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19年以來,浙江省江山市氣象局主動融入“黨建統領基層治理”大局和網格化社會綜治體系,建立健全氣象網格機制,深入推進“網格+氣象”工作,筑牢氣象監測預警的防災救災“第一道防線”。基于此,重點闡述了工作推進過程中體制機制的建立情況,組織流程的構架及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策略,為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提供借鑒。
關鍵詞 網格;氣象;基層;防災減災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4–0194-03
黨的二十大指出,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堅持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提出防災減災救災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方針,明確要積極推進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要求預警信息發布要到村、到戶、到人[1]。中國氣象局提出建立“網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務、多元化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構架和“多員合一”的工作思路。
江山市地處浙江西南山區,是暴雨、強對流、大風等災害性天氣頻發區,如2019年6月6日江山市遭受大暴雨襲擊,引發嚴重洪澇災害,19個鄉鎮受災,全市受災人口6.7萬,因災直接損失達5.9億元。為將氣象防災減災體系融入社會綜合治理,發揮網格員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2019年以來,江山市氣象局積極探索“網格+氣象”工作,推進氣象風險網格化管理,依托網格力量打通氣象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基層“第一道防線”[2]。
1 健全氣象網格機制,組建氣象服務網格
1.1 組建三級氣象網格,壯大氣象防災隊伍
成立氣象服務專員隊伍,配套貫穿部門—鎮鄉—村格三級的網格氣象工作隊伍,結合鄉鎮氣象災害發生頻率、人口分布情況及農業企業數量,分片區服務19個鄉鎮(街道),指導氣象防災減災及為農服務,全力提高氣象服務效益;設立鄉鎮網格氣象工作聯絡站,常定鄉鎮綜指中心負責人與氣象協理員為氣象網格指導員,協助開展網格員培訓和管理,指導網格員做好氣象工作。網格員分級上報轄區氣象災情信息、收集服務需求,為群眾聯系部門搭建好“信息橋梁”,出臺并下發網格長、專(兼)職網格員的氣象工作履職清單,責任明確到崗到人,壓力傳導“到底、到邊”,推動氣象工作與全科網格無縫融合。隊伍整合、服務入格、職責入格,充分發揮網格隊伍作用,使得基層氣象防災減災人員增加了23倍。
1.2 健全學習培訓機制,提高網格員隊伍氣象防災能力
利用全科網格員全員培訓,開展氣象履職培訓,將氣象工作事務培訓同步納入基層治理綜合信息教育培訓體系與鄉村振興大講堂,組織氣象、應急、資規、水利等部門開展“線上+線下”、多輪次、全專業的氣象災害防御綜合業務培訓,提高網格自然災害信息的上報率和精準度。聯合相關部門做實大聯動大服務機制,深入鄉鎮指導網格員氣象災害防御培訓演練,提高其發現應急減災隱患能力和自救能力。編制、發放《網格員氣象工作手冊》,普及氣象災害及應急處置手段常規操作、信息傳播報送基本流程等,以點帶面增強民眾自防自救的防災減災意識,達到群防共治的氣象防災減災效應。
1.3 制訂考核方案,增強網格員隊伍的工作能力
堅持“全科不等于全能”“融合不等于替代”的原則,分部門—鄉鎮2個層級分別出臺《江山市網格員氣象工作獎勵實施辦法》和《鄉鎮全科網格工作考核辦法》。強化正面激勵,建立年度優秀氣象網格員通報表彰制度,充分調動網格隊伍的積極性,集聚網格力量,提高基層氣象災害防御隊伍的工作能力。同時,根據地區差異,以鄉鎮為主體,加大對氣象網格工作實效性的考核力度,統籌考慮網格員在災害應急處置中的業績表現和當地群眾評價,以考核指揮棒引導氣象網格工作轉型升級。
2 “網格+氣象”在基層防災減災中的組織流程
提升“網格+氣象”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樹立“一盤棋”思想,完善“網格+氣象”在基層防災減災中的組織流程。
2.1 落實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職責
