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原名為“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組”,是依據文化部1989年發布的《文物出境鑒定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由河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而建立的事業單位,成立于1990年,2014年并入河北博物院,共存在了24年之久。
其發展過程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0年至1999年
河北省本無專門的文物鑒定機構,偶有涉案文物鑒定等工作,均由省文物局組織省直文博單位的相關業務人員完成。1989年《文物出境鑒定管理辦法》出臺后,省文物局(時為處級局)決定建立文物出境鑒定機構。在省文物局、省文化廳、省編委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協作下,1990年,經河北省編制委員會批準,“建立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組,定事業編制12人,隸屬省文物局領導,人員從文物系統有一定水平的中級職稱以上專業人員中選調,所需經費由省級文物事業費列支”。
因河北不是通航口岸,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組(以下簡稱“鑒定組”)成立之初暫無文物出境鑒定任務,因而沒有領導職數,也沒有固定的專職鑒定人員,由省文物局副局長劉世樞同志主持相關工作。為了把編制占滿,省文物局陸續將借調在局機關各科、室工作的事業編有職稱的同志調入鑒定組,這種做法一直伴隨著鑒定組到鑒定中心再到博物院的整個歷史過程。
鑒定組一直以來被作為局機關的一個處室,執行省文物局的行政管理指令。所有工作均由省文物局組織實施,承擔過社會流散文物和文物市場的管理工作(1998年以后移交博物館處),參與過省文物局組織的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對全省文博系統館(庫)藏文物、涉案文物等鑒定定級等工作。
1994年,經過省文物局努力爭取,省人事廳職改辦以“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的方式同意了鑒定組的人員職稱指標全部為中級以上技術人員,職稱結構是:高職3人,副高4人,中職5人。
1993年,經國家文物局審查批準,河北省文物局申報的河北省文物出境責任鑒定員副高職以上免考人員(兼職)5名:鄭紹宗(陶瓷、雜項專項)、董增凱(雜項專項)、王金科(書畫專項)、劉世樞(陶瓷、雜項專項)、姚苑真(雜項專項),中級以下參加鑒定專項考核人員2名:穆青(陶瓷專項)、常素霞(玉器專項)。同年,穆青、常素霞二同志通過了國家文物局鑒定專項考核,并取得了優異成績。以上7人成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出境責任鑒定員。
1994年,鑒定組通過了國家文物局文物出境鑒定團體資格審查,受權以“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河北站”的名義執行河北省外銷文物鑒定任務,并頒發了“A”字頭火漆印章,成為國家文物局指定的17個文物出境鑒定站之一。
1997年,省文物局任命穆青同志任鑒定組副組長(副處級),劉世樞副局長兼任組長,省文物局張立柱局長兼任法人。此時已有4名專職鑒定人員,即:穆青、常素霞、陳耀林、楊天在。
這一時期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3項。
1.文物出境鑒定
鑒定組成立之初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對“文物銷售單位售前申報出境文物”和“全省文博系統所屬的各級文物商店內銷文物”進行鑒定,決定能否上市銷售。
1994年下半年對省內所有經營內銷文物商店重新進行了登記,統一換發《文物經營批準書》。1995年制定了鑒定標識,試行內銷鑒定制度。1996年省文物總店及唐山、廊坊、保定等市的文物商店按省文物局要求,申報內銷文物鑒定,鑒定組對上述文物商店進行了首次內銷文物鑒定,鑒定文物1216件。經鑒定許可內銷的文物一律加貼了我省許可內銷的標識。1995年至1998年,鑒定組對省文物總店門市部、庫房以及設在旅游景點的外銷專柜的銷售文物復蓋新版火漆印12000余件,并為省文物總店鑒定外銷文物2137件,其中驗扣“文留文物”88件。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到1999年,上述兩項主要任務不復存在。首先是為數不多的省、市文物商店或合并或撤銷或轉為民營;其次是我省唯一具有外銷文物資質的省文物總店于1999年改制為河北省民俗博物館,單位性質變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所屬文物均為國有館藏文物。
2.成立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
