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毅 左永寶 李佳欣
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重要特征,決定了我國的經濟現代化之路,必須突破傳統工業化發展路徑,充分借助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重大機遇,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走的是科技創新為先、資源高效利用為要、可持續發展為基的路子,在破解資源環境制約、支撐新發展格局構建、引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帶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等方面,既作為轉型路徑,也是推動發展的引擎;既作為破解難題的手段,也是發展的主要抓手;既有明確內涵和外延,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
新型工業化是突破現代化瓶頸制約的根本途徑
現代化理論揭示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現代化,要經歷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進而向后工業化或信息社會轉變的漫長過程。而在進入后工業化或信息社會之前,評價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水平,一般以工業化階段作為標準。工業化反映的不僅是工業發展水平,也反映工業、服務業和城鎮發展進展,產業、就業和商品結構變化,人均GDP水平等,也就是經濟現代化程度。迄今為止,我們對工業化階段的劃分,一般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工業化前期指工業經濟從農業分離并逐步成為獨立的體系,與其伴隨的是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業結構和生產組織變化,而這些變化開始由慢到快。工業化中期是工業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階段,工業占三次產業比重、勞動生產率、人均GDP、非農就業占比、信息化等迅速提升,農業占比快速下降。工業化后期服務業增速和占比開始超過工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過程基本結束,經濟增長速度逐步下降。當然,將工業化進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并不排斥各階段中的發展動力、變化速度、經濟結構等,仍然存在一定差異。為更準確地把握不同時期的特征,也有學者將每個階段再分為前半階段和后半階段。
不同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環境和推進模式不同,經歷的時間有明顯差別。英國是最早開啟工業化進程的國家,基本完成工業化任務,經歷了200多年時間。德國起步比英國晚,可以借鑒英國的經驗,但也花了200年左右。美國、日本從19世紀初才開始工業化,到上世紀中后期基本完成工業化任務,只用了100多年時間。亞洲“四小龍”經濟體量小,通過學習借鑒先行國家經驗和承接產業和技術轉移,只花了幾十年時間就基本實現工業化。我國作為一個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借助后發優勢,到2035年可基本完成工業化階段任務,也只需幾十年時間。盡管有學者認為,我國于2020年,對照工業化評價指標測算,已基本實現工業化,但區域工業化不平衡,一些區域的工業化水平不充分;產業發展結構不平衡,創新能力和高端產業發展不充分;工業化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綠色經濟發展不充分等問題仍然存在。也有學者根據新型城鎮化發展指數、工業化指數、農業現代化指數以及信息化指數,判斷我國目前工業化正處于發展的中期階段。
后發工業化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的時間縮短,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條件。一是能夠借鑒先行國家的經驗,少走彎路;二是能夠承接先行國家產業轉移,跨越某些發展階段;三是能夠利用先行國家的技術,縮短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時間。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后發國家的工業化,也存在后發劣勢。一方面是大規模廉價利用全球資源、低成本排放污染物等環境基本消失;另一方面則是發達國家利用技術、綠色等壁壘,對后發國家進行限制。許多后發國家完成工業化任務,順利進入后工業化階段,還存在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充分借助“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搶跑,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中期階段任務。不過,在沖刺工業化后期任務中,人均水平低、資源環境約束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綠色低碳等國際規則壁壘,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制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針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來的。新型工業化與傳統工業化相比,都遵循工業化演進規律,都是國家經濟現代化的引擎,在為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和物質基礎的同時,都有著基本相同的經濟內涵和階段特征。不同之處表現在推進的理念、思路、途徑、手段等有差別,它被賦予了更豐富、更適合中國國情的內涵,即根據我國當前工業化遇到的阻礙和新的發展取向,不僅要求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必須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高度重視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的運用,推動數字化轉型,而且要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創新能力,節約利用資源,發揮好人力資源優勢,探索的是一條既可向上拓展發展空間,向下也可筑牢底線的全新道路,其發展理念、奮斗目標、路徑選擇、重點任務、推進方式等,都有自己的特點。
新型工業化是支撐新發展格局構建的最大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基于國內外形勢和我國比較優勢的變化,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確了進入新發展階段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而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共同構成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圖景和基礎支撐。中國堅實的產業基礎,將為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提供基礎條件與實質性載體。“四化”與新發展格局的關系,起主導和核心作用的是新型工業化,它是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引擎。從總體上觀察,正如有學者概括的,新發展格局下的新型工業化,是深度的、完整的、融合的、綠色的、開放的工業化。新發展格局下的新型工業化,重點是培育發展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戰略性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培育一批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具有主導力、影響力、競爭力的企業。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對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國產業體系雖然規模龐大、門類眾多,但仍然存在不少“斷點”和“堵點”,只有通過推進新型工業化,才能更好地為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提供循環的路徑、動力和手段。
從生產視角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進入由上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跨越的沖刺階段,產業結構需要從量到質飛躍,生產組織方式需要大變革,要素配置需要中高端化。在努力促進這些變化中,必然面臨更多和更大制約,需要新型工業化提供新路徑和新手段。其中,勞動生產率不高、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經濟效益低等問題,正變得越來越突出。如果不能解決好這些難題,經濟增長動力就會消弱,一些生產領域將不能正常運行。部門、地區、行業之間將出現循環障礙。面對這些困境,新型工業化提供了解決路徑。
從分配視角看,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生產將決定分配的水平、結構和方式。正是由于推進新型工業化,影響了要素在不同領域和地區的流動和產出,影響了各行業和各區域的效益,進而改變了新創造價值的構成。如果從循環往復角度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理念、價值取向、對要素流動和經濟效益對當期分配的影響,必然會帶動下一個生產循環周期繼續朝著新型工業化道路前行,進而影響下一個循環周期的再分配。
