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講故事是人際溝通、展現自我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微型小說表現生活、塑造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段。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掌握“會講故事”這個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不僅要會講故事,還要做到講讓人能記得住的故事。這關系到一篇微型小說能否成功的底層結構。你的故事有記憶點嗎?每一位小說作者在構思自己的敘事架構時,都要這樣先問一下自己。
故事的生命,是從被“口耳相傳”真正開始的。有些故事被讀者花5分鐘讀完了,讀者合上書,上一個廁所、打一個電話可能就忘記了,那么這個故事的生命就只有“5分鐘”。而有些故事被讀者花幾分鐘讀完,又花了幾分鐘講給家人聽,家人覺得這故事太精彩,所以再花幾分鐘講給朋友聽,朋友再花時間講給客戶聽……如此,這個故事真是“萬壽無疆”了。一個能“被記住”的好故事,才有了被傳播的前提,因為“被記住”這三個字是一雙神奇的翅膀,你的故事贏得這雙翅膀,才能開始向遠處飛翔。
那么,故事的記憶點在哪兒呢?今天我們分兩部分來聊聊。
一、 故事題目——記憶的第一次契機
故事題目好比是店門外的招牌,吸引人駐足,引人進店里看看。它也是作者埋下的第一道“記憶點”。
一個平淡無奇的題目,極有可能讓讀者錯過你的故事,你連“被記憶”的機會都沒有。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大眾已不由自主地步入了“讀題時代”。國內有研究者做過調查統計,大眾讀報,70%以上的人只瀏覽標題,若對標題提示的內容感興趣,便讀正文,不感興趣則越過看下一個標題。
故事題目一般比新聞標題要短,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少,它不宜透露得太多,但也不能說得太隱晦。故事標題的重要作用,是讓你的讀者第一時間愿意為你的故事展開想象力,去猜究竟發生了什么。
我還想提醒大家一點,如今,我們也身處“搜索時代”,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注重自己的產品是否容易被找到,是否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中排名靠前。我記得曾有這樣的例子,有時候需要用到一個故事的文本,雖然記得故事的大概,但不記得故事的題目,最后因為無效搜索,這個故事就被放棄了。試想,如果這個好故事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好題目,那么它將被更快、更精準地找到,能被再次傳播,綻放它的魅力。
說到這里,我翻了翻手邊的《故事會》雜志,我們先撇開故事內容,單來看看題目,討論哪些題目更有“被記住”的優勢。我大致整理了以下幾點:
1. 通常帶有精確的數字。例如《第92位顧客》《四十二粒芝麻》《尋找“三十六”》《五萬次死亡》《99一族》等,這一類題目,有明確的數字,這個數字是特別的,能帶來懸念,誘導讀者閱讀。如果故事內容和這個數字息息相關,那么讀者讀完故事之后就會加深對這個數字的記憶,反之,又從記住了這個數字而記住了這個故事。
2. 非常規詞組。例如《客串婚車》《影子劇院》《收購謊言》《不速之“信”》《沉默不是金》《三請諸葛安》等,這一類題目,第一時間制造了戲劇性,它打破常規,制造異象,吸引你在故事里一探究竟,然后利用你對常規詞組的記憶,讓你不知不覺記住它這個“異類”。
