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問所系:漢大賦的文本建構

2023-06-11 06:24:36馬言
求是學刊 2023年2期
關鍵詞:文本

摘要:漢大賦假設問對、虛闊鋪陳、博物臚列的文體特點之形成,有得于先秦諸子學說、縱橫之談及漢代經學系統的潤澤,彰顯大賦創作的學問所系意涵。賦家基于類思維,于賦中以類相從鋪敘物事,體察物類情志,進而以夸飾技法,拈來遠古神話和四方奇物,創造凌鑠于現實的想象世界,最終落實到字詞的繁難,名物敷寫、物態形容的同形衍復,或因聲造形,乃見學問。以致后世論賦必稱才學,遞相仿效漢作,競技炫才,詩詞創作也以學問為本,于宋代形成“以學問為詩(詞)”的創作潮流,具有開創范式的意義。

關鍵詞:漢大賦;學問;文本;語用;范式

作者簡介:馬言,貴州財經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貴陽? 55000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賦論整理研究”(19ZDA249);貴州財經大學人才引進科研啟動項目“六朝辭賦語用研究”(2021YJ001)

DOI編碼:10.19667/j.cnki.cn23-1070/c.2023.02.013

漢大賦創作本于漢帝國的政治和文化環境,制度體系與削藩政策決定著漢大賦創作的主題格調,統一經學體系的建構營造了大賦創作的學術文化氛圍,由此形成大賦創作與批評的軒輊不合。武宣之世,天子贊許司馬相如等人賦作,但司馬遷、揚雄、班固及后世左思、摯虞等人卻多加批評,并以《詩》學本位否定大賦麗藻夸飾、憑虛鋪陳的特性,以致文學史一度以缺乏情性徹底否定大賦的地位和價值。實際上,漢大賦系于學問,賦家基于博覽群書的經學修養、通曉古今文字的小學訓練、包括宇宙的恢宏氣度,以連類夸奇敷陳大漢帝國四海八荒的萬有物事,根植于多博物、多識字,借以昭示天子權威和大漢王朝氣象,體現為文化的自信和國家意識的彰顯。

一、學問的淵源

大賦創作系于學問,既受歷世學術風氣影響,又與漢代經學隆盛有關。諸子學說、縱橫之談、《離騷》《山海經》《輿地志》等先秦學術影響漢賦技法,于漢奉為經典后又滋養著賦家的經學修養,共同推動大賦創作的學問取向。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漢志詩賦》云:

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國諸子。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儲說》之屬也; 征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雖其文逐聲韻,旨存比興,而深探本原,實能自成一子之學,與夫專門之書初無差別。1

按章氏論,辭賦的發生源于《詩》《騷》和諸子百家,假設問對、恢廓聲勢、排比諧隱、征材聚事等賦體的形式特征皆有因應,以致“自成一子之學”。實際上,相對于《詩》的話語系統,大賦與《騷》的血緣更近2,具有獨特的鄉風別調。清程廷祚《騷賦論》云:“宋玉以瑰偉之才,崛起騷人之后,奮其雄夸,乃與《雅》、《頌》抗衡而分裂其土壤,由是詞人之賦興焉。”3若說屈騷尚保留天然的楚風、楚調,則宋賦去情敘物,轉向名物鋪陳之路。青木正兒說:“屈賦主抒情,至宋賦則主敘事,以羅列事物的形容為事,及漢代,此風大開,遂至使后人以此為賦的本格。”4由此,騷、賦分野,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抒情作品稱為“騷”,以宋玉開創的主物作品稱為“賦”。5這是辭賦發生的基本流脈,當先明辨廓清。

章論要以“出入戰國諸子”展開。《莊子》“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6,三言之中,“寓言十九”7,為最主要的表現方式。寓言就是假托言說,也就是“意出塵外,怪生筆端”而“縹緲奇變”。8今觀其文,良以人物對話虛夸故事,指向遙遠虛無境域,借以闡發某種哲理,《逍遙游》中“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9,《外物》中“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嵇,投竿東海”10,恢詭譎怪,奇幻異常。《列子》同是。胡應麟《詩藪》謂:“蒙叟《逍遙》,屈子《遠游》,曠蕩虛無,絕去筆墨畦徑。百代詩賦源流,實兆端此。”11王十朋說《上林賦》:“其詞多夸而其事不實,如盧橘黃柑之類,蓋上林所無者,猶莊生之寓言也。”12明見莊子“寓言”對漢賦憑虛之影響,相隔不同時空的文體形式,總因虛夸的體式關聯而獲得體認。枚乘《七發》中的七事編造,司馬相如《子虛》《上林》《大人》中虛擬故事和虛無境域的創設,并見《莊子》遺續,揚雄、班固、張衡及王延壽沿承,虛中設奇,想象遙遠,于模仿中創新,共同描繪大漢帝國的壯麗畫卷。

