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幼兒園 丁文娟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園開展了一系列紅色主題活動——識黨旗、知黨史、講紅色經典故事、傳唱紅色歌曲、觀看紅色視頻等。通過開展上述活動,幼兒在心中種下紅色的種子,萌發了對黨的熱愛之情。與此同時,我班結合紅色主題在區域中投放了各種名勝古跡材料,例如,天安門廣場、長城、故宮等建筑照片,幼兒在欣賞照片的同時萌發了搭建天安門的想法。于是,我們引導幼兒感知天安門的建筑特點、了解天安門的歷史文化,使其感受祖國的偉大,激發幼兒作為中國娃的自豪感。幼兒通過小組設計、集體投票等方式確定了北京天安門的設計圖,由此開啟了一段紅色建構之旅。
1.游戲目標
⑴樂意與同伴共同參與“北京天安門”的搭建活動,感受集體合作的力量。
⑵根據主題繪制搭建計劃,在搭建過程中能與同伴進行協商、分工與合作。
⑶能運用多種輔助材料,通過壘高、架空、蓋頂、圍合、平鋪等搭建技巧,搭建北京天安門、金水橋、華表、石獅子、升旗臺、黨旗等。
⑷體驗同伴合作搭建的樂趣以及作為中國娃的自豪。
2.游戲準備
⑴經驗準備:初步了解北京天安門的整體布局及其組成部分的基本結構;有與同伴分工合作并進行搭建的經驗。
⑵材料準備:北京天安門主建筑圖片、不同規格的清水積木、拼插積塑、樂高積木、雪花片、紙板若干、超輕黏土若干、KT板、膠帶等。
幼兒萌發了搭建天安門的想法后,教師通過網絡的形式組織幼兒觀看天安門城樓,引導幼兒討論交流天安門的組成部分、結構特點等。關于天安門幼兒究竟了解多少,我們圍繞“天安門是什么樣的”“它有什么特點”展開談話。幼兒是這樣說的:
萱萱:“天安門有三層,每一層的長度都不一樣。”
知延:“天安門有五個門洞,兩邊還有五星紅旗。”
牛牛:“天安門前有華表、獅子、升旗臺、金水橋,還有一條河。”
子晗:“天安門上有國徽、毛主席像,兩邊還寫著字呢!”
幼兒最感興趣的是雄偉壯觀的城臺、高高的城樓……那么和誰搭建?在哪里搭建?用什么材料搭建呢?這些都在幼兒的計劃和討論之中。
航航:“天安門屋檐上的角是向上翹起來的,用什么材料搭建呢?”
牛牛:“就跟我們數學區的玩具箱一樣,用泡沫板就能支撐起來呀!”
萱萱:“天安門的五個門洞也是,沒有可以搭拱形門的積木,我們可以用泡沫板來制作。”
分析與思考
《0~8歲兒童學習環境與創設》中提到:“建構區的材料,需根據兒童的建構水平和興趣進行選擇,除了積木,還可以投放積木游戲配件、能提供想法和信息的激勵型材料等。”幼兒在初步了解天安門主體特征和結構初步了解的基礎上,能對搭建所需的材料提出疑問和看法,并想到用泡沫板支撐的方法來解決翹起的屋檐和五個拱形門洞的方法值得點贊。幼兒一致認為,想要成功搭建天安門,材料很重要——既要能表征出天安門城樓的主要特色,又要結合這些特征來選擇材料。
教師的支持與回應
1.問題引導,引發討論:“有哪些材料可以在搭建前就準備好?”幼兒發揮想象,小組討論確定搭建的主材料,繪制相關搭建計劃并制作出多種輔助物。例如,屋頂和門洞、五星紅旗、升旗的解放軍、華表上的圖文等。
2.引導幼兒明確搭建游戲中的分組、分工與合作等問題。
搭建伊始,幼兒用清水積木圍好三面城墻,另一面用制作好的門洞搭建,怎樣放才不會倒呢?牛牛拿來條形積木夾在門洞兩邊說:“這樣就不會倒啦!”萱萱將每個門洞邊上用積木進行圍合。為了能順利蓋上第二層,知延將門洞正對面用同樣的積木對應排列。接著,萱萱搬來了兩塊長方形木板進行蓋頂的比對,牛牛喊道:“黑色的模板蓋頂正好。”大家齊心協力,一層順利蓋好。這時我提出問題:“門洞被柱子擋住了,行人怎么走呢?”知延聽了準備拿掉封層,萱萱則說:“不要拿,幫我扶住門洞,我推一推。”果然,在萱萱的推動下,積木“躲”了起來,牛牛還不忘將蓋好的封頂擺放整齊。
