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封面:“兩棲龜機器人”。《自然》雜志第7931期封面報道了一種能在陸地和水體之間移動的多環境機器人。不同地形對機器人的移動性構成了極大挑戰,尤其是當機器人需要在不同環境之間移動時。科學家以現實生命世界為靈感,開發了一種能在陸地和水體之間移動的多環境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能在陸地地形上采用陸龜構型,在水體環境中采用海龜構型,能夠根據不同環境改變其四肢形態和步態。在面對非結構化、不斷變化的環境時,其“自適應形態發生”設計策略是提高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
《自然》封面:種族主義。《自然》雜志第7932期特刊探討了種族主義在科學中的一些表現方式,以及這種意識形態對個人及其社區產生的直接和惡劣影響。種族主義是最嚴重的暴行之一,給科學蒙上了巨大的陰影。科學是一種共同的體驗,有色人種和其他歷史上曾被邊緣化的群體被排除在科學事業之外,研究則被用來支持歧視性思維,研究成果也忽視他們,并進一步使邊緣化的人處于不利地位。通過強調這些問題,《自然》旨在幫助建立一個更加包容的科學社會,讓各種膚色的人都能在其中茁壯成長。

《自然》封面:博格(Borg)的藝術再現圖。《自然》雜志第7933期封面文章報道了一種新型染色體外元件。許多微生物在染色體外都有DNA編碼的額外遺傳信息。這些染色體外元件通常具有相對較小的質粒形式。但是,科學家在對地下水、沉積物和濕地土壤的分析中發現,一種甲烷氧化古菌物種中存在特別大的線性染色體外元件。研究團隊為這些元件取名博格(電影《星際迷航》中的外星種族),因為它們中融入了來自其他生物和它們環境中的遺傳物質。研究團隊鑒定出至少19種博格,并推斷它們或能幫助宿主消化甲烷。

《自然》封面:生活在哥斯達黎加的一只樹蛙。《自然》雜志第7934期封面文章報道了氣候變化對一些生物的潛在影響。外溫動物如兩棲類、昆蟲和魚的生物過程直接受溫度影響,這意味著微小的升溫也會導致嚴重的問題。科學家發現,在被認為大致可生存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維持生長、內穩態和老化的生物過程速率會上升7%。但在被認為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會致死的熱衰竭發生率就會增加超過100%。研究預計,外溫動物這種對極端高溫的敏感性會隨熱浪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導致更高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