“《蘇》《張》縱橫之體”意在恢廓聲勢。縱橫家游說各國,必以學問的滋養和排山倒海的氣勢夸張修飾,驚悚對方,達到勸說目的。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盟”中,以激昂的氣勢勸說秦昭王,辭令辯麗橫肆,氣勢縱橫,彰顯一代外交家的風采。司馬相如本名長卿,因“慕藺相如之為人也,更名相如”13,其賦深得“恢廓聲勢”之精髓,鋪張揚厲,氣勢恢宏。如《上林賦》描繪上林苑物事,山川地理、動植名物、禮樂典制,靡不鋪寫,無遠不屆,不肯漏一。寫天子畋獵后的樂舞表演,“于是乎游戲懈怠,置酒乎顥天之臺,張樂乎膠葛之宇,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1。高臺上入青云,舞場闊大曠遠,巨鐘重十二萬斤,鐘架重百二十萬斤,夸張至極。同時,以動詞引領句式,形成連續動作,源源不斷,以名詞引領句式,表現聲樂狀態,綿綿不絕,讀之明顯可感戰國縱橫家的恢廓聲勢和鋪張揚厲之氣,山陵震動,川谷蕩波,賦氣振蕩。

漢賦受到《離騷》《山海經》等先秦學術影響,自有承續傳統,亦有當代經學要求。謝榛《四溟詩話》所論精切:“漢人作賦,必讀萬卷書,以養胸次。《離騷》為主,《山海經》《輿地志》《爾雅》諸書為輔。又必精于六書,識所從來,自能作用。”2賦家學問的養成在于萬卷書修讀,以成竹于胸,亦即《西京雜記》所言,“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于內,不可得而傳”3,用時便萬箭齊發,排宕而出,不容間發。《離騷》對漢賦的影響,已有確論。班固《離騷序》謂《騷》:“多稱昆侖、冥宓妃虛無之語……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劉向、揚雄,騁極文辭,好而悲之,自謂不能及也。”4漢賦虛無之語的另一源頭便是《山海經》。劉秀《上〈山海經〉表》曰:“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5《山海經·南山經》載:

《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6

“四至”開頭而臚列各類名物的方式,直接影響漢大賦的文本結構。如《上林賦》“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7。張衡《南都賦》承之,首述“其山”“其川瀆”“其水”“其原野”“其園圃”等上位空間,又于其下細述“其木”“其竹”“其水蟲”“其草”“其魚”“其鳥”等名物,物產豐富有序,雜而不亂。8《上林賦》中蛟龍、玉龍、玄豹、蛩蛩、赤螭、白虎、窮奇等異獸麇集,并可見于《山海經》。

至于《輿地志》9,賦家鋪陳物事,彰顯帝國氣象,離不開圖志。漢大賦雖有虛夸傾向,但仍是在現實地理空間基礎上的文化空間建構。10《漢書·東方朔傳》載,武帝初年擴大上林苑,有論者考證出上林苑面積約三百余里11,又因上林苑為皇家禁苑,司馬相如親往機緣不多,唯依托《輿地志》之類圖志才能鋪寫上林之實,并依靠自身游歷對古益州的認知和蜀人的大膽想象精神,開拓到天下四方。《周禮·天官冢宰》云:“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12漢代的政治文化具有“大漢繼周”13的意識,出于政治管理需要,重視圖志,不僅收集秦藏,而且大量繪制14,以便“體國經野”,如《漢輿地圖》、朱贛《地理書》、王莽《地理圖簿》、漢佚名《司空郡國輿地圖》、張衡《地形圖》和《后漢輿地記》等15。有學者已經注意到方志編纂在知識積累和寫作方式維度上對漢賦創作的催動。1余定國認為,張衡《二京賦》“具有雙重的地圖學意義……可能包含了有關地圖在政治上和文學上應用的證據。……除了可能是有關應用地圖的描述,張衡賦中的一些用詞也暗示它可能是根據地圖撰寫的”2。不唯畋獵、都城題材,宮殿賦的創作也離不開原始的圖狀形貌之作。晉張華《博物志》載:“王延壽,逸之子也。魯作靈光殿初成,逸語其子曰:‘汝寫狀歸,吾欲為賦。文考遂以韻寫簡,其父曰:‘此即好賦,吾固不及矣。”3又《文選·魯靈光殿賦》題下張銑注:“范曄《后漢書》云:‘王延壽父逸欲作此賦,命文考往圖其狀,文考因韻之,以簡其父。”4王逸欲以魯靈光殿為對象作賦,令子王延壽實地圖寫其形狀。顯然,漢賦創作的圖志參考,一方面顯示憑虛夸飾的現實參照,另一方面也表明實地考察的作賦征實,同為賦家學問的來源和表現。