從流通視角看,流通是實現供需對接的關鍵紐帶,由新型工業化驅動的產業要素投入變化和空間集聚變化,對流通方式、手段和流向、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在流通方式上,附加值得到進一步提高的產品,能夠承受更快捷高效的現代物流成本。在空間布局上,新型工業化正在深刻地影響甚至決定區域交通樞紐、現代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等的建設。在經營模式上,“互聯網+”等深化了生產企業與運輸、倉儲、裝卸、整理、商業、信息等部門的合作,催生了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形式。
從消費視角看,新興消費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這也是我國當前必須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因之一。因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正是由傳統消費品的衰落和新興消費品的崛起引發的,由消費需要朝著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向努力推動。在商品和服務需求急劇變化的情況下,消費方式、政策、金融、資源利用等也在跟隨進行調整。
新型工業化對國際大循環的支撐作用同樣顯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居民儲蓄率高、資源利用和環境承載潛力較大、一般技術引進成本較低等有利條件,推動制造業規模不斷邁上新臺階,目前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有力地支撐了以傳統制成品為主的出口,出口總值迅速上升到全球首位,也加速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從外貿依存度指標可以看到,1978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僅為9.8%,到2006年高峰時達到60%以上。如果僅從外貿指標看,我國的外循環水平在國際上排在了前列。2006年以后,隨著勞動力數量和成本優勢下降,資源環境壓力增大,再加上美國逐步加碼的貿易制裁,我國外貿依存度逐年下降。在這一過程中,是新型工業化有力地支撐了進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它不僅反映在中高端產品出口占比上升,而且反映在新興行業需要的原料和半成品進口數量增加。同時,在投資、技術、工程承包等領域,新型工業化也為解決“引進來”與“走出去”不平衡的問題創造了條件,提高了國際循環的質量。
新型工業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指引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支撐,是我國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完成的任務,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攻克的難關。在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后,產業結構如何更好地適應消費需求變化,如何保持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為此,黨的十七大針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明確提出“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有關文獻解讀了現代產業體系的內涵,即它是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現代產業體系”表述調整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新體系的特征表現在不同產業之間要實現協調發展,制造業要邁向高加工度、技術密集型,傳統產業要加快進行技術改造。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現代產業新體系的內涵作了闡釋,即它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且要求瞄準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立足我國國情,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2023年5月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明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從這些表述可以看出,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是能夠不斷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產業結構、組織、要素、基礎等的總稱,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續性等特征。例如,廣東省《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指出,現代產業體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有機產業群為核心,以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效運轉的產業輔助系統為支撐,以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為依托,并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續性特征的新型產業體系。
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和建設內容,可以清楚地看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從理論邏輯看,新型工業化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思路、價值取向、途徑、標準、手段等。從實踐邏輯看,新型工業化的任務就是要推動我國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形成若干世界級制造業集群,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盡快形成質量和品牌優勢。首先,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信息技術革命條件下進行,新型工業化提出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將重點體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數字產業發展,體現在促進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廣泛滲透和深度應用,以推動各類產業的數字化賦能工作和智能化升級,促進產業融合和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其次,要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和產業升級方向,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必須加快發展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于謀劃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改造量大面廣的食品、化工、冶金、紡織、輕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提升服務業和農業,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創造優質的新興載體、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優化政策環境等。完成這些任務,更需要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道路。通過發揮創新引擎作用,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增長質量,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綠色制造、再制造等產業,建設綠色園區和工程,打造綠色供應鏈,努力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符合新型工業化強調的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要求,可與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戰略全面對接。當前,還根據國內外產業發展環境變化,對產業的空間布局和區域分工協作,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集聚區、重要產業基地,對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韌性、安全、植根性、話語權等,都提出了要求,這也是對新型工業化內涵作出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符合中國當前工業化演進的規律。
(作者:盛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左永寶、李佳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