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蔚湖城幼兒園 馬小鈺
一天下午延時課服務時間,大一班又傳來瑩瑩撕心裂肺的哭喊聲,我急忙過去查看情況。此時,大一班正在開展韻律活動,所有小朋友都脫掉鞋子坐在地墊上,只有瑩瑩光著腳滿教室亂跑。為了不影響活動正常開展,我將瑩瑩先帶離班級,讓另外兩位老師繼續組織其他幼兒開展活動。
我稍稍上前幾步,瑩瑩立即后退幾步,并向我抗拒地揮舞著雙手。我立即停止向前,伸出一只手,看著她的眼睛,用輕柔的語氣問:“你能告訴我發生什么事了嗎?”瑩瑩雙手藏在身后,不斷地搖頭并后退,明顯不愿與我溝通。
我蹲下身,雙手向她打開,輕聲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很害怕,我可以抱抱你嗎?”我靜靜地注視著她的雙眼,希望能將平和的心情和溫暖的關愛傳遞給瑩瑩。她猶豫地看著我,我對她點頭,鼓勵她走向我。
因為在此之前我經常與瑩瑩聊天談心,我們之間已經建立了還算不錯的信任關系,她終于抽噎著坐在了我的懷里。我將她抱進辦公室,用紙巾擦干了她的鼻涕和眼淚,默默地撫摸她的頭發和后背,幫助她快速平復心情。
這時,大一班珠珠老師走進辦公室,送來了瑩瑩的鞋子。“園長,大二班老師過來說瑩瑩把他們班主題墻上的作品破壞了,希望我們提醒小朋友要愛護公物,老師們并沒有批評她。小麗老師還說等會要和瑩瑩一起去修復主題墻呢!”我看瑩瑩又有情緒發作的征兆,就請珠珠老師放下鞋子先回班級了。
我繼續用紙巾幫瑩瑩擦拭額頭和脖頸的汗水,并沒有立即詢問事情發生的經過。幾分鐘后,瑩瑩忽然抬頭問我:“園長媽媽,你怎么不批評我,我把小朋友的畫弄壞了。”“那你想和我說嗎?”我看瑩瑩情緒好轉了,于是問道。瑩瑩眼神還是有些飄忽,但是她告訴了我原因:“是石頭一直追我,我才碰到的。”
我捧著瑩瑩的臉問:“那你為什么光哭鼻子,不告訴老師呢?你瞧,老師們都會幫助你。”她沉默了一會兒說:“我不是故意的,我試著把紙花貼回去了,可是又掉了。”“你可以請老師幫你,她們很樂意的,不會生你的氣,你能主動承擔責任,老師們都會為你感到開心。”我把瑩瑩放下,幫她穿好鞋,給她打氣加油:“相信我!”她再次向我確認,看到我點頭,她終于鼓足勇氣回到班里向老師說明了情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兒童的心理情感經歷對他們的成長有著長遠的影響,一旦產生負面情緒,如暴躁、易怒、沮喪甚至孤單、焦躁、對自我不滿足等經常存在而且持續性、反復性產生,便會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今后的自我個性與人際交往的健康發展。”此次事件發生后,我開始觀察教師在處理類似問題時的方式。幼兒犯錯時很多教師的處理方法較為單一,多數以說教的方式讓幼兒知道哪里做錯了、怎樣改正,反而忽視了幼兒在犯錯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其實瑩瑩在損壞小朋友作品后就立即意識到她做錯了并采取了相應的改正措施,只不過她的方法并不能完美地彌補自己所犯的錯誤,所以大二班老師在反映問題時瑩瑩才會表現出不良的情緒反應。
針對瑩瑩這種不知如何自我控制和調節情緒的幼兒,無論家長還是教師,在幼兒產生不良情緒時,首先要先學會理解和接納,傾聽幼兒的心聲,接納幼兒的情緒。當幼兒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如同我在安慰瑩瑩的時候先平復她的情緒,讓她知道無論她是什么樣的狀態我都理解她、信任她。但是包容幼兒的情緒,并不代表認同幼兒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幼兒用哭鬧來發泄情緒,而要讓幼兒明白:所有的情緒都可以被接納,但是必須糾正錯誤的行為。
其次,要幫助幼兒正確表達情感。家長和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幼兒感受、認識自己的情感。例如,共讀繪本故事《我的情緒小怪獸》,讓幼兒說一說他的情緒是藍色還是紅色,或者黑色、綠色,從而了解快樂、憂傷、憤怒、害怕、平靜等情緒。了解了幼兒的心理需要后,教師和家長就可以對癥下藥。
再次,引導幼兒調節自我認知。等幼兒情緒平復下來后,引導他調整認知,幫助分析他處理情緒的方式是否合理。例如,瑩瑩遇到問題后的第一反應是哭鬧,其實誰都沒有責怪她損壞主題墻,老師也提出會幫忙修補。如果幼兒能主動說明,事情不就皆大歡喜了嘛!
最后,不在幼兒情緒激動時處理問題。當幼兒情緒爆發時,我們不能以呵斥或者講道理的方式讓幼兒明辨是非,因為這個時候的幼兒還沉浸在委屈、害怕、焦慮等情緒中等情緒中,成人急切、焦躁的情緒極易影響幼兒的情緒調整。成人可以引導他們把情緒表露、發泄出來,等幼兒情緒平復下來后,再和孩子討論應該如何解決問題。例如,在和瑩瑩的相處中,我以擁抱、撫摸等方式緩解并包容她的情緒,在她情緒緩和后告訴她:“我明白你不是故意做出破壞的行為,如果你主動求助,大家都會幫助你。”
教育感言

理解孩子為什么會莫名其妙地“鬧情緒”,學習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壞情緒”是師幼互動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重要橋梁。支持、引導孩子發展健康的情緒情感和自我調節能力,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