當然,漢代賦家的學問不拘于小學,而是以經學為核心的博雜的學術體系。清阮元《四六叢話序》直言:“兩京文賦諸家,莫不洞穴經史,鉆研六書。”5考諸史傳,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6;東方朔自稱從13 歲到19 歲學《詩》《書》、擊劍、孫吳兵法,凡誦四十四萬言7;王褒“講論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8;揚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9;班固 “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10;張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11;桓譚“博學多通,遍習《五經》”12。賦家的博學用于大賦創作,發為比類夸飾、窮盡古今的麗藻鋪陳,顯見“學問”功夫。

二、連類的鋪陳

先秦學術和漢代經學所形成的學問積累,為大賦鋪陳奠定了基礎。唯以賦家的博覽群書、博物多學,才能于賦域展開鋪敘。表現為兩端:一是基于先秦和漢人的類思維,用以類相從的思維和方法結構賦篇;二為本于賦家主體情志的物類體察,以語類表達。但漢代之后,物類化為事類,以事敘物變為典事堆徹,甚至無關情感的知識賣弄,與漢大賦本于情志的連類鋪陳已然有別。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謂:“物以賦顯。”13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謂:“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14清紀昀評點說:“鋪采摛文,盡賦之體。”15王昌齡說:“賦者,錯雜萬物,謂之賦也。”16劉熙載《藝概》云:“以賦視詩,較若紛至沓來,氣猛勢惡。”17故賦家學問首要體現在鋪陳物事,方法是離辭連類。鄒朝斌注意到類思維對漢賦內容和結構的影響18,故不再就此問題展開細論,但仍從學問的角度重點關注賦家積學形成的分類思維、方法和主體意識對大賦鋪敘的影響。

《易傳·系辭上》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1《九章·懷沙》云:“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王逸注:“類,法也。”2《莊子》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3董仲舒認為:“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4前文也提到漢賦“征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故從賦家學問來源看,經史諸子和漢代經學,都蘊含鮮明的類思維,知類、分類、歸類、別類、類比等為主要分類方式。尤其是漢代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的哲學分類方法,直接影響了漢人的思維方式。司馬遷《屈原傳》“舉類邇而見義遠”5,《太史公自序》“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6,司馬相如《封禪文》“依類托寓”7,《方言》“肖、類,法也”8。由此,在漢人心中形成類別種類、法式方法二義,作用于漢賦創作,形成以類相從的作賦思維和方法,體現在結構上依照地理方位次序展開,內容上建立“畋獵”“山水”“鳥獸”“草木”“人物”“宮觀”“禮儀”“游樂”等名物系統,為賦家“感物造端,材知深美”9的切實學問表現。

大類劃分如《西京雜記》所載,“控引天地,錯綜古今”10,《子虛賦》“其山則…… 其土則……其石則……其東則……其南則……”11,囊括包舉四海九州萬物,山川地理、氣候氣象、城市建筑、動植物種及禮樂典制,細大無遺,靡不鋪寫,盡充于內。元陳繹曾《文筌·漢賦制》論賦之“引類”以為,“篇內泛覽群物,各以類聚,此賦之敷衍者也。務欲包括無遺”12,實為賦家面對帝國豐富物質世界的學問溢出。可見,大賦鋪陳在類合觀念下,虛實不論,終以“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為準的。小者如枚乘《七發》,“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比物屬事,離辭連類”13,繼而溷章、白鷺、孔鳥、鵠、 雛、 、翠鬣、紫纓依次鋪開。馬、揚、班、張承續,論物事按屬類,極盡鋪陳,紛至沓來,繽紛有序。《子虛賦》“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珉昆吾,瑊玏玄厲,礝石珷玞”14,毋庸說以偏旁部首組字的物類聚合,即使以“物”觀“事”,也重在物類彌多的鋪陳,譬如《子虛賦》寫夜間射獵,“于是乃相與獠于蕙圃,媻姍勃窣,上金堤,掩翡翠,射 ,微矰出,孅繳施,弋白鵠,連鵝,雙鸧下,玄鶴加”15。弋射所獲之翡翠鳥、錦雞、白天鵝、野鵝、鸧鴰、黑鶴等水禽鳥類紛繁復雜,契應“多識博物,有可觀采”16。

再如張衡《西京賦》,“其中則有黿鼉巨鱉,鳣鯉 鲖,鮪鯢鲿鯊……鳥則鹔鹴鴰鴇,鵝鴻鶴”17,走獸飛禽并是以類聚集。在鋪敘百戲表演場景時,也是以事敘物:“烏獲扛鼎”(舉重)、“都盧尋橦”(攀竿)、“沖狹”(鉆刀圈)、“燕濯”(翻跟斗)、“胸突铦鋒”(硬氣功)、“跳丸劍之揮霍”(耍劍)、“走索上而相逢”(走繩)、“總會仙倡,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化裝舞會)、“魚龍曼延”(模仿幻化表演)、“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霧杳冥;畫地成川,流渭通涇”(魔術、幻術表演)、“東海黃公,赤刀粵祝”(馴獸)、“百馬同轡,騁足并馳”(馬戲)。1恰如劉熙載所說,“賦欲縱橫自在,系乎知類”2。蓋是出于天人之比的思維方式,即所謂“合而通之,緣而求之,五其比,偶其類”3。但要注意,張衡的分類并不完全同于前人,枚、馬、揚、班承繼孔子以直觀特點分類的方式,張衡的《西京賦》在描繪上林苑時說“植物斯生,動物斯止”4,以“植物”“動物”做區分,具有近代科學的意味,這與他自身的科學素養密不可分,也是學問的表現。正如馮友蘭所說“漢人知類,漢人有科學底精神”5。