2019年,江山市委印發《關于將氣象災害防御有關事務納入全科網格事務管理試點的通知》、2021年江山市政府出臺《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和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設的意見》有力推動氣象工作融入基層防災減災體系。聯合江山市委編辦完成了經濟型、復合型、生態型三類鄉鎮氣象工作職能改革調研,出臺了鄉鎮(街道)氣象權責和服務三張清單和基層干部氣象崗位考核評價辦法,并試運行氣象工作模塊化管理機制。建立網格員氣象工作履職、培訓、考核、獎勵等相關機制,將網格員隊伍與氣象協理員、信息員等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隊伍有機融合,積極爭取獲得政法部門的支持,將網格員履行氣象工作職責納入網格員年度工作考核。
在接收和處置預警信息的處置過程中,網格員要做到接收傳播、隱患發現、信息上報、協助處置、評價反饋等形成閉環,開展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對網格轄區內山塘水庫、地質災害隱患點、危舊房等開展氣象安全風險摸排,建設網格氣象防災減災風險信息賬。此外,做好氣象專項任務辦理和防災減災宣傳等工作,切實履行氣象防災減災職責。
2.2 完善與部門的工作協同機制
明確部門職責、同步指導、考核促動,在平安建設工作中做到系統化、規范化、數字化;數據融合氣象信息一張網傳遞。通過基層治理四平臺,在其框架下開發“網格+氣象”防災減災應用,橫向打通應急、資規、水利、住建、交通、農業農村、教育、文旅、大聯動中心等相關部門防災減災基礎數據的共享共用,縱向集成依規智聯、直通直達、直呼叫應的“浙政釘”“掌上基層”客戶端應用,實現一個平臺、一條流水線完成災害風險研判、預警發布傳播、災情實況反饋、隱患分級處置、應急精準調度的工作閉環(圖1)。
2.3 貫通與基層的聯系通路
通過梳理“網格+氣象”工作流程,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做到指導常態、基層反饋直通,形成高效處置的工作格局。專線互通應急聯動“一盤棋”響應。氣象專線接入市綜合指揮中心和市應急聯動指揮中心,打通部門與基層的信息通路。規范氣象災害分區預警、氣象災情直傳報送、專項任務實時督辦、應急處置信息同步共享等氣象應急處置流程。在應急響應期間,應急、氣象、水利、資規等防指成員單位統一進駐綜治中心,執行24 h全時段應急值守機制。預警時段內實現“市大聯動中心+鄉鎮綜合信息指揮室+村社網格+群眾村情通式移動終端”點對點、點對面的視頻、電話連線實時叫應。依托“掌上基層”APP在網格微信群、釘釘群一張網傳遞氣象預警信息,有力推動氣象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做到氣象信息傳遞扁平、高效(圖2)。
3 “網格+氣象”工作體系在基層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策略
在防范應對重大氣象災害的過程中,“網格+氣象”工作體系不斷得到檢驗,成效顯著。以江山“6·30”暴雨過程為例,介紹“網格+氣象”體系在此次搶險救災過程中的應用情況,為后續類似氣象災害的防范和應對提供參考。
2020年6月30日14:00,預報員經過會商研判,通過“網格+氣象”管理平臺發出暴雨預警,大巒口村網格員通過平臺接收預警后迅速行動,江山市防汛防臺風抗旱指揮部立即指派專業救災工作組緊急集結,急赴現場,同時電力、通信、交通等應急搶險部門立即響應聯動搶修救援通道,在共享網格的地圖上,災害隱患險情指引全市各職能部門的救援力量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精準施救。同時,網格員及時精準地通過手機端上報災情,開展信息傳播和巡查排險工作,利用熟悉地形、受災人員情況等優勢,協助轉移群眾,成功處置險情,共向管理平臺上傳暴雨和地質災害隱患險情96條。在此次重大氣象災害過程中,江山市峽口鎮大巒口村6 h降雨量達160 mm,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造成36棟房屋倒損。在此次氣象災害處置的過程中,由于聯動機制完善、應急處置及時,氣象預警零時差到村、到戶、到人,氣象災害群防群治,受災范圍未發生一起因強降雨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成功轉移處于危險地帶的94戶198名村民,其中包括從死亡線上搶回的11名受困村民,有效避免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該案例被中國氣象局列入2020年防汛氣象服務優秀典型案例。
2020—2022年,江山“網格+氣象”綜合管理平臺共發布氣象和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80余次,預警信號進村入戶覆蓋率達95%以上,信息傳遞平均耗時5~7 min,較以往部門—鄉鎮—村三級傳導的模式縮短了30 min以上。例如,在2020年5月9日的強對流天氣過程中,江山市氣象局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全市807名網格員“掌上基層”客戶端“零時差”接收到預警信號信息后,及時再分發至所屬網格的村民,后臺數據顯示鄉鎮網格員傳遞信息的平均時間為5 min。在平臺下達氣象災害隱患專項排查任務期間,各鄉鎮(街道)響應率、各區塊反饋完成率均達100%。