在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搭建中,萱萱和小藝根據柱子的排列和數量選擇積木,萱萱發現,第二層比第一層窄,第三層比第二層更窄。幼兒根據這個特征及時調整搭建。牛牛還想到了用膠帶粘住屋檐防止掉落的方法。第三層蓋頂后,幼兒將先前制作好的國旗、文字等呈現出來,就這樣天安門順利完工。
分析與思考
《觀察讀懂與回應兒童》一書中提到:“教師對幼兒游戲中的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思考,然后分析是否干預、如何干預。”我非常認可這句話,因為幼兒在游戲中往往意識不到問題所在,所以教師在幼兒游戲中采取怎樣的方式進行干預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因此,除了對重難點進行干預以外,我還給了幼兒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機會,相信以幼兒的思維和能力,他們能做出最佳的判斷。
教師的支持與回應
1.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發現問題并深度思考,通過共同討論與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推動幼兒游戲的發展。
2.鼓勵幼兒圍繞問題,相互協商、不斷探索、大膽創新。例如,用寬膠帶粘住屋檐,防止掉落;將小紅旗等輔助物呈現到作品上。
金水橋組的幼兒根據設計圖選擇了小圓柱搭建橋墩、長方形紙板搭建橋面、藍色積塑平鋪護城河。經過一番嘗試,航航發現問題:“長方形紙板橋面不穩固,總是容易滑落。”子晗隨即提出:“用膠帶將紙板連接起來,讓水從圓柱積木中間流過去。”
石獅組的幼兒用積塑拼搭獅子,并用黑色的超輕黏土捏獅子的眼睛,栩栩如生的獅子很快就拼搭好了。
華表組的幼兒選擇了用白色積塑搭建華表柱,他們還在華表柱上方加入了自制的紙板圖文翅膀。
幼兒對自己的作品很滿意。通過回顧、反思和討論,幼兒發現了搭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材料的選擇和作品的呈現上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分析與思考
通過前期的調查和小組討論,幼兒基本了解了金水橋的結構——由橋墩、橋面組成。幼兒選用紙板做橋面,隨后發現橋面容易下滑的問題。經過小組討論,大家一致認同用膠帶固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并且幼兒還在細致的觀察中知道了金水橋與天安門門洞是對齊的這一特征。在此過程中,幼兒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教師的支持與回應
1.不刻意介入幼兒的游戲,給幼兒充分的機會,讓其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請幼兒分享小組搭建經驗,為后續的搭建活動提供經驗支持。
幼兒對城樓前的升旗臺很感興趣,為了追隨幼兒的意愿,我們又開始創造性地搭建升旗臺。幼兒應用對稱、圍合、壘高等多種建構技能表現升旗臺的外形特征。牛牛和萱萱用紅色積木圍好廣場圍欄,接著選擇了用白色積塑嵌接的方式搭出了升旗臺。
隨后旗桿的搭建又出現了問題:
牛牛:“用一次性筷子做旗桿行不行?”