漢大賦的連類鋪陳系于學問,既是統一帝國建立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開拓,也是對宇宙萬物類屬與具象主動體察的表現。《山海經》及《莊》《騷》對遙遠世界的描繪、漢代疆域拓展形成的未知地域,都對大賦的鋪陳創造具有催動之功。鋪陳意味著要竭盡才智,在廣博空間內填充物事,本身體現了主體的精神。“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賦家之心,是“得之于內,不可得而傳”的,以致后人對漢賦的連類鋪陳形成錯位認識。漢大賦連類主要是物類和語類,但魏晉之后則側重于事類。曹丕《答卞蘭教》謂:“賦者,言事類之所附也。”6摯虞《文章流別論》說:“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7物類轉為事類之后,賦家的才學便體現于典故的運用。如陸機《遂志賦》:“傅棲巖而神交,伊荷鼎以自進。蕭綢繆于豐沛,故攀龍而先躍。陳傾覆于楚魏,亦陵霄以自濯。伍被刑而服劍,魏和戎而擁樂。”8連用六個典故,并將典故與駢對融合。直至南朝庾信《哀江南賦》,隸事用典與聲韻屬對的符契達到極致,開唐宋律賦先河。

唐宋闈場考賦,經史命題,要求賦“技”和賦“學”。宋孫何謂:“惟詩賦之制,非學優才高,不能當也。……驅駕典故,渾然無跡;引用經籍,若己有之。……能從事于斯者,始可以言賦家流也。”9就此催生事類賦的創作。宋吳淑《事類賦》后,踵事增華而續者,有明華希閔《廣事類賦》,清吳世旃《廣廣事類賦》、王鳳喈《續廣事類賦》、張均《事類賦補遺》及黃葆真《增補事類統編》等。宕開一途,廣之以各類學科,諸如道教的《金丹賦》、醫藥學的《脈賦》、命相學的《奇門賦》、卜筮學的《九星賦》、術數學的《六壬軍帳賦》、刑法學的《刑統賦》、紀年學的《歷代紀元賦》、文字學的《小學賦》、兵法學的《衛武公賦》、理學的《四書類典賦》,及神話學的《山海經類對賦》云云。此種“事類賦”雖聚事成文,但已不是連類鋪陳的學問所系,已然脫離賦寫事類的隸事用典,而是“以數典為主,充讀者之腹笥”10,不同于漢大賦的“雖引舊事而莫取舊辭”11,而是類書的生產。清袁枚說:

古無志書,又無類書,是以《三都》《兩京》,欲敘風土物產之美,山則某某,水則某某,草木、鳥獸、蟲魚則某某,必加窮搜博訪。……今志書、類書,美矣、備矣,使班、左生于今日,再作此賦,不過翻擷數日,立可成篇,而傳抄者亦無有也。12

袁論識見精拔,班固、左思等所創大賦的連類鋪排不是知識的搬運,而是本于主體情志的學問發明,導源于司馬相如,意在借類鋪陳以成夸飾奇麗,炫耀學問,聳動人主,獲得更好的仕途進階機會。

三、夸飾的尚奇

漢大賦夸飾的尚奇,是系于學問的憑虛想象。饒宗頤《〈辭賦大辭典〉序》開宗明義言:“賦以夸飾為寫作特技,西方修辭術所謂Hyperbole者也;夫其著辭之虛濫(exaggeration),構想之奇幻(Fantastie),溯原詩騷,而變本加厲。”1夸飾為賦家炫耀學問的特技,尚奇則是賦家博學的表現,更顯見識。大賦之夸飾,一方面是基于現實地理空間,運之以楚《騷》精神,進行文化空間的拓展和遙遠世界的想象,將天下四方物產盡歸于漢;另一方面是以典籍之中和遙遠未知世界的奇物,激發天子凌云壯國之志。二者共同彰顯帝國闊大、物產富饒的國家認知和國家認同意識。