為了進一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文化部《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文物藏品定級標準》中有關館藏文物分級、建檔管理、定級標準的規定與要求,省文物局決定成立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以下簡稱“省鑒委會”),以承擔全省文博單位的館藏文物鑒定定級工作。籌建工作從1989年6月開始啟動,省鑒委會委員名單由董增凱同志(原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提出并征得所在單位領導同意,相關文件由劉建華同志起草,至1991年2月經省文化廳批準成立。
鑒委會的機構性質為省文物局專家咨詢組織,成員由省文物局聘請省直文博單位具有某類文物鑒定專長的業務骨干組成,無固定人員、辦公場所與專項經費。館藏、涉案文物鑒定工作由省文物局組織實施。1991年至1994年,對外鑒定時使用省文物局公章,1995年以后使用“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公章。
第一屆省鑒委會主任由董增凱擔任,副主任由劉世樞擔任。委員22人,名單如下:
顧問:耿寶昌(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史樹青(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省文物研究所:鄭紹宗、謝飛、孔哲生、劉來成、石永士、陳應祺、孟繁峰、張守中、裴淑蘭
省博物館:張平一、姚苑真、王金科、康煜、王振華
省文物商店:王玉文、常素霞
省鑒定組:劉世樞、穆青
省文物局:董增凱、劉建華(兼秘書)
1998年,鑒于館藏文物鑒定工作暫告一段落而涉案文物鑒定工作增加的情況,經省文物局研究決定,對原鑒委會委員作了調整,增加了部分地、市級文博單位的專業人員。此次調整后省鑒委會主任由劉世樞擔任,秘書長由穆青擔任。委員33人,名單如下:
顧問:耿寶昌(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史樹青(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董增凱(河北省文物局)
省文物研究所:鄭紹宗、謝飛、孔哲生、劉來成、石永士、陳應祺、孟繁峰、裴淑蘭、劉超英
省博物館:張平一、姚苑真、王金科、康煜、李建麗
省文物總店:陳聯眾
省鑒定組:劉世樞、陳耀林、常素霞、穆青、楊天在
省文物局:劉建華、陳建華
石家莊市:高英民
張家口市:劉建中
承德市:杜江
邯鄲市:馬忠理、郝良真
衡水市:沈銘杰
邢臺市:劉龍啟
唐山市:董俊杰
3.館藏文物與涉案文物鑒定
1991年至1995年間,河北省文物局組織省鑒委會開展了全省文博系統國有收藏單位館藏文物巡回鑒定工作,對全省11個市(地)144個縣(區)的166個文物收藏單位(不包括省博物館、省文物研究所、省文物總店)的館(庫)藏文物進行了現場實物鑒定。鑒定各類文物17萬余件(不包括貨幣和近現代文物),其中定為一級文物的622件,定為二級文物的4647件,定為三級文物的15182件。這次巡回鑒定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首次對國有館(庫)藏文物進行的大規模鑒定活動,通過鑒定定級,基本摸清了全省館(庫)藏文物的底數,為全省文物藏品的建檔、編目、分級保管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1992年至1999年,鑒定組參與、組織了131起涉案文物鑒定,據不完全統計,鑒定總數約為4600件,其中一級文物262件,二級文物50件,三級文物951件,一般文物2730件,非文物590件。
第二階段:2000年至2014年
2000年,河北省文化廳任命省文物局正處級調研員劉建華同志為鑒定組組長,副處級調研員張金棟同志為鑒定組副組長。同年,省文物局分黨組研究決定,由組長兼法人劉建華同志,副組長穆青、張金棟(負責《文物春秋》雜志社工作)同志組成鑒定組領導班子。
鑒定組雖是獨立建制單位,也健全了領導班子,但專職鑒定人員只有3~5人,其余編制仍由省文物局借調人員占用,平素工作人員各自在省文物局不同的處室工作,年底回到鑒定組參加年終考核。另外,鑒定組沒有房產與其他有形資產,對外從未掛過牌子(沒有牌子),黨務、政務及人、財、物均由省文物局統一管理,單位公章由省局辦公室保管,只在對上級的行政公文中使用,用章須報局長批準。這種管理體制實際上是省文物局對鑒定組的減負與保護。
2001年經省編制辦、省財政局等相關部門核定,鑒定組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有獨立編制、法人、經費和賬號。同年鑒定組正式作為省鑒委會的常設辦事機構,負責省鑒委會的日常事務。此后,除國家文物進出境鑒定審核工作外,鑒定組對外的一切鑒定審核工作均以省鑒委會的名義進行,使用“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公章。
2007年,經省總控辦、省編辦批準,“省文物出境鑒定組更名為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為相當處級事業單位,事業編制12名,核定領導職數3名,經費形式為財政性資金基本保證”。