4 推進“網格+氣象”工作體系數字化
江山市“網格+氣象”防災減災體系2021年納入浙江省氣象安全數字化改革試點科目,進入“浙里自然災害風險預警防控應用”重大應用“一本賬S0”建設序列,由省應急管理廳牽頭謀劃、統籌推進,“網格+氣象”以基層網格為服務單元,以提高極端天氣下災害防控、災后救助能力為目標,打造集風險研判、預警發布、實況反饋、分級處置、精準調度等功能為一體的數字化場景應用。
圍繞任務建立風險監測、應急處置、部門協同三大類10個指標體系。風險監測中包含氣象監測數據完整率、預警準確率、風險摸排數據完整率3個指標,被用于評價氣象災害風險預判的整體情況;應急處置中包含應急預案覆蓋率、網格預警任務接受率、預警傳播及時率、信息上報率4個指標,被用于評價氣象災害預警工作落實情況;部門協同中包含任務流轉完成率、及時處置率、評價滿意度3個指標,被用于評價各部門在氣象災害應急處置中的表現情況。
明確由氣象局牽頭,市大聯動中心、應急管理局、資規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等13個職能部門和19個鄉鎮(街道)為協同單位。依托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打通浙江省氣象自動監測系統、浙江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衢州市基層治理綜合信息平臺、江山市公共數據共享平臺等11個跨層級業務系統,歸集自然風險普查數據、水情雨情、網格基礎信息等20項數據。氣象應急處置方式由以往的單向信息傳達轉變為雙向即時互動反饋;由災后單一、粗放式救援,轉變為災前精準預防、災后快速聯動救援。形成風險研判、預警發布、災情反饋、隱患處置、應急調度為一體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全流程工作閉環。在“浙政釘—掌上基層”平臺,提供實況監測、網格預報、風險研判、分析統計、智能預警、辦理反饋、災情動態、一鍵叫應、線上指揮9大服務功能模塊,覆蓋氣象災害應急處置的全流程。
5 結束語
“網格+氣象”工作體系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的應用得到有效檢驗,“平時為掌,戰時為拳”,依托綜合管理平臺等信息化渠道打通與基層的信息通路,縮短氣象信息傳遞的時間,凝聚網格員力量,防御工作“不漏一處、不留死角”,大大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陳振林.我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實踐[J].閱江學刊,2013,5(3):21-25.
[2] 謝慷,繆旭明.浙江省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應急管理,2009(5):43-46.
責任編輯:黃艷飛
Abstract Since 2019, Jiangsh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Zhejiang Province has a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Party building leading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system of grid society, innovatively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he meteorological grid mechanism, deeply promoted the "grid+meteorology" work, and built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of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work promo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grass-root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Key words Grid; Meteorology; Grass-root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作者簡介 胥曉津(1981—),男,四川鹽亭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防災減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