司馬相如《上林賦》的夸飾首先是基于上林苑的地理空間而展開。《漢書·東方朔傳》云:“建元三年……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及其賈直,欲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2上林苑周圍不過數百里3,但《上林賦》鋪寫范圍廣大無極:“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蒼梧、西極、丹水、紫淵的四至范圍,即是賦家本于學問的虛闊鋪陳,并無實指。有論者指出:“左蒼梧”指向東海之濱,與武帝海外求仙之事有關;“右西極”與武帝通西域相聯;丹水在其南來自《山海經》,地處南越國,與武帝大破南越國有關;北紫淵與武帝立太一有關。4總之,這與漢武帝開拓疆域和求仙行為相關。其卻未注意到一個事實,《上林賦》的創作時間是建元三年(前138)5,也就是漢武帝即位第四年。然漢武帝諸多開疆擴土、海外求仙的事跡則發生于《上林賦》創作之后,因此賦中所言四至范圍并不是對武帝功績的影射,而是基于《山海經》的積學對上林苑的夸飾,以迎合繼位不久的漢武帝。“蒼梧”來自《山海經·海內東經》“蒼梧在白玉山西南”6。“西極”就是“邠國”7,為西方極遠之處。郭璞《山海經圖贊·海外東經圖贊》謂“東盡太遠,西窮邠國”8,《離騷》也說“朝發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9。“丹水”出自《山海經·北山經》“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10。“紫淵”也來自《山海經》,張守節《史記正義》云:“《山海經》云:‘紫淵水出根耆之山,西流注河。”11《上林賦》對上林苑地理空間的無限拓展,就是系于學問的夸飾,類于上林苑建設藍圖,意在振奮人心,聳動人主。恰如王充《論衡·對作》所言:“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說虛妄之文。何則?實事不能快意,而華虛驚耳動心也。”12

漢大賦的名物鋪陳,亦資于憑虛夸飾。在想象的世界中填充殊方異物,更需賦家博覽群書,在典籍中搜羅異物。《上林賦》中部分植物取于《離騷》,本為楚地所有,卻植于上林,如木蘭、江蘺、青 、揭車之儔等。再看對“南則隆冬生長,踴水躍波”的描繪:“于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荅沓離支,羅乎后宮,列乎北園。”13《史記索隱》引晉灼語:“此雖賦上林,博引異方奇珍,不系于一也。”14上林苑作為皇家禁苑,蓋將四方異物移植于內以做觀賞,類于現代動物園、植物園,但當時多是“南北異宜,歲時多枯瘁”1,不似司馬相如筆下“盧橘夏熟”的勃勃生機。司馬相如精騖八極,挫萬物于筆端,四方異物并為鋪陳之需,卻為后世譏評,當是不知大賦創作是主于情志的學問表達。程大昌《演繁露》即云:“亡是公賦上林,蓋該四海言之……后世顧以長安上林核其有無,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者也。”2

皇甫謐即為先例,“以非方之物,寄以中域,虛張異類,托有于無”3,批判漢大賦臚列四方殊物于“中域”,虛構異物,無中生有。同時肯定左思《三都賦》“考分次之多少,計殖物之眾寡,比風俗之清濁,課士人之優劣,亦不可同年而語矣”4的征實稽錄。左思應之而云:“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班固賦西都而嘆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稱珍怪,以為潤色,若斯之類,匪啻于茲。”5然而《三都賦》也落入相如等人虛夸的“圈套”。《吳都賦》“長鯨吞航,修鯢吐浪,躍龍騰蛇,鮫鯔琵琶”6,侈言神怪,荒誕不羈,非如賦序所言“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7。何焯《義門讀書記》就指出,《吳都賦》中“百川派別,歸海而會”二句,“皆賦家夸飾之詞,不可實指”8。又如張衡《西京賦》寫昆明池之大,“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濛汜”,其中名物“詭類殊種”等9,亦在廣博空間填充四方異物,以為夸誕。明顧起元評之:“或侈其宮室畋獵之盛,指瑕為瑜,或靡衍非事實,詩人之富(賦)麗以則,何其爽與。”10憑虛夸飾成為漢大賦的重要特征,也是賦家厚積薄發的學問顯現。

尚奇與夸飾處于同一維度,相輔相成,“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11,內在關聯如劉熙載所說“賦取乎麗,而麗非奇不顯,是故賦不厭奇”12。尚奇的目的一方面是展現才學,聳動人主,另一方面是知識的聚集,彰顯漢人的博物觀念。前引劉歆語,漢人多讀《山海經》,以見遠國異物謠俗。漢賦名物多取于《山海經》及四方奇異物怪,是漢人胸懷天下、懷抱四方的表現。既是知識的積累,也是學問的釋放。如相如《上林賦》描繪上林苑,卻將遠古神怪拈來湊會,蛟龍、赤螭、麒麟、角躮、窮奇、應龍、、蛩蛩、玉虬、玉鸞等遠古神獸紛至沓來,可見賦家博物多學,想象遼邈,真如揚雄所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13祝堯稱之“取天地百神之奇怪使其詞夸”14,劉熙載直言“造出奇怪,又會撇入窅冥”15,固以虛夸尚奇之才,亦資厚學博識。