2008年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以下簡稱“鑒定中心”)通過了國家文物局“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資質”審核,并受權使用“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河北管理處”的名稱履行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職責,同時獲得了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河北管理處”的牌子(圖一)。
2001年至2008年,鑒定中心曾兩次(2003年度、2006年度)被評為“河北省文化系統工作實績突出單位”,劉建華同志作為單位主要領導兩次榮立二等功。
2009年,經省職改辦審核批準定崗定編之后,鑒定中心專業技術崗位10人,其中:正高級2人,三級、四級各1人;副高級3人,五級、六級、七級各1人;中級3人,八級、九級、十級各1人;初級2人,十一級、十二級各1人。另設工勤技能崗位2人。
2010年,經省職改辦審核批準,劉建華、穆青兩同志符合省政府關于三類高級科研人員不占所在單位技術職稱職數,直接聘用二級崗位規定的條件,故鑒定中心的專業技術崗位實際為:正高級4人,副高級3人,中級3人,初級2人。
2014年11月,鑒定中心正式并入河北博物院。至此,鑒定中心走完了24年的歷程,圓滿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
第二階段鑒定中心的主要工作可大致概括為以下6項。
1.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

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頒布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其中“文物出境,應當經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指定的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審核”的規定,取代了1982年《文物保護法》中的“文物出境,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部門進行鑒定”。從“鑒定”到“審核”,實際上是管理職能從技術性到行政性的轉化。
2007年頒布的《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由國家文物局指定承擔文物進出境審核工作,是文物行政執法機構,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向國家文物局匯報工作,接受國家文物局業務指導。
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規定所有進出境文物審核由過去的口岸負責制改為屬地負責制,此后,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的17個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直接執行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任務。同時出臺了新的審核程序、制式表格、許可印章、火漆印章等。同年6月,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完成了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許可專用章和進鑒、出鑒、仿鑒火漆印的更換工作(圖二),并按國家文物局要求,從7月1日起開始執行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任務。
在考察學習了北京、天津市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的審核工作經驗后,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鑒定中心制定了《河北省文物進出境審核申辦程序》,并以省文物局正式文件的形式下發。這是我省首個有關文物進出境審核申辦程序的文件,也是之后一個時期我省文物進出境審核申辦工作的主要依據。
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至2014年,河北省鑒定中心共審核擬出境物品8000余件(包括按國家文物出境標準許可出境文物292件,仿復制品1213件,加蓋火漆印章6136件),出具許可出境證24000份(一式三份),審核文物出境展覽4批,包括出境復入境文物352件、仿復制品96件。
期間劉建華和穆青同志還多次承擔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國內外海關查扣、截獲的疑似走私文物(石刻造像類、陶瓷類)的網上圖片鑒定和海外欲捐獻佛教造像的現場鑒定。
