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巖,詹 璐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北京 100081)
近年來,氣象部門將氣象服務作為立業之本,圍繞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生活幸福的氣象服務需求,全力打造覆蓋城鄉的公眾氣象服務體系。 《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 年)》中將氣象事業定義為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在發展目標中明確到2025 年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 研究公眾氣象服務供給現狀,對促進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 提升氣象服務供給能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質量發展公眾氣象服務,提升公眾氣象服務水平, 有效發揮氣象服務的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是構建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1]。 2022 年,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 年)》,提出了氣象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主要任務。 十三五時期,氣象部門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需求,推進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氣象服務多元供給。 以機制為保障,構建氣象服務業務新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 改革氣象服務“上下一般粗”,推進基礎型、普惠式氣象服務國省集約化以及基層市縣特色化、 個性化的氣象服務格局。 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得到有力推動,完善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2]。
各級氣象部門全面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3]。 為公眾和防災減災救災相關部門提供從小時到年的無縫隙氣象預報、面向多領域的影響預報及災害風險預警,預報的準確率、提前量、精細化水平穩步提高。 近10 a 來氣象部門為2013 年雅安地震、2015 年“東方之星”事件救援處置、2018 年大興安嶺森林撲火人工增雨服務、2019 年貴州水城、浙江永嘉特大山體滑坡等突發事件提供了成效突出的應急氣象保障服務。
積極探索為市民生活提供更高質量的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 18 個城市將精細化實況和預報產品納入城市網格化管理體系,制作發布城市環境、交通出行、旅游景區、健康氣象、城市運行、海洋及生活指數等7 大類40 余種氣象服務產品,6 個天氣保險產品覆蓋全國300 多個城市。 同時,探索建立了基于氣象的城市運行風險預警系統, 實現了氣象大數據與城市綜合治理大數據共融互通, 將風險預警嵌入城市運行綜合管理平臺。
主動推進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出行安全氣象服務供給。 31 個省份將旅游氣象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 建立了國家級旅游交通氣象服務業務系統,研發了“景區公路沿線要素實況”“景區災害性天氣預警”等5 類10 項服務產品, 為全國3A 級及以上景區提供精細化天氣預報服務。25 個省(區、市)氣象部門提供云海、霧凇等10 余類氣象景觀服務。 從2012 年起陸續開展“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國天然氧吧”等創建活動,為公眾推薦優質生態旅游氣候目的地。
努力強化健康氣象服務。 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發了28 種氣象敏感性疾病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并將成果通過人群干預服務走進社區。 提供了全國縣級及以上城市的逐日紫外線強度、舒適度、中暑、感冒、防曬、風寒、干燥、過敏、環境污染防護等氣象指數預報服務,部分省(區、市)氣象部門面向重點人群、重點地區提供高溫中暑、人體過敏、呼吸道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傳染病等疾病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
持續加強為農氣象服務能力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對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做出部署,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直通式氣象服務、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等任務先后被寫入其中。 全國農村建成5.7 萬個區域自動氣象站, 鄉鎮覆蓋率達95.9%。 建立了精細到鄉鎮的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警業務,鄉鎮天氣預報準確率逐年提高。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能力顯著增強。 建成國家、省、市三級突發事件預警發布平臺和2016 個縣級終端,國、省、市、縣四級相互銜接、規范統一的預警信息發布業務基本形成。
