論形成會議初步方案,大會的籌備和落實以此次會議精神為準,以確保大會總體上都能夠圍繞主題進行,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技術與產業融合、促進前沿技術研討和發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4 月在珠海市召開的年會,會場、酒店的安排、預訂等經歷了至少2 次“擴容”,隨之而來的是與各方的協調,包括資源調配、經費預算等。這些都給主辦方和承辦方帶來很大挑戰。在大會組織機構的領導、指導下,在各個專題論壇組織者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學會秘書處多次預演和沉淀,保證了年會的順利舉辦,給電子信息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作為主辦方,學會(當然包括秘書處)“密切配合應對挑戰,預演沉淀積累經驗”,可謂辛苦多多,收獲滿滿。陳英告訴記者,年會結束后,學會秘書處即組織籌備組工作人員進行總結,在汲取經驗的同時,形成改進提升清單,為下一屆年會,為大大小小的科技會議及相關活動積累經驗,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鼓勁助力。
鏈接
中國電子信息年會(簡稱“電子年會”)起源于1962年,以其權威性、學術性、戰略性,被業界譽為“電子信息科技發展風向標”。它主要圍繞國家戰略和科技前沿開展學術交流和技術研討,是我國電子信息領域的重要會議,也是中國電子學會落實“四服務”的全面體現,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六屆。
1962 年4 月10 日至17 日,中國電子信息年會的前身中國電子學會第一屆年會在北京舉行。2006 年,中國電子信息年會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呼聲中再度重啟。在年會上,學術專家發布科研成果、跟蹤國際前沿,產業專家面向國家需求、預測技術發展趨勢。每屆年會都吸引了全國各地電子信息領域高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的知名專家和產業科技人才與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