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航
一是要有“同理心”。基層的經濟工作要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市場主體,而這些市場主體的背后又聯系著一個又一個的家庭。例如,在城市化推進速度放緩的背景下,電纜、配電柜等制造業平均利潤率僅為2%左右,甚至低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如果僅從數據出發,則有可能簡單作出推動企業轉移甚至關停的政策結論。要注意到這些企業的背后工作數十年的員工和他們的家庭,處理這些問題時既需要我們深入調查研究,更需要我們有站在群眾一側的“同理心”。
二是要有“穿透力”。基層經濟工作的調查研究很多時候不僅是提供參考,更是要解決問題,因此更需要深度思考和系統分析。例如,在推動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時,政策補貼、宣傳動員、主動上門等手段運用后成效仍不明顯。而在實踐中,通過更加深入的研究得出,西部地區跟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結構有所差別,成功經驗無法直接套用,西部地區制造業企業的管理水平、發展理念才是最大短板。因此,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必須通過解決制造業企業管理理念的第一步,才能解決后續轉型的問題。
三是要有“預見性”。調查研究不僅是解決當前的問題,還要通過對于當前問題的理解、發展規律的總結、社會現象的判斷找出最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例如,在基層經濟工作中常面臨產業選擇未來賽道的情況,不能簡單拋棄自身產業基礎,必須從一個萬億級產業賽道轉到另一個萬億級產業賽道,經調查研究,最終得出新能源汽車領域車載電子設備將成為新的爆發點,也只有這個市場有足夠的容量支撐我們的轉型和接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