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臨
作為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的全國性社團組織,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堅持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立足國家植物生物安全這一國家農業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創新前沿,謀劃智庫建設方向,多視角把握全局態勢,打造高端智庫特色品牌,彰顯了獨特價值和作用。
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是解決一家一戶農民防病治蟲難和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污染的有效途徑。推行病蟲害統防統治是政府倡導、社會受益、農民期盼的民心工程。2008 年、2010 年和2012 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明確提出,要大力扶持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基于此,學會多次組織專家撰寫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方面的意見、建議,助推農業部《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的意見》(農農發〔2008〕13 號)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管理辦法》的發布和實施,強化扶持和管理,切實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持續健康發展。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將2011 年學術年會主題定為“加強植保科技創新,提高專業化防治水平”,專業化統防統治的特點十分鮮明。
2012 年2 月,學會組織召開“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專家座談會”,并形成《關于加大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扶持力度的建議》,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批示。該建議在進一步減輕農民防病治蟲的負擔、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服務組織的發展、確保農業持續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獲2013 年中國科協優秀決策咨詢成果獎。
根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為加強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管理,規范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行為,農業農村部自2021 年5 月1 日起施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管理辦法》。2022 年8 月,農業農村部以購買服務方式,依托專業化統防統治力量,成立了首支農作物病蟲害應急防控飛防大隊,以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治能力,確保“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順利實施。
為研判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抓住科技創新突破口,前瞻謀劃戰略制高點,布局前沿科技領域,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在中國科協領導下,學會注重發揮組織優勢和高端智力密集優勢,面向廣大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積極動員和鼓勵各省級植物保護學會、學會分支機構等提出問題難題,組織專家釋疑解難。
學會征集、推薦的“綠色農藥創新研究和原創性靶標的發現”“如何實現農業重大入侵生物的前瞻性風險預警和實時控制?”“如何利用多源數據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精準預報?”等分別入選中國科協2018 年重大科學問題、2020 年工程技術難題、2022 年十大產業技術問題,實現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三個類別問題(難題)入選“全覆蓋”。2021 年以來,學會先后獲評中國科協重大科技問題難題征集發布“2020 年度優秀成果單位”和中國科協“重大科技問題難題征集發布2022 年度優秀推薦單位”“2022 年度學術成果凝練優秀學會”。
學會名片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于1962 年,現有個人會員2.2 萬多名、團體會員162 個,設有21 個分支機構,與全國31 個省級植物保護學會建立密切的業務聯系和指導關系。學會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按照中國科協聚力打造智庫、學術、科普“三輪驅動”工作載體的總要求,圍繞“四服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多次獲得中國科協和其他相關部門的表彰和獎勵。
鏈接
2018 年以來,中國科協每年組織全國學會、企業科協等組織,廣泛聯系國內外科技組織和專家,征集評選重大科技問題難題,并在中國科協年會上發布。5年共征集問題難題2772個,發布160個,146 個全國學會和學會聯合體參與推薦,對于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熱情,引領科技創新趨勢和科研攻關方向,服務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關乎糧食安全、農業生產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面向國家農業重大需求和經濟主戰場,學會長期堅持決策咨詢和建言獻策工作。
1993—2017 年,在中國科協支持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聯合中國林學會、中國畜牧獸醫學會、中國水產學會、中國氣象學會等全國學會,組織專家開展農、林、牧、漁生物災害調查研究,并舉辦分析研討會,在調研基礎上,共完成25 期《病蟲害防治綠皮書》(2005 年起更名為《預防與控制生物災害咨詢報告》)。綠皮書經中國科協報送國務院,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有力推動了生物災害防控工作的全面有效開展,為預防與控制生物災害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由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牽頭申報的《預防與控制生物災害咨詢報告(2010)》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科協優秀調研報告,獲特等獎。
“預防與控制生物災害咨詢報告”調研項目為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4〕26 號)》《關于做好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18〕10 號)》等系列文件,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做好動物疫情報告等有關工作的通知》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4—2012 年完成的《預防與控制生物災害咨詢報告》

著眼于建設高端、創新、柔性的中國特色科技智庫,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團結行業內外一流專家學者,把廣大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的個體智慧凝聚上升為組織的集體智慧,聚焦事關國計民生的國家農業重大需求和植物生物安全問題,開展調查研究。通過調研、分析,形成一批具有一流顯示度和影響力的高端植物生物安全智庫成果,為我國植物保護科技事業、植物生物安全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建言獻策。為強化政治擔當和服務成效,學會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群團發展道路和智庫立場的同時,把廣大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把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納入學會工作的重要日程,強化研究策劃,強化聯系與落實。
2021 年9 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名譽理事長吳孔明院士就加強我國生物安全建設問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進行講解并提出建議,強調生物安全是“國之大者”,充分說明農業生物安全是國家生物安全的關鍵核心。學會入選中國科協2022 年決策咨詢專家團隊建設試點單位,“植物生物安全決策咨詢專家團隊”入圍2022 年中國科協決策咨詢專家團隊資助項目,通過試點運行和項目實施,將提出植物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建設咨詢報告,為建立完善的植物生物安全治理體系提供支撐。針對植物生物安全這一國家農業重大戰略需求,為進一步完善決策咨詢工作機構及專家團隊,學會理事會主要領導將擔任決策咨詢專家團隊領導小組組長,秘書長兼任決策咨詢專家團隊工作小組組長,以確保決策咨詢專家團隊工作的落實并取得實效。
/延伸閱讀/
開創中國科技團體建言獻策先河
1962 年7 月23 日,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大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當時,黃河、淮河、長江流域干旱嚴重,糧食產量急劇下降,農作物病蟲害也非常猖獗。學會立即組織沈其益等66 位專家聯名提出《關于當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緊急建議》,由中國科協呈報至中央。這份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并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公報上得到具體反映,為預防與控制生物災害做出了重要貢獻,開創了中國科技團體建言獻策的先河。
在積極爭取科協、民政等部門以及相關辦事機構、支撐單位的支持,完善項目實施管理,努力提高實施績效的同時,學會將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探索建立決策咨詢經費多元籌集保障機制,廣泛開展決策咨詢和工作交流,對在智庫建設、智庫報告、智庫人才、智庫產品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全面推進學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