相如賦圣,后世追擬,揚雄為要。《甘泉賦》極力描寫甘泉宮的崇殿華闕,虛中有奇,“語瑰奇,則假珍于玉樹,言峻極,則顛墜于鬼神”16。《羽獵賦》寫國家富足之象,則“鳳皇巢其樹,黃龍游其沼,麒麟臻其囿,神爵棲其林”17,并為神物,奇異難覓;敘鱗甲飛動之形,則“使文身之技,水格鱗蟲,凌堅冰,犯嚴淵,探巖排埼,薄索蛟螭,蹈 獺,據黿鼉,抾靈蠵,入洞穴,出蒼梧,乘巨鱗,騎京魚,浮彭蠡,目有虞”1,于夸飾中創造奇象。其后,班固《兩都賦》寫畋獵則“風毛雨血,灑野蔽天”2,述典制則“發鯨魚,鏗華鐘,登玉輅,乘時龍”3,雖含“象體”4意味,但不能遮蔽夸飾尚奇的本質。張衡《西京賦》描寫上林苑珍禽神怪,“陵重 ,獵昆。杪木末,攫 猢。超殊榛, 飛鼯”5等。夸飾尚奇要求賦家博覽群書,具有博物的識見,以對國家地理疆域、物產的認知,強化對大漢帝國的認同。

四、字詞的繁難

名者效物,物以名分。漢語單音獨字,一字一義,一物一名,博物就要多識字。大賦的連類鋪陳、夸飾尚奇,都以名物為核心,廣之以物事,終于字詞創造。表現為兩端,一是名物的直接敷寫,二是物態的形容描繪,并以奇字、聯綿字、古字等繁難字的運用,尤其是因聲造字,彰顯賦家的小學功底。但后世不知賦家用字的學問積淀,妄加偏旁,肆意改造,以致形成“字林”的否定批評,脫離漢大賦文本原貌。

賦家鋪陳,尤好奇異神怪,相對應的字也就繁難,適可炫耀學問。元祝堯《古賦辨體》謂:“自楚騷已多用連綿字及雙字,長卿賦用之尤多,至子云好奇字,人每載酒從問焉,故賦中全喜用奇字,十句而八九矣。”6司馬相如《上林賦》云:“ 漸離,鳙鰭 ,禺禺鰨……”郭璞曰:“ ,鮪也。”李奇云:“周洛曰鮪,蜀曰 。出鞏山穴中,三月遡河上,能度龍門之限,則為龍矣。”郭璞曰:“,魚有文彩。”“禺禺魚,皮有毛,黃地黑文。,比目魚狀似牛脾。細鱗紫色,兩相合得乃行。鰨,鯢魚也,似鲇,有四足,聲如嬰兒。”7并本賦、、 等,率皆異物,若都是平常所見雞鴨牛馬,定然不具夸飾和聳人效果。又如張衡《南都賦》:“其木則檉松楔,槾栢杻橿,楓柙櫨櫪,帝女之桑,楈枒栟櫚,柍柘檍檀……其鳥則有鴛鴦鵠鹥,鴻鴇鵝。”8四字一句,或雙音節描繪一物,或一字一物,堆垛成句,不容中斷。名物的取用就是多認字,賦中臚列樹類和鳥類字之多,足見博物的小學功底。

大賦中物態的形容描繪愈加繁復,多以疊字、雙聲、疊韻等聯綿字來堆徹鋪寫。翻檢漢賦,寫“水”,描寫“水聲”,就有“沸乎”“彭湃”“ 弗”“宓汨”“泌 ”“逆折”“潎洌”“滂濞”“蒞蒞”“瀺灂”“沉沉”“隱隱”“砰磅”“訇礚”“潏潏”“淈淈”等;描寫“水勢”,而有“暴怒”“洶涌”“偪側”“橫流”“轉騰”“沆溉”“穹隆”“云橈”“宛 ”“膠盭”“逾波”“趨浥”“下瀨”“批巖”“沖擁”“奔揚”“滯沛”“臨坁”“注壑”“霣墜”“湁潗”“鼎沸”“馳波”“跳沫”“漂疾”等。寫“山”,形容山的“高峻”,就有“”“崔巍”“嶄巖”“巀嶭”“嶊崣”“崴 ”“崇隆”“崔崪”“峍崪”“ 屴”“崛岣”“岑崟”“崢嶸”“崔嵬”“嶕峣”“峣崯”“嶜岑”等;形容山的“險峻”,則有“嶇嵚”“巋崎”“倚巇”“迤 ”“巉崄”;形容山的“高大”有“矗矗”“”“嶈嶈”“巋巀”“岌 ”“嵣 ”。寫樂聲,則有“咇”“”“鴻洞”“婆娑”“綿連”“牢落”“泛濫”“雜沓”“拔摋”“惻惐”等,或同形衍復,或因聲造形,并以類相從方式的實現,旨在形貌摹寫和聲音形容。