2007年8月,應韓國文化財廳邀請,劉建華同志在韓國慶北大學參加“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后,前往大田韓國文化財研究所做了題為“中國文物進出境審核相關法律法規”的講演,韓國17個文化財出境監查官室的監查官和文化財廳有關官員及文化財研究所的專家共計40余人到會。作為韓國官方邀請的第一個中國文物出境鑒定審核人員,劉建華同志受到了韓國文化財廳次長、局長、處長的接見。這次活動(講演稿與活動內容均報國家文物局審核同意)增強了兩國之間文物出境審核工作的相互了解與交流,增進了兩國文物出境監查人員的聯系與友誼。
2.全省文物拍賣標的審核

我省文物拍賣市場起步稍晚,大致在2006年前后我省文物拍賣企業呈現迅速發展的勢頭。根據國家文物局2003年公布的《文物拍賣管理暫行規定》的相關條款,省文物局指定鑒定組承擔全省文物拍賣標的的鑒定審核工作。這一工作始于2007年,據不完全統計,至2014年合并入博物院前,共鑒定審核文物拍賣標的10753件,發現違拍或禁拍并要求拍賣方撤拍物品11件。
3.省鑒委會管理工作
2002年,省鑒委會老一輩專家多已退休,有的因身體欠佳或其他原因,請求不再擔任委員。為確保文物鑒定工作的質量與水平,經省文物局研究決定,在原有省鑒委會組成人員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增補,組成新一屆省鑒委會。成員仍以省直文博單位的老、中年專家為主體,適當增加青年專業人員的比例。對于書畫、貨幣、古籍版本等弱項、缺項鑒定,我們聘請了外系統的專項鑒定專家(公職人員)作為特邀委員。委員名單由省鑒委會專項鑒定專家提名與相關文博單位推薦相結合,經整理匯總,報請省文物局審核批準。同時我們還請省文物局分管鑒定組工作的謝飛副局長兼任省鑒委會主任,以定奪重大涉案文物鑒定工作的決策,由鑒定組組長劉建華同志主持省鑒委會日常工作。為了加強完善省鑒委會管理工作,做到工作有序,有章可循,我們還制定了《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章程》。
本屆鑒委會主任由謝飛副局長擔任,副主任由劉建華擔任,秘書長由穆青擔任,顧問為鄭紹宗、張平一。委員23人,名單如下:
省文物研究所:鄭紹宗、石永士、陳應祺、孟繁峰、李珺、劉超英、裴淑蘭
省博物館:張平一、姚苑真、康煜、李建麗、申獻友
省民俗博物館:常素霞
省文物局:謝飛、陳建華
省鑒定組:劉建華、穆青、陳耀林、陳聯眾
特邀委員:
古籍版本鑒定:王性昌(石家莊市圖書館)、劉飛(原為河北省圖書館古籍部主任,后調入河北藝術職業學院)
錢幣鑒定:張馳(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
書畫鑒定:吳占良(保定市公安局南市區分局)
2006年,為配合全省文博系統館(庫)藏文物數據庫的建立,確保省直文博單位自行鑒定館(庫)藏文物工作的順利開展,經省文物局同意,增補李恩佳、段宏振、任亞珊、雷金銘、劉昀華、張紅霞、陳旗等7人為省鑒委會委員。
2010年,由于在職委員較少、鑒定專項斷檔、主管局長分工變動等諸多因素,經省文物局同意,省鑒委會再次調整換屆,改為專家庫的管理模式。這種作法一來可以多吸收在一線工作的中老年專家,二來可以多吸收一些有專長的青年才俊,是對省鑒委會管理工作的一種新嘗試,也是一次改革。經省文物局批準,省鑒委會專家庫成員名單如下:
主任:李恩佳
副主任:劉建華
秘書長:穆青
副秘書長:陳聯眾
成員44人:
省文物研究所7人:韓立森、段宏振、王會民、高建強、賈金標、徐海峰、劉連強
省文物保護中心4人:任亞珊、雷金銘、申獻友、劉昀華
省古建研究所3人:郭瑞海、孫榮芬、林秀珍
省博物館2人:李建麗、張紅霞
省民俗博物館2人:常素霞、隨杰、陳旗
省文物局4人:謝飛、李恩佳、劉智敏、陳建華
省鑒定中心5人:劉建華、穆青、陳聯眾、樊海軍、張金棟(文物春秋編輯部)
各市12人:張占生、劉愛東、郝良真、喬登云、劉龍啟、李恩瑋、張兆祥、王雪農、沈銘杰、張獻中、田保玉、谷麗珍
外聘5人:
古籍版本鑒定:王性昌(石家莊市圖書館)、劉飛(河北藝術職業學院)
錢幣鑒定:王紀潔(中國貨幣博物館)、張馳(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
書畫鑒定:吳占良(保定市公安局南市區分局)
為了進一步做好省鑒委會專家庫管理工作,我們還制定了《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庫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于2010年4月召開的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座談會上討論通過(圖三)。《管理規定》第七條第四款規定:“提供公安、司法和其他部門的‘文物鑒定證書,加蓋‘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用章,正本鑒定人不簽名,副本鑒定人簽字存檔備案”,這條規定是專為保護參加涉案文物鑒定專家的人身安全而制定的,曾引起國家文物局的重視,部分省、市的相關部門也紛紛參考《管理規定》,借鑒我們的作法。
4.館(庫)藏文物、征集文物鑒定定級
