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一般的采摘機器人,南京農業大學研發的這款草莓采摘機器人使用視覺和機器學習技術來識別和定位成熟的草莓,進而利用機械臂和夾爪等工具進行選擇性收獲。它可以全天候作業,能夠縮短采摘周期,并減少人工采摘時對草莓造成的損傷,從而提高草莓的品質和產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發的機器人“小來”不僅可以聽從科研人員的輸入指令,用機械手臂配制試劑,還能自己閱讀文獻,進行化學品開發。它是全球首個集閱讀文獻、設計實驗、自主優化于一體,覆蓋化學品開發全流程的機器化學家平臺,展現了人工智能驅動下的科研新范式。

電子植物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研究內容是在植物內部發送信號,或將傳感器等功能整合到植物中。近期,國外科學家開發了一種相當于晶體管的木頭——一種可以增強電流或作為電信號開關的電子元件。這種由導電木材制成的電氣開關,可能成為未來嵌入活樹和其他植物中的電子設備的基石。

華為的全屋智能1+2+N解決方案,由1個智能主機、2個核心交互產品(智能中控屏、智慧生活手機應用)和N個子系統構成,覆蓋智能家庭的各個空間,打破傳統的單品控制,變為更便捷、更智慧、更可靠的全屋多設備聯動體驗,內置多種場景模式給消費者帶來舒適、有格調的空間智能化體驗。

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影像圖由“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中分辨率相機拍攝完成。為保證對火星全貌“看得見”“看得清”“看得真”,相機采用了一系列適應火星特殊空間輻射、極冷極熱溫度環境和光照環境的先進技術。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海拔環境科考站輔助值守機器人”項目通過綜合績效評價。此系列空地機器人執行了“高海拔和南極環境科考站輔助值守”“垂直梯度數據連續準靜態數據采集”“冰川表層/冰下大范圍連續觀測”等任務,為我國第二次青藏科考活動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學數據。

近日,全球首臺可變徑斜井巖石隧道掘進機“天岳號”下線。在施工中,此設備可靈活變身,實現開挖直徑6.53米和8米的自由切換,兼具水平平洞與50度超大傾角斜井連續作業能力,能夠完成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斜井隧道施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