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詩人好像沒有專門學習自然科學,但是他們觀察很細致,描寫又很真切,所以他們筆下的詩句,不僅展現出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有著內在的科學道理。
耐寒本領高的鴨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品讀
竹林外,小溪邊,報春的桃花也才有三兩枝初綻。河灘上的蔞蒿滿地發,蘆筍也吐芽了。生活在近海里的河豚也將溯流而上,到江河中來產卵了。這時,一群鴨子在嘎嘎戲水,洋溢著春天的歡樂。詩人以細致、敏銳的感受,捕捉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征,抒發了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
揭秘
宋朝初年,能詩善畫的和尚惠崇用一幅畫,蘇東坡用一首詩,告訴我們鵝鴨耐寒。原來,鴨子和鵝在-100°C時,照樣能搖搖擺擺地嘎嘎不止,要到-110°C時才沉默下來。而大多數動物只能忍受-45°C的嚴寒,白熊和海豹也只能堅持到-80°C。鴨子和鵝耐寒的秘密在于它們身上長滿了濃密而多油脂的羽毛,中間的小孔貯滿了空氣,起到隔冷作用。它們的皮下脂肪厚,減少了熱量的散失。
從春曉說到春困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曉》
品讀
詩歌首句破題,寫春夜睡得香甜,也流露出對明媚朝陽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轉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
揭秘
詩人通過所聞所思,表現了愛春、惜春的感情,也寫出了人們春宵貪睡的感受。原來,冬天時人的全身皮膚處在收斂狀態,皮膚血管收縮,熱量散發減少。到了春天,天氣漸暖,皮膚血管逐漸擴張,毛孔也擴張,體表的血液循環旺盛起來,供給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加以白天時間逐漸變長,氣候冷暖適宜,所以人們貪睡。科學家把這叫作“春困”。
動物的保護色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品讀
全詩所攝取的景物極為平淡,所描繪人物的活動也極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與人物相結合,動靜相間的寫作手法,成功地刻畫出鄉村恬淡自然、寧靜清新的景象。
揭秘
這只蝴蝶是在用保護色來保護自己。比如,梟蝴蝶身上斑點的顏色和形狀,與貓頭鷹的眼睛十分相似,當梟蝴蝶突然展開翅膀時,會嚇到前來捕食它的敵人。竹節蟲整天不動,猶如枯枝敗葉。如果振動枝條,竹節蟲便跌落在地,仍然僵直不動,像一段枯枝,這樣就把它的天敵迷惑了。沙漠里的動物,大多數都有微黃的“沙漠色”。北方雪地上的很多動物,可愛的北極熊或溫和的海燕,都會給自己披上一層白色。但是這些也都不是“故意”的,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江水的顏色變化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品讀
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營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
揭秘
江面為什么呈現兩種顏色呢?原來即將落山的太陽光線不強烈,照到陽光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而被江岸、樹木等遮擋著的地方,就是碧綠的顏色了。
“一日還”的秘密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品讀
此詩首句寫白帝城之高;次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融為一體,回味悠長。
揭秘
白帝城的故址在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而江陵指現在的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有一千二百里之遙,其間還要經過七百里三峽。從“彩云間”可以看出出發地白帝城的地勢之高,與下游的江陵有很大的落差,何況江道一大半還在狹窄的峽谷之內,水流湍急,船的前行速度自然快。
緣何“碧空盡”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品讀
詩歌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詩寓離情于寫景之中,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描繪出一幅意境開闊的送別畫。
揭秘
我們知道地球是球體,表面是弧形,船越行越遠,漸漸地就駛到弧形面的下方去了,而觀看的人停在原地未動,一開始還能見到船身,后來就只能看到上面的白帆,再往后連帆也看到了。因透視原理,物體近大遠小,到了一定距離物體就會小得看不清,再加上水面多少有些霧氣,遠處的物體自然就模糊不清了。
海拔和氣溫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品讀
四月別處的春花都凋謝了,大林寺中的桃花卻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詩句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了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
揭秘
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主要是海拔高度不同,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
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或者說,從山麓向上,氣溫逐漸降低,所以出現這種夏令春景的奇觀。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著名科學家竺可禎先生在《物候學》一書中,都引用了這首詩來說明物候學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