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茜 黨國英 柳建明



摘 要 運用熵值法和綜合評價法從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性、農業服務融合發展、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社會發展五個方面選取32個指標構建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測評楚雄州2016—2021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水平。結果表明:1)2017年屬于中低度融合發展,2016年和2018—2019年都屬于中度融合發展,2020—2021年在中高度融合水平和深度融合水平之間。農業與關聯產業融合水平在2016—2019年屬于中低度融合,2020年屬于中度融合,在2021年開始進入中高度融合;2016—2019年,經濟和社會效益屬于低度融合,2019—2021年為中低度融合。2)楚雄州農業多功能指數和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指數在三產融合發展水平中的權重最大,兩者之和占比達到57.61%,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政府政策扶持有利于推動楚雄州農村三產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 共同富裕;農村三產融合;熵值法;綜合評價法;云南省楚雄州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3.010
在2021年8月17日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農民和農村的共同富裕,鞏固扶貧成果,全面促進鄉村振興[1]。產業強則鄉村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下文有時候簡稱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2]。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碑斍笆芤咔橛绊?,農村經濟增速緩慢,農民農村向共同富裕目標更加困難,構建農村三產交叉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是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
國內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視角對農村三產融合進行分析和研究??梢愿爬ǚ譃槿?。1)理論概念。趙霞等將農業產業融合界定為以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滲透到農業產業之間,將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3]。2)評價體系。學者們通過建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評價體系來研究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綜合來看,主要有兩種指標體系:結果導向型和過程效應型。其中,結果導向型指標體系是以全方面角度對農村三產融合進行結果測度,如關浩杰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一級指標[4];過程效應指標體系從產業效應和產業過程兩個方面構建農業三產融合的指標體系,如馮偉等以農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互動和融合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作為一級指標[5]。3)測算方法。李蕓等運用層次分析法測定北京農村三產融合水平[6],朱文博等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7]。
當前,楚雄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完成,但離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還有差距,通過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對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具有現實意義。本文用熵值法和綜合評價法分析楚雄州農村三產融合水平,旨在構建一套符合楚雄州實際情況的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測算結果提出建議。
1 ?體系構建
本文從農村三產融合的概念和《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發,借鑒國內學者如馮偉[5]、李蕓[6]、陳盛偉[8]、陳池波[9]等關于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對各評價指標進行分類匯總,按照代表性、可操作性、獨立性、可擴展性等原則構建評價指標,并結合數據可得性和地域特點,最終建立和確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和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為一級指標,其中包括5個二級指標和32個三級指標。指標的內容和構成如下。
1)農業產業鏈延伸。反映農村三產融合的形式,通過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振興,是推進農民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本文選取用一產增加值占GDP比重、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農業機械化使用率、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數量反映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行為。
2)農業多功能性發展。農業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等多重功能,當前應充分提升農業多重功能的價值,實現農民和農村地區共同富裕。以人均糧食指標反映多功能農業發展;選用本地農民工勞動力與農村總勞動力人數比例反映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工就業;新增鄉鎮衛生院數量反映城市和農村醫療生活之間的差距在縮小;鄉村旅游促進了農村就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村自來水受益村數、有線電視村數、通寬帶村數反映農村信息化程度,選取農藥和化肥施用強度指標,反映推動綠色農業發展。
3)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農業服務業其外延廣泛,既包括農業生產諸環節之間服務,也包括金融支持、財政支持、信息服務,還包括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所以涉及的三級指標比較多。文章選取農林牧漁服務業占農林牧漁總產值比、農村信貸增長速度、農村水事務支出增長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個數、新增農村公路里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8個三級指標。
