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研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線性接續關系逐步打破,對基礎研究的認識,已成為制約基礎研究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看來,基礎研究通過解決科學問題,可能催生重大技術和應用;應用研究往往會觸發重大的科學問題突破,進而可能從不同應用范例中歸納共性規律。
我國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根本上是因為起引領支撐作用的基礎研究還不足、核心科學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一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礎研究,實際上并沒有足夠聚焦核心科學問題,而是在別人的框架下做跟蹤型、驗證型研究,無法轉化為未來在相關領域的自主突破和技術優勢。一些面向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還沒有真正圍繞應用需求,解決不了實踐問題。對此,我認為真正的原始創新來自基礎研究,要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實現全面超越,就要在自己家的院子種自己的樹,這樣才能源源不斷結出自己的果子。
在這一現狀下,全力培養具有探索精神和原創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加速形成以我為主且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有力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我們責無旁貸。

袁亮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
煤炭是我國能源供應體系中的主體能源。然而,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差異大,開采條件極其復雜。隨著煤炭開采由淺部走向深部,其開采環境、技術裝備、災害防治等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對此,我建議:首先,要加快布局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國家級科研平臺。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領域具有領先創新能力的國家級科研平臺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展多場耦合致災機理、煤與瓦斯共采理論等基礎研究,打造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其次,積極推動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鼓勵和支持圍繞深井煤炭安全高效開采、黃淮海煤糧復合區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開展科研攻關,加強前瞻性核心關鍵技術及裝備儲備。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以率先進入深部開采、災害特征顯著的中東部典型礦區為切入點,布局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國家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重點項目,夯實基礎研究地基。
最后,引導煤炭企業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鼓勵和支持煤炭頭部企業圍繞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現實難題,采用“揭榜掛帥”等方式攻克關鍵技術。支持建設黃淮海沖積平原等煤糧復合區典型礦區深部煤炭資源安全開發與環境治理示范工程,引領我國深部煤炭資源低損傷安全開采與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綠色低碳發展。

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在人口規模巨大的背景下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是一項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的系統工程。新征程新起點,對標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要求,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核心和根本是培養更多拔尖創新型人才。
作為高等教育的主力軍,高校要緊緊圍繞核心使命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牢固樹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系統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教育有機結合,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一流專業建設和一流課程建設為牽引,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建設高水平學科和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學科建設系統性,持續推進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特別是針對解決現實問題,培育形成若干符合經濟發展需要和學科發展方向的學科生長點,推動學科和學校躋身世界先進水平。在聚焦國家重大戰略與學術前沿上下功夫,瞄準攻克更多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實現基礎理論、重大理論的創新突破。
建設高水平人力發展體系。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精準引培一流師資。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健全人盡其才的體制機制,切實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王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下,空間科學已成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的主流渠道和重要窗口。而近年來,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微笑計劃因眾多問題,嚴重影響了項目實施進度。在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下,迫切需要從空間科學領域突破,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更加深入的融合、更加便捷的途徑、更加豐碩的成果,加速構建空間科學國際合作的新發展格局。
基于此,我們提出3條相關建議以期解決上述問題。
其一,建議加強與歐空局等在空間科學和航天領域的合作。通過中歐空間科學雙邊會議、中歐科技對話等原有機制,保持高質量、高頻率的對話交流。
其二,建議暢通合作渠道,優化合作環境,方便經費、設備、人員交流溝通。相關部門對國際科技合作特別是重大空間科學國際合作任務給予政策保障和程序優化簡化,比如,在境外開展探索性科技合作所需專項資金出境及相關稅務繳納,外國人員來華開展科技交流合作的簽證辦理、在華備案及居住、交通、工作學習生活保障等。
其三,建議牽頭發起和積極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和計劃。相關部門果斷決策,圍繞重大前沿科學問題,支持實施以中國科學家為主發起的空間科學領域國際大科學工程和計劃,同時鼓勵我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其他國際計劃,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和交流平臺,打造國際科學中心,大幅提升我國在外層空間探索和利用的影響力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