1995年以后,隨著配合全國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的全面展開,各市文物部門在考古調查、搶救性發掘中新發現了大量文物,各市、縣博物館新入藏的出土和征集文物都沒有經過鑒定定級。為了確保國有博物館館(庫)藏文物的分級保管和數字化工作的順利開展,從2001年至合并入河北博物院前,鑒定中心先后對保定、廊坊、滄州、衡水、石家莊等市所轄區、縣、市及邯鄲、張家口、唐山等市部分縣、市文博單位1995年以后新入藏的館藏文物進行了現場鑒定。據不完全統計,共鑒定定級館藏文物6萬余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3688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60件(套),二級文物489件(套),三級文物3039件(套)。

鑒定中心還承擔了為40余家文博收藏單位擬征集文物把關、審定、估價的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共鑒定7500余件文物,其中珍貴文物77件(包括一級文物16件,二級文物24件,三級文物37件),為爭取國撥、省撥珍貴文物征集補助費提供了可靠依據。
對唐山開灤博物館館藏文物的鑒定,開創了對文物系統以外的國有行業博物館館藏文物鑒定的先河。開灤博物館是我省第一家國企行業博物館,保存了以紙質文物為主的各類歷史文物近萬件,以及4萬余卷歷史檔案,內容涵蓋了近現代史、近現代工人運動史、近現代煤炭發展史等,是開灤煤礦乃至中國近代煤炭工業百余年來創業發展史的見證。為了確保鑒定定級的準確性,以鑒定中心的專業人員為主,同時邀請省內近現代史學專家與開灤集團所在地的史學家共同組成鑒定組,對鑒定實體進行綜合分析與客觀評價,力求做到準確無誤,為日后行業或專業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鑒定、定級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圖四)。
5.涉案文物鑒定
2000年以來,盜竊、盜掘、販賣、走私等文物犯罪愈漸瘋狂,加之各類仿制、復制的假文物充斥著各地文物市場,涉案文物鑒定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不法商販為了牟利,用廉價的仿品冒充真品,欺騙、詐騙那些不明真相的文物愛好者、收藏者和希望通過收買文物達到資產保值增值的人群,有的欺詐金額高達千萬元,嚴重侵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公安部門多將此類案件列入經濟犯罪案件,而這類案件原本是不在涉案文物鑒定范圍內的(涉案文物鑒定主要針對盜竊、盜掘、破壞、走私文物部門管理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遺存及文物藏品),但是我們不予鑒定,公安司法部門就結不了案,被騙群眾的正當權益就得不到保障,因此,涉案文物鑒定中又增加了大量的文物仿復制品及現代工藝品的鑒定、定性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至2014年,共鑒定涉案文物12746件,包括珍貴文物367件(套)計631件。其中一級文物13件(套)、二級文物111件(套)計375件、三級文物243件(套),一般文物5931件,非文物6184件。
被稱為“驚天第一大案”的承德“11.28”特大文物盜竊、走私案的鑒定工作最為復雜和艱難。2002年10月,香港佳士得拍賣行舉辦的“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寶物”專場拍賣會上出現了北京故宮編號的粉彩描金無量壽佛像和銀壇城,于是故宮博物院派專家前往現場核查。經鑒定核實,這兩件文物是上世紀70年代初調撥給承德外八廟管理處的文物(同時調撥的還有5000余件文物)。針對這批拍賣文物,展開了為期兩年多的調查核實、取證追索、返還驗收等工作。
鑒定工作邀請了河北省鑒委會部分委員和故宮博物院梁金生、王家鵬、羅文華、王躍工等4位專家共同參與(圖五)。從一張“粉彩描金無量壽佛像”照片開始,至百余件文物照片確認定級,再到對文物實體進行復鑒、終鑒,共鑒定文物255件,其中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80件,三級文物33件,一般文物137件,確認香港佳士得拍品中有50件承德外八廟被盜文物。之后,我們向公安部門和香港律證司提供了十幾萬字的確認、鑒定、定級意見書和證言以及香港拍賣文物與失竊文物照片對比資料(圖六)等,為公安部門立案、偵破、追索文物歸案及司法量刑提供了重要的可靠依據,最終成功追索返還已拍賣的50件承德外八廟被盜文物中的49件(圖七),挽回經濟損失1063.5萬港幣(按當時拍賣標的計算)。
6.文物鑒定培訓

