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 李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強而不霸、維護和平、合作共贏的復興之路。從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和一脈相承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出,和平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
中華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和”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不斷追求與傳承的優秀理念,也是我們堅定不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文化基因。深刻把握中華“和”文化與和平發展道路的關聯,有助于我們增強文化自信自覺,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源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宇宙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與基本精神。
古代先哲們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人與宇宙的關系,經過長期思想交鋒,天人合一逐漸成為主流思想。《周易》綜合天道、地道、人道,認為這三者既是不斷創生的系統,也是各類物種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從自然規律的角度明確了天人合一的可能性。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主張把對親人的愛推及鄰里鄉親,推及百姓,乃至推及世間萬物。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若想與道同一,需提高境界,去除私欲,順應天道。宋代理學家張載明確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倡導愛人類的同時兼愛自然萬物。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集中體現著中華民族對整個宇宙以及人與宇宙萬物關系的根本看法。這種觀點對于我們今天仍具有重要價值。
自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人類取得了巨大的現代化成就,但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生態原有平衡和循環。我們以此為契機重新審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倡導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哲學提供了重要價值論參考與實踐論啟示。這是人類社會和平發展的理論基礎。
源于協和萬邦的國際觀
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協和萬邦是中國人特有的國際觀,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思想傳統。
“協和萬邦”一詞出自《尚書·虞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表明“和”的重要性以及實現“和”的途徑,即先要家庭和睦、協調百姓,進而統籌各邦國之間的關系。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從黃帝的“萬國和”,堯帝的“協和萬邦”到孔子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崇尚“和”的理念一脈相承,這是我們今后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與在國際構建“和諧世界”以及走好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資源。
當今,個別西方國家奉行自我優先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嚴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人類文明應絢麗多彩,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我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華民族在傳遞和平友善的文化,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要與世界各族人民一道實現共同富強的夢想,這就是協和萬邦的天下觀至今依然閃耀著的智慧光芒。
源于和而不同的社會觀
和而不同的社會觀是中國“和”文化在社會領域的集中體現。
先秦時代,“和”與“同”就有了明確的含義且存在著顯著區別,最早見之于《左傳》與《國語》,而后由孔子明確提出。孔子將“和”與“同”的關系引入人際關系的思考中,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提倡人們做“和而不同”的“君子”,而不要做“同而不和”的小人。
《論語》中云:“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古代明君依禮治國,追求社會和諧以及人民幸福安康。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在強調陰陽的調和作用,認為“和”字是萬物存在的最佳狀態和生存的基礎。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則是在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主張承認和尊重差異,在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成了中國人的行為準則。修身養性,講究身心和諧;處理家事,追求“家和萬事興”;社會交往,堅持“以和為貴”;治理國家,期盼“政通人和”;國際交流,遵循“和平共處”。“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在我國長期繁榮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倡導的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寬容品格,是我們中華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當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沖突與融合日趨頻繁,各種思想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和而不同”應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理念和處世智慧。我們愿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
源于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優良傳統,是中國人進行社會交往的道德規范。
《周易》中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張“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等等,都把善與為人處世之道、安身立命之本相聯系,彰顯中國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以仁愛為內在要求,以“和合”思想為基本遵循,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史中,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個人層面修身正己,與人為善;社會層面追求公平,崇尚正義;國家層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縱觀歷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和平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向來具有人心和善,維護和平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積極開展對外交往,我們執著于共建家園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而不是開疆拓土、強國必霸的殖民主義。人心和善的道德追求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注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
天人合一、協和萬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無不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論基石,我們要不斷弘揚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充分發揮人類先進文明所蘊含的和平力量,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