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征 高萌
摘 要:馬克思“現實的人”是構筑歷史唯物主義大廈的基石,亦是這一理論的主體概念。綜合,馬克思“現實的人”的生成歷史可以劃分為從博士論文到《神圣家族》的孕育時期、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到《哲學的貧困》的形成時期、從《共產黨宣言》到《資本論》的深化發展時期共三個階段。因此,系統梳理馬克思“現實的人”的生成邏輯,不僅有利于我們深入理解其內涵,還有利于我們領會唯物史觀的精髓要義,從而能夠在新時代的社會實踐大潮中用好這一理論武器。
關鍵詞:現實的人 抽象的人 唯物史觀 歷史分期
恩格斯將唯物史觀稱為“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1],故而系統梳理、深入探究“現實的人”的生成邏輯問題有利于更好理解其科學內涵,并有助于加深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現實的人”是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是構筑整個歷史唯物主義大廈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入研究以后,可以發現,馬克思“現實的人”的生成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即從博士論文到《神圣家族》的孕育時期,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到《哲學的貧困》的形成時期,從《共產黨宣言》到《資本論》的深化發展
時期。
一、從博士論文到《神圣家族》:馬克思“現實的人”的孕育時期
縱觀馬克思思想的發展歷史,博士論文至《神圣家族》時期是馬克思世界觀發生轉變的重要時期,亦是其科學世界觀創立前的準備階段。相應地,這一時期也是馬克思“現實的人”的孕育時期。
(一)馬克思對“抽象的人”變化的態度
馬克思的青年時期正是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的大盛時期,因此,馬克思深受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在這一時期,具體說是博士論文至《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哲學思想的主體概念正是德國古典哲學中的“抽象的人”。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概念的思想淵源有兩個,一個是費希特的“自我”概念,另外一個則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概念。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三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屬于“抽象的人”的范疇。列寧也說過,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所持的還完全是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觀點”[2]。
《萊茵報》的工作促進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因為在此工作期間,馬克思接觸到了大量政治、經濟等方面復雜的社會現實問題,也卷入到了同現實的斗爭中。馬克思將自己的哲學用來分析社會中的現實問題,但總體來說,這一時期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依然帶著思辨唯心主義的濃厚色彩。不過此時的馬克思也開始意識到自己所信奉的哲學思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并因此產生了“苦惱的疑問”。由此帶來的后果是,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的信仰開始產生動搖。隨之必然出現的是,馬克思也開始動搖了對作為自己哲學主體概念“抽象的人”的信仰,這也就促使馬克思開始關注社會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現實的、具體的人。
(二)馬克思“現實的人”的出場
《萊茵報》被查封以后,馬克思來到克羅茨納赫專門從事理論研究,以便解決困擾自己的“苦惱的疑問”。從來到克羅茨納赫至《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閱讀了大量的政治學和歷史學著作,撰寫了九本筆記。此一時期,馬克思還閱讀了費爾巴哈的最新哲學著作,并深受啟發和影響。馬克思此一時期的著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等都帶有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烙印。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接受了費爾巴哈的“現實的人”,并據此展開了對黑格爾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以及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他徹底放棄了對“抽象的人”的崇拜,提出“在闡述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等時把人的這些社會存在方式看作人的本質的實現……人始終是這一切實體性東西的本
質”[3],從而轉向了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的人的關注。由此,馬克思也實現了世界觀上的兩個轉變。
這一時期,“現實的人”已經出現在馬克思的著作之中,這表明作為馬克思哲學思想主體概念的“現實的人”已經出場了。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馬克思“現實的人”在內涵上與費爾巴哈“現實的人”有所不同,但依然深受其影響。
(三)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現實的人”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初步實現了對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學說以及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這部手稿深刻討論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異化的問題,并指出共產主義是消除人的異化而復歸人的本質的現實道路。從馬克思對“歷史之謎”的探究中可以看到,“現實的人及其本質”已經成為這部手稿的中心主題,自然,“現實的人”成為馬克思此時哲學思想的主體概念。
通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可以發現,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痕跡依然明顯。在費爾巴哈“現實的人”的基礎上,馬克思對“現實的人”做出了新的理解。在將人的本質界定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4]的基礎上,他認為“現實的人”是“類存在物”,是“自然存在物”,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是“社會存在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時期,馬克思業已把“現實的人”理解為社會生活中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于立場的原因,社會生活中的無產階級也基本上開始成為他此時哲學思想的真正主體。
(四) 《神圣家族》:“現實的人”正式形成前的最后一環
在《神圣家族》一書中,馬克思一方面批判了鮑威爾及其同伙與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另一方面批判了兩者哲學思想中的主體概念“抽象的人”,并以“現實的人”為基礎,深入闡述了人類徹底解放的時代主題,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從事具體活動的“現實的人”(主要是指無產階級)正是實現人類徹底解放的現實力量,從而在歷史觀上確立了“現實的人”的主體地位。但是從《神圣家族》一書的整體思想來看,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影響依然存在,馬克思對其哲學思想即便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依然沒有從實質上超越。馬克思還處在借鑒費爾巴哈“現實的人”的階段,但這距離他對費爾巴哈“現實的人”的徹底清算也已經為時不遠。因此,我們可以將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書中對“現實的人”的闡述看作“現實的人”正式形成前的最后階段。
二、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到《哲學的貧困》:馬克思“現實的人”的形成時期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至《哲學的貧困》時期(其間的著作還包括《馬克思致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致力于系統闡發唯物史觀。由于“現實的人”是唯物史觀的主體概念,是構筑整個理論大廈的基石,故而唯物史觀的創立也標志著馬克思“現實的人”的正式形成。而這都建立在對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清算基礎上。
(一)對費爾巴哈“現實的人”的徹底清算