公眾氣象服務與老百姓衣食住行關聯度不斷提高。 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是衡量氣象部門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4]。 由國家統計局開展的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已連續7 年保持88.0 分以上。 2022 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93.0 分,比2012 年提高6.1 分,創歷年新高。 人民群眾對氣象服務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公眾氣象服務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 圍繞人民群眾衣食住行健康等多元化服務需求, 創新氣象服務業態和模式,大力發展智慧氣象服務。 氣象服務的及時性、準確性大幅提高,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2.7%。
公眾氣象服務業務體系更加健全。 成立國、省兩級氣象服務中心, 氣象信息公眾服務網絡覆蓋廣泛人群。 天氣預報、預警信息供給渠道日益豐富[5],搭建了融合報紙、廣播、電視、手機、網絡、APP 等在內的氣象信息公眾服務網絡。 2022 年,75.1%的公眾使用手機APP 獲取氣象信息。 實現了氣象服務產品數字化高效傳播[6]。
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結構與內涵不斷豐富。 大力發展智慧氣象服務,針對不同用戶需求,制作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產品[7]。 研發全國5 km 分辨率、逐小時地面格點實況和精細化預報服務產品, 具備任意地點天氣實況和15 d 內任意時段的精細化服務, 初步實現公眾氣象服務由靜態向基于位置的智能動態服務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40 多年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對氣象服務需求越發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的是對氣象服務供給響應服務需求變化能力的挑戰。 快速增長的公眾氣象服務需求與相對滯后的氣象服務產品供給間的矛盾已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8]。公眾氣象服務提供方式仍側重于供給數量和規模,供給方式及渠道的個性化、 專業化、 精準化程度不足。 公眾氣象服務需求獲取方式仍停留在被動式獲取,氣象服務需求智能化分析及快速響應能力不足。
因此, 公眾氣象服務供給需要從傳統的通用型服務,向細分領域、細分場景、細分人群的專業化服務轉變, 逐步滿足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更加豐富的美好生活氣象服務需求。
公眾氣象服務需要向響應更快速、 獲取更便捷的方向加快轉型, 做好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服務供給中的應用, 統籌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資源在氣象服務中的作用, 由更多關注傳統文字服務信息向關注精細化、數字化專業服務信息轉變。 提高公眾氣象服務的科技含量, 防止單一類型氣象服務產品影響服務效果[9]。
開展個性化、定制化氣象服務[10]。緊貼“衣食住行游學康”及百姓美好生活的需求,開展公眾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需求調研, 推進氣象服務需求常態化分析, 根據特定需求將氣象服務產品進行精細化整理和具體化加工[11],建立需求智能感知、產品自動制作、服務精準推送的公眾氣象服務新模式。 研發滿足公眾多元化需求的氣象服務產品, 提供基于位置、場景、需求的分眾式精準推送氣象服務,推動氣象服務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加快數字化氣象服務普惠應用。 加快發展以大數據分析及用戶畫像技術為核心的氣象服務需求智能感知技術,豐富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形式、提高產品供給效率、降低產品制作成本[12],建立用戶信息識別管理系統, 實現用戶特定場景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和快速定制響應。 研發適應公眾生活場景需求的數字化氣象服務算法和模型, 建設貫穿全業務流程的自動化氣象服務業務系統, 實現氣象服務產品的自動化制作和按需一鍵式發布。
打造有成效的氣象服務產品。 研究制定公眾氣象服務產品質量檢驗和效益評估方法, 逐步建立公眾氣象服務產品檢驗評估業務, 將氣象服務產品檢驗納入氣象服務業務鏈條。 持續跟蹤、動態了解氣象服務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成效,形成從需求分析、產品研發到檢驗評估、服務反饋的業務閉環。 通過加強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及產品檢驗工作, 對公眾氣象服務工作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分析, 從而進一步提高公眾氣象服務能力[13]。
綜上所述, 公眾氣象服務是國民經濟中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服務行業[14],公眾氣象服務能力的提高對促進經濟發展以及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意義重大。 近年來,氣象服務已逐漸成為覆蓋面最廣、滿意度最高的公共服務之一。 然而,公眾氣象服務發展仍面臨很多挑戰:氣象服務精細化程度有待提高,氣象服務科技創新能力亟待增強, 氣象服務成效檢驗評估體系亟需完善。
氣象部門應高度關注公眾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對標人民美好生活對氣象服務多樣化的需求, 通過建立多維氣象服務供給方式、 加快數字化氣象服務普惠應用及加快建立氣象服務效益評價業務體系等多項措施,不斷提升氣象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斷創新和優化公眾氣象服務傳播質量,提高公眾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 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便捷性和智慧性[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