3. 向你提問,邀你參與。例如《考你三道題》《找亮點》《蘋果可以這樣吃》《測測我們的緣分》等,這一類題目,有模仿微信朋友圈、微博、論壇等一些參與類鏈接的效果,看到這類標題,總是會不自覺點進去看、去試,讓讀者參與進故事,與主人公一起“答題”。通常,這些小測試、小問答我們覺得有趣時,就會轉發朋友圈,邀請更多人來參與,也希望你的故事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4. “最”是一把雙刃劍。例如《最佳防盜》《最好的答案》《最難忘的事》等。不可否認,這一類題目確實好記,因為“最”代表一種“極致”,容易令人印象深刻。讀者對“最”的探索是充滿熱情的,但請記住,“最”是一把雙刃劍,一不小心容易傷到自己。全民關注奧運會金牌之爭,就是想一睹那些站在體育競技金字塔塔尖上的人,是怎樣的風采;關注吉尼斯世界紀錄,是好奇那些把本事發揮到極致的“奇葩”都干了點什么……有沒有發現,當我們決定去關注這些的時候,是不是懷著這樣的心情:他們能做到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天下第一?我自己可不可以?一旦發現那些人并非實至名歸,甚至有些把戲我自己就可以做到,你會不會按捺不住地想要喝倒彩?對于“最”字題目下的故事,也是如此。如果你用了“最”字題目來博眼球,那你的故事內容最好要稱得上這個字。你花的心思,你在核心點子上體現的智慧、觀點要讓讀者信服,心甘情愿為你的故事買單。如果你做到了,那么從此,你說的“最好的答案”,就是讀者認為的最好的答案,你寫的“最難忘的事”也成了他們記憶中最難忘的故事。
5. 跳脫程式的題目。例如《敢不敢夢一回》《得罪了玉帝》《大哥,別殺我》《鄉下老娘也炒作》《手感一點不好》等,這一類題目不是中規中矩的,跳脫了一般題目可能運用的偏正結構詞組、成語的套用及選用類似“風波”“奇遇”“迷案”“秘密”等常用詞的程式,作者獨辟蹊徑,選用時髦的句式、略帶幽默的語感、嶄新的取題角度等,成就讓人眼前一亮的題目。
6.常規的經典選題。例如《姜是老的辣》《逍遙法外》《兩敗俱傷》《太有才了》《給你點贊》《萬萬沒想到》等。這一類題目實在好記,尤其是與故事內容極其貼合的情況下。但這一類題目最容易遇到的窘境也顯而易見,即“撞車”。它們是某一種故事題材、套路的標志性題目,類似題材、套路的故事,都極有可能選用這樣的題目。因此我們常常能見到不同的故事有差不多的題目,例如《萬萬沒想到》《實在想不到》《真的沒想到》,《為你點贊》《給你點贊》《請你點贊》等。這個時候,這類好記的題目反而令不同的故事被混淆記憶了。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在不舍得放棄題目的情況下,你要做的,是成為同類中的佼佼者,超越經典,成為經典。
二、創作時,別忘埋下“記憶點”
沒錯,你的故事要被“傳播開去”,讓無數的“志愿者”心甘情愿地為你口耳相傳,前提是,你得有個好故事。關于好故事的論述,大家可以在《故事會》其他編輯的專題課堂中系統學習。我盡量避免再重復嘮叨了,我試著在一些細節上給大家出出主意吧。
1.能被記住的情節,故事的生命力所在。
情節始終是故事創作的重中之重。
故事具有一個極大的特點,即易于傳播的特點。能繪聲繪色地講述《三國演義》的人比比皆是,但通讀《三國志》的人卻寥寥無幾;能講述水滸英雄的大有人在,但沒多少人能說得出《宋史》所記載的真實情形。故事就是如此“任性”,它不同于其他文體,它就是要好記、好傳的。
技術的發展使信息進入了“零時差”時代,每天圍繞在我們耳邊的故事并不少,能記住的究竟是怎樣的故事,有哪些特性?換句話說,怎樣的情節能被記住?
(1)有血有肉的情節。
“雙十一”整理囤貨的時候,我媽發現了一件奇妙的事,她問我:“德芙巧克力和多芬沐浴乳有關系嗎?”因為她驚奇地發現,這兩樣東西的英文品牌是一樣的!