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對馬克思有較大影響,從馬克思帶著“苦惱的疑問”來到克羅茨納赫,一直到《神圣家族》著作的完成,這一時期馬克思的著作都帶有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深深烙印。可以說,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在馬克思從思辨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的轉變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盡管如此,但從實質上來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依舊屬于舊唯物主義,因為其“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5]。因此,展開對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批判是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必須邁出的關鍵一步。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徹底清算,主要是圍繞其基本主題“現實的人及其本質”而展開的。針對費爾巴哈將“現實的人”抽象為“一般人”的做法,馬克思把“現實的人”界定為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從事實踐活動的、從屬于一定社會共同體的、具體的個人:“這里所說的個人……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6]對于費爾巴哈將人的本質界定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即理性、意志、愛、對象性關系等,馬克思認為這是因為費爾巴哈沒有立基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來界定“現實的人”。脫離了社會實踐活動,人也就必然會成為“抽象的人”。
由此可見,馬克思正是在對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基本主題“現實的人及其本質”的批判中完成了對費爾巴哈“現實的人”的徹底清算,為馬克思“現實的人”的正式形成掃清了最后一道障礙。
(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現實的人”的正式形成
作為馬克思“兩個偉大發現”之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整個學說的理論基礎。從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首次提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起,《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都能看到唯物史觀的原理,但這些原理還是碎片化的,較為籠統。直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誕生,唯物史觀才被系統化闡釋。因此,以上兩部著作的誕生也標志著唯物史觀的創立。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在馬克思生前并未發表,《德意志意識形態》也僅僅發表了一部分,因此,在當時宣傳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任由《馬克思致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和《哲學的貧困》承擔。
縱觀唯物史觀的原理,我們發現,“現實的人”是其基礎性概念。因為一旦離開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這些原理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比如,“現實的人”是科學實踐觀的實踐主體,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7],也就是“現實的人”。因此,唯物史觀創立之時,也就是“現實的人”正式形成之日。
三、從《共產黨宣言》到《資本論》:馬克思“現實的人”的深化發展時期
在創立唯物史觀以后,馬克思就開始用這一理論考察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從而尋求人類的徹底解放之路。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現實的人”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發展。因此,系統梳理馬克思從《共產黨宣言》至《資本論》時期的著作,對于我們了解“現實的人”的深化發展過程具有重要價值。
(一)以唯物史觀考察歐洲主要國家的階級斗爭和革命運動
從《共產黨宣言》至《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時期,馬克思的研究重點是利用唯物史觀考察歐洲主要國家的階級斗爭與革命運動情況,代表著作是《危機和反革命》《資產階級和反革命》《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馬克思的研究再次確證了其之前的結論,即在一定社會歷史下從事具體活動的“現實的人”,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
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推進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快速發展的現實主體,同時,他也指出,業已登上歷史舞臺的無產階級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主體。馬克思還指出,“現實的人”在創造歷史的時候也受制于社會歷史條件,即“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8]。馬克思還談到了人的徹底解放以及自由全面發展的問題。他認為,無產階級承擔著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而要完成這一歷史重任,無產階級首先要實現自身的徹底解放,即從資本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因為“一旦沒有資本,也就不再有雇傭勞動了”[9]。
可以看到,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對歐洲主要國家的歷史進程和現實狀況的考察,在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唯物史觀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發展了馬克思“現實
的人”。
(二) 《資本論》 對“現實的人”的深化發展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其一生最偉大的思想成果。從內容上來看,這部著作在批判英法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同時,也展開了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研究。自然,在這一過程中,就不可能不論及資本主義制度下“現實的人”的問題。深入研究以后可以發現,這部著作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的框架下,采用實證的科學研究方法,考察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與“現實的人”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社會地位、現實命運、徹底解放、自由全面發展等,從而進一步深化發展了馬克思“現實的人”的內涵。
馬克思批判了古典經濟學家們提出的“抽象的人”,將“在社會中進行生產的個人”[10]即“現實的人”確立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馬克思重點討論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現實的人”的社會地位與現實命運。他通過大量實證研究揭露了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與壓迫,揭示了工人階級的悲慘命運和不利地位。馬克思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出發,探討了“現實的人”的徹底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借助實證的研究方法,對“現實的人”的內涵做了進一步的深化發展。他認為“現實的人”與其“自然規定性”密切相關,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現實的人”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事物不過是歷史的產物。
四、結語
通過對馬克思“現實的人”生成邏輯的系統梳理,可以看到,作為唯物史觀主體概念的“現實的人”的生成歷史與唯物史觀的創立發展是同步的。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現實的人”的生成過程,一窺唯物史觀的整個發展脈絡。因此,系統梳理馬克思“現實的人”的生成邏輯,一方面有利于我們深入理解其內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領會唯物史觀的精髓要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在新時代的實踐大潮中用好這一理論武器,從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 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3.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52.
[4] [5] [6]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499,524,525.
[8]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48.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基金項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Q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