萱萱:“不行,一次性筷子太短了,旗桿很長的。”
小藝:“看,這個蘆葦棒很高,我們可以試一試。”
“可是旗桿怎樣固定才不會倒呢?”牛牛建議用膠帶,但是失敗了。萱萱建議用超輕黏土,也失敗了。正當大家不知所措時,小藝說:“要不我們用膠槍吧?請老師幫忙。”大家一致認同,就這樣升旗臺圓滿完成。萱萱將捏好的解放軍放在了升旗臺,旁邊還有小觀眾注視著國旗。
分析與思考
在探建升旗臺的過程中幼兒充分感知了升旗臺與旗桿的空間結構、大小比例,比較了旗桿的高矮、長短,并感知到了力的相互作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社會領域對大班幼兒提出要求:“有問題愿意向別人請教,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幼兒在經歷過兩次失敗后,并沒有輕言放棄,而是想到了用熱熔膠槍的方法,并及時向教師求助。幼兒在此過程中獲取了合作經驗,知道通過同伴協商、尋求幫助來解決困難。
教師的支持與回應
1.提供豐富、多元的輔助材料供幼兒選擇,不讓幼兒因材料的缺乏導致游戲失敗。
2.及時響應幼兒“用熱熔膠槍固定旗桿”的需求,幫助幼兒解決難題。
“國旗國旗紅紅的哩,五顆金星黃黃的哩,掛在天空高高的哩,我們心中甜甜的哩……”幼兒歡快的歌聲在活動室里飄揚,幼兒將搭建的黨旗和建黨100周年的標志放置在升旗臺前,用親手建構的天安門向祖國獻上最真摯的祝福。
1.百年契機,激發愛國情懷
我們借助建黨100周年的契機,在幼兒心中埋下愛國的種子,讓幼兒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習經驗的同時,充分感受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幼兒的愛國之情,讓愛國的情感浸潤幼兒的心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2.小組合作,發展社會能力
《指南》在社會領域強調:“大班幼兒要有與同伴合作、共同商量、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案例中,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每個小組在面對不同搭建任務時,分別在空間布局、材料選擇與搭建過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問題,教師則采取幼兒小組討論、自主反思與適時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幼兒在獲得良好社會性發展的同時,其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進一步提升。
3.促進觀察,提升建構技能
在搭建過程中,幼兒逐漸從搭建初的粗略觀察轉向了搭建中的細致觀察。隨著游戲的推進,幼兒發現如果沒有對建構作品細致的觀察,就難以表征作品。活動中,幼兒能仔細觀察并推敲建構對象的形狀和色彩,觀察搭建材料的特點,并基于對建構對象的觀察選擇材料。幼兒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圍合、對稱、延長、疊高、蓋頂、架空等多項技能進行搭建,提升了建構技能。
對幼兒游戲中產生的問題,我沒有以教師的身份直接對他們進行行為的指導、方法的灌輸,而是以觀察者、問題者的身份介入,注意呈現與幼兒相處的多種“尺度”——既有幼兒充分互動時的“不作為”,也有偶爾參與游戲、體驗幼兒成功的快樂,還有幼兒求助時的及時出手,更有“如何改進”“想什么辦法解決”等試探性介入。在幼兒搭建過程中,我能自然機智地推動幼兒游戲的進程、協調幼兒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做幼兒游戲的伙伴,及時給予幼兒肯定和鼓勵,有效地啟動和諧的師幼互動行為。
在本次的天安門搭建活動中,搭建材料的選擇給教師和幼兒帶來了挑戰,師幼在探索操作中逐漸發現建構材料既要豐富還要適宜。為了滿足幼兒的搭建需求,我首先引導幼兒在所有的材料里自主選擇搭建材料。在前期準備中,我還在美工區投放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例如,將美工區的泡沫板、紙板、黏土、蘆葦棒等用于幼兒的搭建活動。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制作所需的輔助物,不同材料的組合具有更加多樣的可能性,這種做法不僅能有效地支持幼兒的探索和發現,還實現了主題活動中區域活動和建構游戲的有效鏈接,同時更好地激發了幼兒快樂自主地探究與創造性地游戲。
此案例以桌面建構的形式呈現,且參與游戲的幼兒人數有限,那么如何讓更多幼兒參與到搭建活動中來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教師在建構中是否可以做更多的嘗試,例如,如何提供更大的場地和更多的材料,將桌面建構與地面建構相結合?此外,游戲中缺乏幼兒實際經驗的支持,如果幼兒有過參觀天安門的實際經驗,那么他們在游戲中的建構熱情一定會更加高漲。每一位幼兒都蘊含著無限的潛能,教師要做出色的“探礦人”,發現幼兒的潛能,并幫助幼兒發揮這些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