我笑了笑,給她顯擺了一個故事——
德芙和多芬,英文寫出來都是“dove”,但多芬的logo是和下面的一只小鴿子聯系在一起的,象征著希望、快樂、和平。而德芙的故事,要從一個叫萊昂的廚師說起。
年輕的萊昂是王室后廚里的一個小幫廚,萊昂與王室里一位叫芭莎的公主互生愛慕,但礙于身份地位的懸殊,兩人都沒能開口表明心意。后來,兩國王室聯姻,芭莎公主被選中了,萊昂心急如焚。有一次,他好不容易能在餐桌上見到芭莎,便在芭莎的冰淇淋上用熱巧克力寫了幾個英文字母“DOVE”,這是“DO YOU LOVE ME”的英文縮寫,他相信芭莎一定可以猜到他的心聲。然而芭莎整個人很憔悴,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餐桌上,直到熱巧克力融化……幾天后,芭莎出嫁了,萊昂傷心地離開了王室后廚。后來,萊昂也結婚、生子,按說日子也過得不錯,可是他與妻子感情不順,很快妻子就離開了他。
萊昂此后一直單身帶著兒子,有一天,他看到兒子在追一輛販賣冰淇淋的車,萊昂感慨萬千。自從芭莎出嫁后,萊昂便再也沒有做過冰淇淋了。這次,萊昂決定重操舊業。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研制,一款用香醇的巧克力包裹的冰淇淋問世了,并被刻上了四個字母——“Dove”。德芙冰淇淋一推出就大受好評,萊昂還收到來自遠方的一封來信,信中萊昂得知,芭莎公主曾派人四處打聽他的消息……
萊昂與芭莎重逢時,兩人都老了。直到那時,萊昂才知道,當年芭莎其實深愛著自己,甚至以絕食拒絕聯姻。她最終向命運妥協。她吃了他送給她的巧克力冰淇淋,卻沒有看到那些融化的字母。
三天之后,芭莎離開了人世。萊昂無限悲涼,如果當年那冰淇淋上的巧克力是固態的,那些字就不會融化了,他就不會失去最后的機會。萊昂決定制作一種固體巧克力,使其可以保存更久。經過苦心研制,香醇獨特的德芙巧克力終于制成了,每一塊巧克力上都被牢牢地刻上“Dove”,DO YOU LOVE ME?那是創始人在提醒天下有情人,如果你愛他(她),請及時讓愛的人知道,并記得深深地愛,不要放棄。
我媽沒想到一塊巧克力背后會有這么個令人惋惜的愛情故事,但事實上,這個故事極有可能是杜撰的,因為在德芙官網,這個故事卻是完全不同的版本:希臘裔美國人萊昂看到兒子在街上不顧安危地追趕賣冰淇淋的卡車,出于對兒子的安全考慮,他決定開發一種優質巧克力冰淇淋,而這個因愛而生的巧克力冰淇淋則被命名為德芙。
對比兩個版本的故事,可以明顯看出,第二個故事顯然缺乏讓人繼續閱讀的興趣,因為它缺少有血有肉的情節,幾乎沒有矛盾沖突,讓聽者很容易心生厭倦。
(2)能觸動讀者聯想,引起讀者共鳴的情節。
我讀到過這樣一段研究文字:科學家認為,人類大腦往往會把內心豐富細致的想象和現實混為一談,所以就具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一個好故事之所以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就在于故事能使人不知不覺間進入角色,由人及己,使故事講述者和聽者的思維達到共振的狀態。
不管你認為自己有多冷漠、多么不聞窗外事,但你的想象力是不能低估的,它隨時隨地都在起作用。
記得TVB港劇嗎,每次一提TVB,我滿腦子都是帶著金色卷發的律師啊、法庭啊。你們記不記得,每次律師辯護,最后都是誰贏?誰講故事誰贏!陪審團并不認識當事人,但他們通過故事體會了當事人的人生、處境,觸發了理解與同情,并作出了他們認為正確的判斷。
你們又記不記得,每當美食雜志、美食節目上,那些美食家們吃了東西,發出“哇,這一口咬下去,甜甜糯糯,整個人都像走在棉花糖上一樣”的感嘆,是不是誘人遐想的句子要比“嗯,美味的,味道不錯”更能讓你記得住?