4)農業經濟發展。通過促進農業三產融合發展,將帶動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業總產值的增長率反映產業融合對農業經濟的貢獻;農、林、牧、漁業法人單位數量反映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活力;農村家庭零售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農村居民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比重以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反映了參與產業融合的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5)農業社會發展。通過解決農村產業的社會發展以及社會保障問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選取第一產業的固定投資增長率用來反映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力度;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比率、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率反映城鄉之間的生活和消費水平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差異。
2 ?水平測度
2.1 ?測度方法
文章選取熵值法來計算每個指標的權重。要分析的樣本共包含5個待評價對象和32項評價指標。計算步驟如下:
1)構建數據矩陣:
[A=x11…x1n???xm1…xmn] ?(1)
將原始數據構建為矩陣,以年份為行,評價指標x1~x32為列。
2)處理數據。對原始數據矩陣歸一化,以避免對指標之間量綱和正負取向的干擾,對于越大越好的正向指標用正向歸一化處理,對于越小越好的負向指標用負向歸一化處理。
3)比重轉換。將處理好的歸一化數據代入公式:
[ptj=xtjj=1mxtj] (2)
(2)式中,ptj代表第t個指標在第j項指標下所占比重,j的取值范圍是1,2,…,m。
4)計算指標熵值:
[ej=-kj=1mptjlnptj] ? ? (3)
(3)式中:k=1/lnm(k>0),[ln]為自然對數,ej>0。
5)計算差異性指數:
[dj=1-ej] ? ?(4)
6)計算指標權重:
[wj=djj=1mdj] ? (5)
0≤wj≤1。
7)計算綜合得分:
[sj=j=1mwjxij] ?(6)
(6)式中,指標i的取值范圍是1,2,…,n。
2.2 ?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云南省統計年鑒》(2016—2021)、《楚雄州統計年鑒》(2016—2020)、《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楚雄州國民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報、楚雄州統計局網站相關數據,經過計算整理形成2016—2021年楚雄州數據。
2.3 ?測算結果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和基礎數據,通過計算得到相關指標的權重系數w(見表1)。用熵值法求出三級指標的權重,然后將三級指標權重與三級指標原始歸一化處理的數據相乘得到三級指標指數,各二級指標指數由相關三級指標指數得分相加得出,各一級指標指數由相關二級指標指數得分相加得出,每年的發展指數通過將一級指標指數得分相加得到(見表2)。
如表1所示,在二級指標中,權重由小到大依次為 :農業產業鏈延伸(B1)、農業社會發展(B5)、農業經濟發展(B4)、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B3)、農業多功能發展(B2)。在三級指標中,新增鄉鎮衛生院數量(C7)指標權重最大,為0.135個,而農村有線電視村數(C10)、農村家庭零售消費占總消費比例(C25)2個指標權重較小,分別為0.015個、0.015%。
如表2所示,楚雄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從2016年的0.383到2021年的0.739,在逐年提升。在二級指標中,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指數比重最大。在三級指標中,農業多功能發展指標一直常年居于首位。
本文使用甘巴德利亞(Gambardella)與托里斯(Torrisi)的運用熵值法所定義的融合度區間劃分[10],將楚雄州農村三產融合度等級劃分為低度融合、中低度融合、中度融合、中高度融合、深度融合五級,其數值范圍如下:低度融合=(0,0.16],中低度融合=(0.16,0.32],中度融合=(0.32,0.48],中高度融合=(0.48,0.64],深度融合=(0.64,1]。
3 ?融合水平分析
3.1 ?融合水平總體分析
圖1顯示,2016—2021年楚雄州農村產業融合水平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表明楚雄州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質量正在穩步提高。其中,由于農業與關聯產業融合指數的下降,2016年整體融合水平出現大幅度下降,可能原因在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煙草工業持續負增長、楚雄州地區持續高溫干旱自然災害所形成的效應引發相關產業產值下降。2019年融合水平出現跳躍式的增長,原因在于楚雄州深入實施“1133”戰略,促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
及一級指標發展趨勢
根據之前對農村產業融合程度的劃分,總體上,楚雄州的農村產業從中低度融合向深度融合發展。其中,2017年屬于中低度融合發展,2016年和2018—2019年都屬于中度融合發展,2020—2021年在中高度融合水平和深度融合水平之間。農業與關聯產業融合水平在2016—2019年屬于中低度融合,2020年屬于中度融合,在2021年開始進入中高度融合;2016—2019年,經濟和社會效益屬于低度融合,2019—2021年為中低度融合。
3.2 ?二級指標分析
表2顯示,農業多功能指數和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指數在楚雄州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水平中的權重明顯偏高,兩者之和比例占到五項指數的57.61%(1.600/2.777),說明農業多功能和農業服務業在楚雄州農村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水平相對較低,說明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農業產業鏈延伸相對較弱,農業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還有待提升。
圖2顯示,在楚雄州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評價體系的5個二級指標的變化中,均實現年度增長。具體分析如下。
1)農業社會發展,從2016年的0.022 4逐年上升到2021年的0.108 0,累計提高0.085 6,年均提高76.43%,得分增速最快。在社會效應指標評價方面,從2018年開始,農業社會發展指標數值大幅度增長,從對應的評價指標的測算值看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影響明顯,說明在這一年城鄉之間差距明顯縮小。
