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偉



春天里,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百丈鎮半山村,6戶低碳家庭獲得了表彰。這是全國首次開展村級量化碳排放的低碳家庭評選。
繼全國首個“零碳村”、首個“零碳版”村規民約后,鄉村低碳探索實踐又邁出了新步伐。
山區鄉村碳匯量更大
從2021年開始,在浙江農林大學碳中和學院王懿祥教授團隊的技術支持下,杭州市余杭區半山村首創村級尺度碳排放碳匯測算。
王懿祥團隊認為,相較城市而言,山區鄉村更容易實現碳中和,因為碳排放更少,同時碳匯量更大。
在這個層次上來測算鄉村碳排放、碳匯非常有價值。碳中和的實現不能忽視鄉村。為此,王懿祥團隊開始致力于實施級尺度的碳排放碳匯測算方案,并取得相關研究成果。
村民們的生活1年排放多少溫室氣體?村里上萬畝的毛竹林1年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整個村子1年來排出二氧化碳多,還是吸收的二氧化碳多?2021年起,王懿祥研究團隊就在百丈半山村使用無人機低空遙感技術,開展碳匯數據收集,在走村調研中收集碳排放信息……
王懿祥研究團隊得到了一個重要結論:2020年和2021年半山村已連續兩年實現碳中和,還有多余的碳匯供其他地方抵消碳排放。半山村成為名副其實的“零碳村”。
“零碳村”是指在村子的行政區域范圍內一年的碳排放小于當年度碳匯量。具體來說,碳排放可以理解為村民勞作、生活中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溫室氣體;與之相對的碳匯,則是村子的森林從空氣中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
在王懿祥團隊提供的《村級碳匯碳排放清單》中看到,測算方案共有43項指標,其中碳匯數據主要來源于生態環境中各類森林面積、各類草地面積、濕地面積等;溫室氣體主要來自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和第三產業等經濟產業、建筑單體、基礎設施等方面。
為了摸清半山村的碳排放結構,王懿祥教授帶著學生在村里走訪調查。“要去村民家了解每日垃圾的產量、垃圾處理方式等信息。再結合一些官方公布的數據,通過計算得出,半山村碳排放總量2488.96噸,其中最大來源是私家車產生的排放。”王懿祥教授介紹。
半山村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達91.6%。王懿祥教授介紹,首先要對這些林地的面積以及森林類型進行區分和測算,分別計算出生長量和碳匯量。這個過程主要借助無人機低空遙感技術,利用無人機采集的數據,通過空三解算、拼接,生成正射影像。通過正射影像,對各類森林面積進行測算,進而使用相關模型計算出碳匯量。按照這一方法測算后得知,半山村2020年總碳匯量2889噸,其中大部分來自竹林,占比約86%。
首創“零碳版”村規民約
在建設“零碳村”的基礎上,王懿祥團隊引導半山村編制了零碳版村規民約,進一步推動半山村的浙江省首批低(零)碳試點村建設。
根據半山村的《村規民約》,半山村不僅嚴禁村民侵占砍伐,毀壞集體或個人的樹木、毛竹,而且要增強生態環保意識。不得使用明令禁止的農藥,降低農藥、化肥施用強度,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推廣施用有機化肥、緩釋肥,自覺參與到美麗庭院示范戶建設等,而且強調“零碳半山意義大,行動落實靠大家;森林防火我有責,碳匯助力碳中和”。普通村民“垃圾減量分類放,分類回收不可少;五水共治齊參與,清潔清凈清半山”。
2021年底,在助力半山零碳村建設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引導村民倡導低碳生活、助力碳中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這一創新舉措得到了半山村干部群眾的大力支持。村里的職業經理人劉晶表示,“零碳版”《村規民約》對于推進半山村的“零碳村”建設意義很大。他與王懿祥教授一起,共同推進“零碳版”村規民約的落地實施。
半山村的舊版村規民約缺少自身特色,也不便于村民記憶和傳唱。為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半山村結合實際情況,面向村民收集了不少“金點子”,將倡導村民助力零碳村建設納入其中。王懿祥教授受邀擔任“零碳版”《村規民約》技術顧問,在他的技術指導下,村職業經理人劉晶起草編制了“零碳版”《村規民約》二十條。
“零碳版”《村規民約》得到半山村村委的高度認同,成為半山村創建低(零)碳村試點的重要舉措。王懿祥團隊與半山村委會多次研討,對村規民約進行了多次修訂完善,增加了關于踐行低碳生活、助力碳中和等方面內容,形成了本村特色。據悉,這是全國首個零碳村規民約。