這都是你發達的想象力在起作用。
如果你的故事也能讓讀者散開想象力的翅膀,你的故事也就容易成功。
(3)細節是情節的興奮點,好的細節就在生活里。
很多時候,情節的興奮點就是好的細節。好的細節在哪里?就在生活里。很多作者頭疼創作故事時找不到新的題材,其實,題材突破不夠的情況下,如果有好的細節,就能救活題材。
比如,關于分財產的故事泛濫,這個老題材里,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有哪些?我記得這么一個:
一位母親長期臥病在床。
有一天,母親讓女兒抱她,并問女兒,自己變重了還是變輕了。女兒抱了后告訴母親,說是變輕了。
女兒走后,母親讓兒子抱她,也問他自己變重了還是變輕了。兒子小心翼翼地把母親抱起來,說變重了。
數月后,母親過世了,她把自己大部分的財產留給了兒子,因為母親知道,其實自己比以前瘦多了,可是她在兒子的手里卻變重了,這說明兒子比她瘦得更厲害。兒子白天夜里都守在母親身邊,心里一直想著她、擔憂著她,細心的母親自然什么都明白了。
不借助復雜的道具,沒有嘮叨的臺詞,一個老問題被新法子解決了。
(4)細節不能顧此失彼。
當各位全神貫注于細節設計的時候,我的溫馨提示又來啦——細節不能顧此失彼。
非洲喀麥隆西部有一種細如手指的銀槍蛇,這種蛇體型小,當地婦女喜歡用它做耳環。當然,那些女人并不是傻子,她們知道那蛇有毒,就算再愛美,也要顧及自己的安全。所以,她們抓住銀槍蛇后,先拔去毒牙,防止它傷人,然后再做成耳環戴著,非常風光。可是一個動物學家發現了奇怪的現象,就是那些把銀槍蛇當耳環的女人手臂上都或多或少有紅色的抓痕。奇怪了,毒牙都拔了,怎么還能傷人呢?后來動物學家找到了原因:銀槍蛇有一種天敵,叫草蛇鷹。銀槍蛇體型小,平時神出鬼沒,不容易被發現,現在它們一條條被掛在女人的耳垂上,草蛇鷹簡直樂壞了,紛紛俯沖下來發起攻擊……
那些愛美的非洲婦女,追求美、炫耀美,她們也不是沒考慮過自己的安全,但她們沒有考慮周全,顧此失彼,還是受到了傷害。
既然花了心思設計情節,就盡量不要顧此失彼、前后矛盾,因為很顯然,不會有人愿意去傳播一個充滿破綻的故事。對自己的故事負責,是每個作者應盡的義務。
(5)掌控情節節奏,讀者會樂于記得被掌控的感覺。
酒吧DJ控制著現場的音樂,他有時放快歌、有時放慢歌,人們跟著他的節奏擺動,享受節奏的變化。讀故事的人也如這般,他們需要享受節奏。
所以,請設計故事情節的節奏。有時為了延長讀者的閱讀享受時間,把最后真相的揭曉延遲一點,再增加一個層次的鋪墊,再豐富一個回合。如果最后抖出的包袱足夠有噱頭,讀者不介意被你吊著胃口久一些。而有時,我們的結尾卻要干凈、利落、見好就收,讓人意猶未盡,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記憶點。
就像在盤山公路上開車,每到轉彎要變速一樣,情節轉彎的地方,也需要掌控節奏。
我們用一個層次、兩個層次、三個層次,建立起了一個思維程式,讓讀者掉到你的陷阱里,自作聰明以為掌握了你的玄機,而恰巧在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轉彎”了,讓讀者大吃一驚、恍然大悟、大呼過癮。你帶著他們兜兜轉轉,他們卻樂在其中,難以忘記。
2.讓讀者記住你的點子。
故事的成功與否,最最重要的是要看你的點子精不精彩,故事的核心點子代表著作者的最高智慧。你不需要告訴我你有多聰明,你的故事會告訴我一切。不同于小說、散文等體裁的作者,故事作者把對人生、對生活的態度、思考都放在了故事里,放在了故事里的人物身上。你筆下人物的精神境界、處世態度,都透露著你的高明,會讓人印象深刻。
《飛機發生故障以后》講述一架客機在飛行中出現了故障,機組人員向乘客廣播了這個壞消息,乘客們十分驚恐。這時,有個牧師發現,一位老太太穩穩地坐在座位上,顯得格外安詳。
最終飛機化險為夷,安全迫降。牧師無意中又看到了剛才那個老太太,她正神態自若地走下舷梯。牧師心想:我嚇得半死的時候,她卻若無其事,我慶幸生還的時候,她卻不動聲色,這是什么樣的境界啊!于是他走過去問:“太太,您鎮定的表現令人欽佩,能不能告訴我這是什么原因?”