同時,賦家造用聯綿詞,語義精確,形象貼切。如寫水聲,水向下流動用“涖涖”,水相擊用“霈霈”,水沖石用“礚礚”,并用重言9;寫山勢,分別用“岪郁”“嵚巇”“崎嶇”“崛崎”“迤 ”“ 岏”“崷崪”“峛崺”等,表現山的盤曲、對起、傾斜、陡峭、斜平、尖銳、高長、平長等不同形貌。揚雄《長楊賦》寫捕獵,以“羅罔罝罘”1四字并置,仿佛布下天羅地網,形象生動,顯見小學功底。

賦家名物類合、物態形容的小學功夫,來源于經學系統下的小學教育。小學旨在辨物類名,意趣頗與博物學相通,而漢之賦家亦多含小學素養。《漢書·藝文志》說:

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于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2

學童試六體,要能“通知古今文字”,賦家更需如此。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等人并撰有字書,為大賦創作臨文造字奠定了基礎。漢大賦異物怪態所承載的繁難字、因聲異形和奇字泛用,正是緣于古今文字的復雜、秦朝“書同文”的不徹底以及方言方音的參用。阮元論曰:“古人古文小學與詞賦同源共流。漢之相如、子云,無不深通古文雅訓。”3相如賦自鑄偉詞,同聲避免同形,變化較多者如參差—偨池— 嵳、委麗—骫麗—葳蕤—委蛇—威蕤、宛 —婉 —宛蜒、猗狔—佁儗—猗抳、隆崇——隆窮—蘢茸、壇曼—延曼—衍曼—靡曼、陁靡—猗靡—施靡—離靡等,并是因聲求義,只要發音相同或相似,并不拘于字形,以達到“象體”的效果。

揚雄好奇,常擬相如。其《答劉歆書》曰:“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于槧,二十七歲于今矣。”4宋朱質《跋李刻〈方言〉》云:“漢儒訓詁之學惟謹,而揚子云尤為洽聞。蓋一物不知,君子所恥;博學詳說,將以反約。凡其辨名物、析度數,研精覃思,毫厘必計,下而五方之音、殊俗之語,莫不推尋其故而旁通其義。”5揚雄通曉古字,其《河東賦》“灑沈葘于豁瀆兮”中,“葘”為古“災”字6;《羽獵賦》“玉石嶜崟”中,“嶜”為古“岑”字7;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同時,在司馬相如造字基礎上愈加依聲變形,《上林賦》有“崔巍”一詞,轉寫“催崣”,揚雄《甘泉賦》則有“崔巍”“嶊嶉”“ 隗”三種形式。王先謙《漢書補注》曰:“嶊嶉即崔崣之同音變字,若今言崔巍矣。……五臣本 隗作 隗。 隗,猶崔巍也。”8崔、嶊、 、巍、嶉、嵬、隗等都是微母字,賦家避免重出,因聲變形,臨文造字。恰如周生杰所說:“辭賦中出現的瑋字,就是賦家挖空心思提煉口語中傳神的狀聲狀貌的詞匯并大量用在作品之中,或者原無定字,寫成書面語時,各憑其聲;或假借用之;或再附加形旁以造新字。”9凡此可見賦家本于方言、古字的因聲造字實情。

晚清鄭珍《說文新附考》載“湲”字,鄭知同按語云:

《楚辭》中形容疊字,許書闕如……若“侘傺”、“崴嵬”、“踥蹀”,與“曖曖”、“忳忳”、“觺觺”等皆無之……許意蓋目為南楚晚出方言,無關要義,不妨略之。然非俗字,例可作古。第自屈宋濫觴,喜作體物語。漢晉以還,競尚辭賦。文士模山范水,以意魚貫,肆加偏旁,或且文無定形,形無定義,繁滋復贅,眴惑心目,紛難理矣。即如“潺湲”,在《楚辭·湘君篇》為“流涕貌”,在《湘夫人篇》為“流水貌”,已是兩解。而六朝復變體“瀺湲”……又上聲轉為“”,入聲重為“溭淢”……后世文字之多而鮮用,此亦一類也。然先秦以降,漢又較古。如楊、馬、班、張皆能洞見字原,出于其手者,形體音義吻合六書,古意斑駁。故今《上林》《大人》《甘泉》《河東》《長楊》《羽獵》《兩都》《兩京》諸賦……雖不見《說文》,例可副之。第不免有經后人增改偏旁者,當考別審實耳。1

《楚辭》中的聯綿字或為南楚晚出方言,漢代賦家讀萬卷書,不乏《楚辭》及其他古書,而能夠“通知古今文字”,故可“洞見字原”,臨文造字,隨用而出,不必吻合六書。《說文》雖不收辭賦聯綿字,但不影響漢大賦出于憑虛夸飾、連類鋪陳而展開的名物聚合、形容描繪的判斷。