2)農業產業鏈延伸,從2016年的0.035 9逐年上升到2021年的0.116 3,累計提高0.080 4,年均提高44.79%,得分增速排第二。從對應的評價指標的測算值可以看出:一產增加值占GDP比重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重數值逐年提高。由此可知,這兩個指標是楚雄州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指標得分的主要影響因素。
3)農業多功能發展,從2016年的0.159 9逐年上升到2021年的0.240 3,累計提高0.080 4,年均提高44.79%,得分增速排并列第二。農業多功能性指數除了2017年低于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指數外,其他年份一直遠遠高于其他評價指標,排在第一位,且呈穩步增長趨勢,說明楚雄州在發展農業多功能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從對應的評價指標的測算值可以看出:新增鄉鎮衛生院數量指數得分最高,說明楚雄州鄉鎮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提高及醫療設施的增加,注重農村人民的健康生活,縮小城鄉之間醫療差距,帶動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的提高。
4)農業經濟發展,從2016年的0.052 8逐年上升到了2021年的0.145 6,年均提高35.15%,得分增速排第三。這表明楚雄州農村產業融合在發展中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從經濟效益對應的評價指標的測算值可以看出:農業總產值增長速度、農村居民工資性與財產性收入占比在經濟效益指標評價值中指標得分最高,說明這兩項指標是楚雄州農村經濟發展融合指標得分的主要影響因素。
5)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從2016年的0.113 5逐年上升到2021年的0.129 3,累計提高0.015 8,年均提高2.78%,指數增長速度最低。農業服務業融合指數在總體上僅低于農業多功能發展,從對應的評價指標的測算值可以看出:除了新增農村公路里程指標得分最高外,其他指標得分均較平衡。因此,這項指標成為楚雄州在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型指標值則明顯占有優勢。
4 ?結論與建議
總體來看,目前楚雄州農村三產融合程度在不斷加深,在發展農業多功能方面取得比較顯著的效果。但是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發展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一直處于中低度融合的狀態,并且農業服務業融合增長速度緩慢。要使農村三產融合產業做大做強,需延長農業產業鏈,促使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提高。據此,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增強農村產業融合主體發展能力。當前楚雄州的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等已初具規模,但仍經營零散、組織化水平低。一是要根據楚雄州當地2市8縣的實際情況,相關部門應設立專項資金,通過補貼、獎勵等方式支持農村產業融合主體的生產服務設施建設、規?;瘶藴驶ㄔO和原料基地建設,緩解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資金不足的問題。二是政府部門應當在對農村居民正當權益不干涉的基礎上,為農村地區產業融合主體的發展、管理和運營提供合理的指導,提高農村地區產業融合主體的發展能力。
2)以農產品為引領,選優勢特色,延伸產業鏈。應結合楚雄州每個鄉鎮的資源稟賦條件,分別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分片為區,區內共享,園區帶動。同時政府要積極引領企業參加各種展會,招商引資,引進戰略合作伙伴,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從而促進楚雄州農業經濟的發展。
3)圍繞“農業+”,推動農業交叉融合發展。楚雄州各鄉(鎮)應結合實際,通過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和民俗文化等價值,使農業經濟總量增長、農村繁榮、農民收入提高。
4)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支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的相關融合機構開展農資供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烘干儲存等農業生產服務,提供農業保險、普惠金融、信貸擔保等金融服務,緩解農業生產資金周轉壓力,促進農村中小企業轉型,分散農業生產主體風險。楚雄州農業服務融合度增長速度緩慢,為進一步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需要提高“三農”融資可得性,拓展普惠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動農業保險持續擴面、增品、提標。
參考文獻:
[1] ? 金耀武.習近平關于民生建設的重要論述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21.
[2] 徐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現農民共同富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2):110-113.
[3] 趙霞,韓一軍,姜楠.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4):49-57,111.
[4] 關浩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何構建[J].人民論壇,2016(20):52-54.
[5] ? 馮偉,石汝娟,夏虹,等.農村一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11(21):5697-5701.
[6] ? 李蕓,陳俊紅,陳慈.農業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對北京市的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4):55-63.
[7] ? 朱文博,陳永福,司偉.基于農業及其關聯產業演變規律的鄉村振興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18(8):171-181.
[8] ? 陳盛偉,馮葉.基于熵值法和TOPSIS法的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綜合評價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東岳論叢,2020,41(5):78-86.
[9] ? 陳池波,李碩,田云.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度與省際比較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21,37(2):326-334.
[10] 楊艷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與驅動因素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20.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