老太太微笑著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幾年前去世了。今天我乘飛機去看二女兒,飛機出故障后我就想:如果飛機平安到達,我就可以看到二女兒;萬一飛機失事,那我就改道去天國看我的大女兒。不管是什么結果,總能看到一個女兒,對母親來說,這還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讀者感嘆著這位老太太的豁然,同時記住了作者分享的這一份處世態度。讀者迫不及待去向別人分享這個故事,就好像他跟作者一樣聰明。這個時代,誰掌握的故事越多,誰就越能掌控全局。誰不愿意多記幾個金點子,以備在生活中、工作中能不經意地大展鋒芒呢?
3.你的故事有“快感”嗎?
寫故事可以是你一個人的事,但別忘記,在創作故事的過程中,心中要有聽故事的人。故事作者要滿足故事聽眾的快感需求。
所謂快感,指讀者在閱讀(聽講)故事過程中所產生的興奮、激動、愉悅、緊張和悲哀等種種不同的心理狀態,或者也可以說,因某種感情得到宣泄而產生的輕松感。快感,是故事技巧系統中的第一要素,由四個層次組成:險象環生,令人應接不暇;出人意料,令人捉摸不透;妙語解頤,教人似得樂子;真切動人,猶如身臨其境。聽故事這件事,幾乎人人抱著娛樂的態度,比看戲、看電影還要更明顯,因此創作故事時,就要體恤聽者的需求,無論是悲劇、喜劇還是悲喜劇的創作,都既要在創作者的角度去精心布局,也要在聽者的角度去試聽體驗,看是否給足了“快感”。
當然,按尋常經驗,對于有趣好玩的故事,人們記住并分享的頻率更高,因為我們總是更樂于傳遞快樂嘛!不信,你可以試試——
聽說有位女士剛添加微信,她看什么都挺新鮮的,不一會兒,有個男人通過搖一搖搖到了她的微信號,加了她,想跟她聊聊天。女的說:“我開車呢,不方便!”男的饒有興致地問:“女司機呢,開的手動還是自動啊?”女的答:“聲控的!”男的來勁了,說:“聲控的?不可能,我沒見過,你發張照片給我看看!”女的照辦了,拍了張車的圖片發過去,男的就果斷把她屏蔽了。為啥呢?
圖片上,一個中年村姑駕著自己的車。什么車?一輛驢車!
三、尾聲
前幾天在地鐵上看到這么一句廣告詞:創造獨特的品牌世界。
《故事會》用了近6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經營了這個我們深愛的品牌,也為廣大故事愛好者提供了一個交流故事的平臺。愛故事的你們,千萬別停下,多看、多思、多動筆、多分享,讓你的故事創作自成一格,形成獨具特色的記憶點,再讓這些記憶點成就屬于你自己的品牌吧!
丁嫻瑤:《故事會》雜志編輯,上海故事家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