也要注意,確實存在后人有意增改偏旁以為“字學”的現象。唐初顏師古注《漢書·司馬相如列傳》即言:“近代之讀相如賦者多矣,皆改易文字,競為音說,致失本真……今依班書舊文為正,于彼數家,并無取焉。”2顏師古根據班固《漢書》舊文修正司馬相如《子虛》《上林》,借以還原賦文原貌。今綜觀《史記》《漢書》《文選》載錄賦文,異文繁多也就獲得理解。總的來看,《漢書》所載賦文未加偏旁,而《史記》《文選》增加偏旁,如《漢書》作昆吾、夫容、律崒、毒冒、參差、宛雛、屬玉、離支,今本《史記》分別為琨珸、芙蓉、嵂崒、瑇瑁、 嵯、鹓雛、 、荔枝;《漢書》作武夫、昌蒲、江離、巴且,《文選》作碔砆、菖蒲、江蘺、巴苴。可以看出,漢人作賦并沒有益加過多形旁,只是隨用隨取,仍在音形義的轉復,后人屢屢疊加,形成所謂“字林”風貌。王筠《菉友蛾術編》云:“鄭司農注考工記,引《上林賦》:‘紛容揱參。漢書作:‘紛溶萷 。文選作‘紛容箾 。司農又引‘倚移從風,文選作‘猗泥從風。偏旁務令齊同,不知形容之詞,在聲不在義也。”3真乃通達之言。漢代賦家創作未脫口頭傳統,誦讀為妙,必“會集眾字以成辭義”4,因聲異形,以博覽物事,以字堆物,完成大賦創制,彰顯帝國氣象,不同于后世抒情的才氣,彰顯自我的“學問”功底。

正因漢大賦創作系于學問,賦學批評必稱才學,區別于詩人的才情。劉熙載《藝概》云:“賦兼才學。才,如《漢書·藝文志》論賦曰:‘感物造端,材智深美;《北史·魏收傳》曰:‘會須作賦,始成大才士。學,如揚雄謂‘能讀賦千首,則善為之。……才弱者往往能為詩,不能為賦。”5合觀諸論,重在賦家的才智與積學。因此,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左思等遞相仿效,大賦創作字數遞增,力求超越前者,顯現才學。其后,李白《〈大獵賦〉序》批評相如《上林賦》氣象“齷齪之甚”6,對漢晉前賢“鄙心陋之”7,周邦彥《汴都賦》稱“而此汴都,高顯宏麗,百美所具,億萬千世”8,黃文仲《大都賦》說“竊惟大元之盛,兩漢萬不及也”9,俱以當朝的壯闊傲視前朝的渺小,進而否定前人才具,炫耀自我才學。然而,朱熹轉引林艾軒語:“司馬相如,賦之圣者。揚子云、班孟堅只填得他腔子,如何得似他自在流出!左太沖、張平子竭盡氣力又更不及。”1這種評價洵為中肯。“賦圣”相如遠紹屈騷、宋賦,近受漢代經學潤澤,與同時枚乘等人深耕學問,在山川地理、形勝名物、禮樂制度和求仙理想維度極盡鋪敘,尊崇天子權威,彰顯漢代功業,開創大賦體式,以大賦文本文化的空間建構,宣揚大漢帝國氣象,影響揚雄、班固、張衡等后來賦家,甚至綿延至元明清時期,形成復古宗漢思潮,都邑、畋獵和禮樂題材同題擬作勃興,競技炫才,大有與漢人一較高低之勢。

結? ? 語

漢大賦文本的建構,彰顯了一代文士的學問積淀,影響了后世的賦學批評,也開創了文學創作的范式。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大漢繼周”的隔代擬效與系統的經學教育,催動了賦家的學問積淀,涵括了先秦諸子百家、縱橫之說、《詩》《騷》大義及小學知識等。運之以大賦創作,則以連類的鋪陳、夸飾的尚奇及字詞的繁難,書寫大漢王朝的強盛國力、豐富物產和完備禮制,彰顯一代文士的學問功夫和壯闊視野,蘊含了對大漢帝國的國家認知和國家認同意識。同時,這引發了以才學論賦的賦學批評,以致后世遞相同題模擬,逞才競技,促使大賦創作綿延不絕;又影響到詩、詞等其他文體,于宋代影響江西詩派,形成“以學問為詩(詞)”的創作潮流。總之,基于學問的漢大賦創作,既書寫了時代風貌,又影響了后世賦學批評和詩詞創作,具有理論創造與技法示范的雙重價值。

猜你喜歡
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重點:論述類文本閱讀
重點:實用類文本閱讀
初中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及組織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藝術評論(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2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文化傳承與理解”離不開對具體文本的解讀與把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從背景出發還是從文本出發
語文知識(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亚洲浓毛av|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新AV天堂|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激情乱人伦| 91精品小视频| 青青国产在线| 精品视频第一页|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丝袜|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爽妇精品|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久草性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自拍欧美亚洲|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欧美性天天|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永久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日韩va|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不卡网亚洲无码|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18页|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看|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日韩视频免费|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 欧美一区国产|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高清国产在线|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