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瑤
黨的二十大報告著眼現代化建設戰略全局,針對重大現實問題,對新時代新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了戰略部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道路全新探索的過程中,成都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并結合中央、省市的決策部署,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趨勢進行優化調整,形成了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生動實踐。
深刻把握新型工業化的新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并對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戰略部署,要求“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不難看出,在新發展階段,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了更加貼合時代特征的主攻方向,即高端發展、智能升級、綠色轉型、跨界融合、安全穩定。也就是說,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布局產業鏈核心環節,加快向價值鏈高端邁進;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讓智能制造成為工業發展的普遍形態;要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推動制造業全領域、全過程綠色低碳轉型,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產體系;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將生產性服務打造成為制造業的無形資產“新比較優勢”;要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是成都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力抓手
新型工業化的實踐新要求為城市錨定產業發展方向、轉變產業組織方式提供遵循。在此基礎上,成都瞄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的“四梁八柱”。而在近期發布的《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優化調整方案》中,成都優化調整產業生態圈和產業鏈體系,將12個產業生態圈和26條重點產業鏈,進一步調整為8個產業生態圈和28條重點產業鏈,彰顯了成都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變與不變”。
其中,“不變”的是底層邏輯,成都將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作為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力抓手,是戰略使然、趨勢所向、現實所需。從戰略定位來看,自“三線建設”時期以來,成都始終肩負著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和發展的“戰略后方”重大使命,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成都“戰略后方”的作用將突出體現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上。也就是說,成都謀劃產業發展,不但需要形成支撐我國抵御產業鏈斷鏈風險的備份系統,還需要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產業集群。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彰顯了成都在國家戰略布局優化調整下,率先探索新型工業化新路徑的使命擔當。
從趨勢規律來看,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雙向擠壓,疊加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現實困境,意味著我國必須在低技術制造業被替代之前率先完成產業升級,在高端供應鏈中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在此背景下,上海、深圳、蘇州等先發城市紛紛提出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為建設制造強國貢獻力量,以成都為代表的西部地區作為全球制造業第四次轉移的重點,更應積極探索新模式、新路徑,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正是成都把握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重塑趨勢、推進新型工業化支撐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然之舉。
從問題短板來看,成都早期“植入式”的工業發展路徑,帶來了經濟的迅猛增長,但相比于上海、深圳、蘇州等東部沿海城市,面臨著工業化發展不充分而帶來的經濟內生動力和發展后勁不足等困境。對于起步較晚的成都而言,要想在固有的產業格局中實現變道超車、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把握新一輪技術與產業變革催生的產業新風口,順應超大城市產業跨界交叉融合、集聚集群發展等趨勢,前瞻布局技術前沿領域,促進產業上下游就地布局、生產要素集中集聚。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正是成都以新型工業化主導產業現代化、實現“超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
“變”的是現實表征,成都推動建圈強鏈的重點產業和細分領域,結合中央、省市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策部署,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趨勢,動態演進、持續優化。此次優化調整,充分彰顯了新型工業化高端發展、智能升級、綠色轉型、跨界融合、安全穩定的主攻方向。具體來看,一是更加突出前沿技術和熱點賽道的集聚集群發展,聚力打造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等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軟件和信息服務、電子信息等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二是更加強調數實融合,以拓寬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場景為目的聚力培育壯大數字經濟,將高端軟件、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并入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圈。三是更加明確引領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領域,細化提出生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3條重點產業鏈。四是更加注重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在集群優勢突出的制造業領域,增加或者納入生產性服務產業鏈條進行資源統籌整合,如,將現代物流產業鏈并入現代交通產業生態圈。
成都落實新型工業化新要求推動產業建圈強鏈的未來展望
著眼未來,成都圍繞新型工業化高端發展、智能升級、綠色轉型、跨界融合、安全穩定的主攻方向,著力推動產業建圈強鏈。
一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未來產業發展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以新技術為核心驅動的生產力大躍升,參考麻省理工、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等多個全球權威智庫的2023年前沿技術熱點判斷,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前沿生物、先進能源等技術領域已成為全球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共性選擇。當前,我國充分把握科技創新驅動的產業發展邏輯主線,在前沿技術催生的未來產業領域進行前瞻部署,其中,工信部提出將研究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國家發改委正謀劃設立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深圳、上海、南京、杭州、鄭州等先發地區也已出臺發展未來產業的行動方案并制定相關配套措施。
成都高能級創新資源富集,具有在前沿生物、先進能源等領域催生突破性、顛覆性技術的潛力,推進產業建圈強鏈,應當結合技術成熟度和市場爆發點,前瞻布局高價值、高成長、高契合的新賽道,打造一批未來產業的突破口和增長點。同時,在具體謀劃未來產業產業鏈時,可以學習借鑒深圳產業梯次接續發展的培育思路,針對產業發展爆發期在未來5-10年的領域做好前瞻技術研發布局,推進創新成果“沿途下蛋”;針對產業發展爆發期在未來3-5年內的領域持續發力技術研究攻關,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二是瞄準消費新趨勢新熱點催生的產業新風口。2022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凸顯了擴內需促消費對于牽引生產布局、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性。成都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加快建設高能級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當前,提振成都居民消費傾向、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除了要穩定就業、增加收入,還應重點關注技術驅動、理念變革及模式創新下呈現出的消費新趨勢、新熱點,不斷提高產業供給對消費結構升級的適配度。
從市場端、供給端、需求端三個維度梳理分析發現,當前居民消費具有健康養生、綠色智能、便利集成、互動體驗、國風國潮、精致悅己六大趨勢,并帶動了家庭醫療產品、預制菜品、全屋家居定制、高端酒飲、漢服、醫療美容等消費品產業快速發展。成都是擁有超21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已具備消費社會的基本特征。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僅需要具備擴大內需的“引擎”功能,還要具備引領產業創新的“策源”功能,借助規模化的消費市場,形成與消費需求相適配的供給體系。這些消費新趨勢新熱點,為成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新方向,成都未來應進一步以貼近市民消費需求為牽引,在具有發展前景且整體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以新技術、新模式重構“小產品”“大市場”,實現產業成鏈集群發展。
三是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國家安全進行了專門論述,重點強調了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問題。財政部公開的2023年中央財政預算顯示,在對地方轉移支付的預算中,對于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的中央基建投資增長最快,分別同比增長11%、10%、8%,進一步凸顯了國家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切實增強“三大安全”保障能力的工作導向。
成都作為我國“戰略后方”的關鍵組成部分,下一步謀劃推進產業建圈強鏈,還應當著重凸顯對于“三大安全”的支撐作用。一方面,推動“鍛長”和“補短”相結合,發揮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長板領域的規模優勢和配套優勢,培育掌握行業主導權的高能級企業,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在關系國計民生和區域戰略安全的糧食、應急物資、能源等產業領域“補短”,加快形成“備份”系統,實現關鍵產品保障和供給體系的韌性提升。另一方面,推動“內部”和“外部”相統一,對內,圍繞重點產業鏈強化本地銜接配套,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抗風險能力;對外,強調在更大范圍內構建產業生態圈,深化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的產業協作,實現生產要素科學配置和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
(作者系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高級綜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