隨著盜竊、盜掘和走私文物等文物犯罪活動日益猖獗,仿復制品及現代工藝品冒充文物的欺詐行為大量出現,各類文物的鑒定工作更加繁重,而我省文博系統文物鑒定隊伍青黃不接,人才匱乏,培養文物鑒定人才成為文物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們把文物鑒定人才培養工作視為頭等大事。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強鑒定中心內部專業人員自身的學習。在保證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專業人員各自鉆研業務,努力提高鑒定技能,積極參加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各類文物出境專項鑒定責任員培訓班與資格考核。同時挑選年輕有為并愿意從事文物鑒定工作的業務人員,在征得所在單位領導同意后,以鑒定中心擬調入人員的名義,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參加全國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員培訓班并參加資格考試。
通過國家文物局統一考試,并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員資格證書”的有:穆青、常素霞、申獻友、劉建華、樊海軍、谷麗珍、劉昀華,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員”證書的有:穆青、劉建華、樊海軍、申獻友。


二是充分發揮我們的專業優勢,著力培養提高全省文博系統業務人員的文物鑒定能力。針對我省的具體情況,合理使用國家文物局每年下撥給鑒定中心的“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補助經費”,分別于2009、2011、2012年舉辦了三期全省文博系統文物鑒定培訓班(圖八)。培訓班共邀請了18位國內頂級鑒定專家和知名專項鑒定專家,分別講授了書畫、貨幣、青銅器、陶瓷、玉器、佛教造像、近現代文物等7個門類和夏商、西周青銅器,戰、漢至清代銅鏡,戰、漢、兩宋青銅器,漢傳佛教金銅造像、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西南地區青銅器及金銅造像等17個專項文物鑒定及辯偽知識,以及文物相關法律法規課程,學員均為省、市、縣文博單位的業務骨干和文物藏品保管員,共有160余人次參加了培訓,極大地提升了文博系統業務人員的文物鑒定水平,為增強、壯大我省文物鑒定隊伍及我省文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儲備了新生力量。培訓班還為河北省對口支援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代培了文物鑒定干部,以實際行動援助了巴州的文化和文物事業。
另外,我們還圓滿完成了國家文物局交辦的舉辦2010年度“全國文物進出境審核陶瓷類責任鑒定員培訓班”的工作。全國文物進出境審核責任鑒定員培訓班自1991年以來已舉辦過多次,但在河北舉辦僅此一次。此次培訓班于2010年1月2日至16日在磁縣舉辦,參加培訓學員40余人,不僅包括全國16個省、市級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的專職鑒定員,還有來自10個省、市的公安刑偵干警。公安干警參加文物進出境審核鑒定培訓在國家文物出境鑒定培訓史上還是首次。

24年的光陰成就了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經過兩代人的努力,鑒定中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無固定專職鑒定人員,以文物行政管理為主業,逐步發展成為有固定專職鑒定人員、有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責任鑒定員,以履行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和相關文物鑒定為主業的河北省唯一從事文物鑒定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同時,鑒定中心又是國家文物局指定并授權執行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的文物行政執法機構,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向國家文物局匯報工作,接受國家文物局業務指導,因此是我省唯一受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雙重領導的單位。
鑒定中心專職鑒定員最多時有5人,有4人取得了責任鑒定員證書。其中有省管優秀專家1人(穆青),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劉建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2人(穆青、劉建華),另外,陳聯眾同志綜合鑒定能力強,是業務骨干,樊海軍同志是書畫鑒定的后起之秀,申獻友同志陶瓷專項鑒定水平高,獨當一面。這支隊伍很小,卻是強強組合。兩代鑒定人同心同德,不畏艱難,砥礪前行,支撐著一個省級獨立建制單位的存在,支撐著我省文物鑒定的一片天地,為我省文物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