2021年12月29日下午,半山村召開了2021年第四季度村民代表大會,參會人員全票通過半山村“零碳版”《村規民約》。村民們發現,此次修改,特別增加了“零碳”“碳匯”“碳中和”等新鮮詞,充分結合了半山村零碳村建設、竹林碳匯等。《村規民約》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與自身緊密聯系的相關政策,培養低碳環保意識,通過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來發展文旅產業,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半山村村委會委員楊怡表示:“半山村一直以生態立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資源更是財富。我非常認同零碳版《村規民約》,也期待村民們能以此為行動基準,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做低碳的踐行者、宣傳員。”
劉晶說:“我認為半山村最好的資源就是生態環境。本次低碳村規民約的完善,一方面倡導村民保護生態環境、養成低碳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助力零碳村建設。我們要在全域范圍內開展零碳體系建設,對外展現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畫卷。”
根據規劃,半山村將持續推進個人碳賬戶數字系統建設、碳積分兌換、零碳未來館、零碳民宿/村居/花園/步道、“竹林碳覓”研學線路、零碳自然生活節等,將零碳理念融入到鄉村治理、村民教育、環保生活、產業發展等鄉村的方方面面,為實施“雙碳”戰略做出貢獻。
零碳村建設是漫長的過程。只有從一點點小事做起,從一個個村民做起,身體力行地踐行零碳理念,才能形成一個完善的零碳體系,構建一個零碳、環保的未來鄉村生活圖景。
今后的半山村,徒步、騎行代替車行將成為人們出行常態;垃圾分類、撿拾垃圾成為動手習慣;新能源太陽能路燈、熒光步道、田園小徑等裝飾繁星點點……
科學認定鄉村低碳家庭
在當地村民踐行零碳版《村規民約》情況調研中,王懿祥團隊發現,半山村居民家庭擁有小客車數量1輛占比22%,2輛占比67%,3輛占比11%。半山村居民家庭月耗電量200度以下占比34%,200-600度占比55%,600度以上占比11%。半山村居民家庭年均用水量65噸。半山村居民家庭所產生的生活垃圾中廚余垃圾占據很大比例,每天產生垃圾量在0.5-1kg的占比最多,達到44%,2kg以上的占比22%。
為更好地倡導低碳生活,推進“零碳村”建設,在王懿祥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半山村開展了低碳家庭評選活動。
半山村碳排放量中,小汽車耗油量占據了很大比例。要推進“零碳村”建設,首先就要引導村民出行盡量步行、騎行、拼車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盡量選擇能耗少的汽車或新能源汽車。此外,節約用水、用電是進行低碳的關鍵,“垃圾分類”是低碳生活的具體體現。
王懿祥團隊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專門為半山村構建了低碳家庭評選細則。該細則構建了資源節約、綠色出行、美麗生活、低碳生產和生態文明素養五大考核十個指標,以及家庭碳積分模型,以量化指標的形式算出家庭碳積分,引導村民深化低碳意識,激發踐行低碳生活的積極性。
低碳家庭評選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節約用電、減少各類家用電器待機狀態,節約用水、盡可能做到一水多用,優先考慮使用新能源電動車、小排量汽車,優先選擇步行、騎行、公交等綠色出行方式,垃圾分類正確率高,美麗庭院使用廢棄物裝扮得當,不焚燒秸稈,家庭成員自覺維護公共環境,家庭成員有較強的環保意識,發現違反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或破壞環境的情況上報村委會,家庭成員熱心公益,積極參加低碳環保活動等。
王懿祥教授說,研究團隊探索實施了家庭碳積分計算方式,即家庭碳積分= 積分基礎值(60) + 用電得分×0.3 + 私家車用油得分×0.05+垃圾分類得分×0.05+細則中的加分。其中,用電得分和私家車用油得分的基礎數據來源于家庭實際年用電量和用油量,垃圾分類得分的基礎數據來源于第三方垃圾分類運營公司根據每戶家庭垃圾分類情況每周進行的評分。
按照家庭碳積分計算方式和排序,最終有6個家庭成為半山村的首批低碳家庭。
王苗菊是獲獎家庭之一。她說,“很高興能獲得低碳家庭榮譽。我們將繼續節電節水、節約資源、做好垃圾分類,減少碳排放。”
參與制定低碳家庭評選細則和執行評選的有關負責人表示,王懿祥團隊制定的低碳家庭評選細則客觀實用、可操作性強,能夠量化家庭的碳積分,評選低碳家庭有章可循,排除了主觀因素。百丈鎮負責人竺超表示,本次評選出的低碳家庭以村民的實際碳排放為直接依據。低碳家庭評選細則是我們普及低碳理念、引導低碳生活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