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蔣靜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為進一步推進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鐵嶺縣創辦“炕頭學堂”,將農民自發聚集地作為思想文化宣傳陣地,以送教入戶的方式選派黨員干部教育引導農民,建立起了黨員干部與群眾經常性聯系的渠道,把農民凝聚到基層黨組織周圍。同時讓干部了解民情,為民辦事,守護民心,增進了黨群干群關系。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取得了積極成效。
“炕頭學堂”對農民進行思想
教育的創新實踐
以柔性組織形式創新農民思想教育平臺。火炕,是東北民俗的象征,由于嚴寒天氣漫長,農民“貓冬”經常會聚集到親友家炕頭上談天說地。黨組織就在這些農民喜歡聚集的地方建立“炕頭學堂”,由網格員、致富能手、文藝骨干等志愿者擔任“學長”,由黨員干部志愿者擔任“基層宣講員”,經常性組織活動。實踐中并不拘泥于農民冬季聚集的農家炕頭,在農民喜歡聚集的超市、田間地頭、林蔭地、葡萄架下、文化廣場、民宿小院等地都可以設立學堂,做到群眾聚集在哪里,思想教育、組織關懷就跟進到哪里。“炕頭學堂”是農民自我提升的學習型組織和互幫互助的公益性組織,黨組織在其中能夠發揮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作用。
以黨員干部走進“最后一公里”的方式實現信息和情感的雙向暢通。縣委要求黨員干部擔任“基層宣講員”做到“三步三到”,即第一步,進村、入戶、上炕頭,把宣講送到農民家里頭;第二步,走訪、聊天、拉家常,把民意裝到干部心里頭;第三步,關心、幫助、做實事,把黨的影響扎根到群眾心里頭。實踐表明,依托“炕頭學堂”實現了組織向下延伸,信息向下流動,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向下傾斜。同時,“炕頭學堂”記錄也成為“民情日志”,使輿情及時向上反饋,讓潛在的不安定因素及時得到化解,實現了民心向上聚攏。
以黨委統一領導統籌規劃解決系統性問題。縣委充分肯定了“炕頭學堂”的成效,并堅持統一領導、統籌規劃,做到全縣“一盤棋”。由縣委宣傳部牽頭制定《“炕頭學堂”活動指導手冊》,規范學堂工作,解決怎么做的問題;由鄉鎮(社區)組織落實,建立扎根農家的“一站式”陣地服務,解決在哪做的問題;規范“一攬子”活動內容,解決做什么的問題;由縣直部門公職人員組建“一體化”志愿者服務隊伍,解決由誰做的問題;制定“一系列”制度機制,組織督導小組定期進行督導檢查,保障做多久的問題。
以群眾工作規律為遵循逐步推進工作。“炕頭學堂”建設堅持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原則。第一階段,在農民自發聚集時,嵌入紅色主題內容開展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寓教于樂,倡導文明新風。第二階段,選擇典型村進行試點,完善宣講內容和活動流程,下派志愿者擔任宣講員進入學堂。第三階段,推廣試點經驗,根據《“炕頭學堂”活動指導手冊》在全縣各鄉鎮打造標準化學堂,以完整的操作規范更好發揮“炕頭學堂”教育引領作用。
“炕頭學堂”對農民進行思想
教育取得的成效
彌補了普通農民缺乏文化生活的不足。“炕頭學堂”源于群眾的自發聚集,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黨組織進行思想文化引導,形式上不拘泥于宣講,方式上大家喜聞樂見,對農民群眾非常具有吸引力。現在很多鄉村留守人口中絕大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經常會遇到不會使用電子產品的困難。很多老人身邊沒有年輕人,也缺少其他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渴望情感上的溝通,非常愿意參加到學堂組織的活動中,期望得到精神的慰藉,渴望得到大家的幫助。
建立了農民經常性接受思想教育的渠道。在農村缺少精神文化生活的情況下,黨員干部志愿者走進農戶,面對面地與群眾拉家常講故事做宣講,縣文藝志愿者編排小品小戲送戲下鄉,讓農民有了經常性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渠道。問卷顯示,76.7%的宣講員感受到農民非常喜歡他們的宣講。疫情防控期間,“炕頭學堂”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從人與人“面對面”變成了使用手機“屏對屏”,保證了各種防疫政策、知識和信息的及時發布和貫徹,但問卷顯示61.3%的宣講員認為還是面對面的方式最受群眾歡迎。
發揮了先進文化滋潤人心、德化人心的作用。在“炕頭學堂”,農民聚攏到一起,讀金句、聽講座、唱歌曲、做手工,內容豐富多彩,氣氛歡樂祥和。問卷顯示,68.2%的基層宣講員認為宣講非常有用。現在,鐵嶺縣各鄉鎮農村普遍都沒有鎖門的習慣,村里洋溢著鄰里和諧、互幫互助的文明鄉風,廣場舞、太極拳、手工剪紙等鄉村文化娛樂活動興起,先進文化得到傳播,正能量得到傳遞,文明風尚得到弘揚,許多整潔漂亮的學堂還發揮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作用。
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由于“炕頭學堂”的廣泛開展,農家炕頭上經常坐著各種職業的基層宣講員,群眾對這些干部不再陌生,不再有距離感,群眾的意愿訴求也能通過“炕頭學堂”實現有效傳遞,并得到及時幫助。例如根據群眾意愿,對鄉鎮的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場所進行升級改造,全縣所有村部、文化廣場達到了省級標準。許多干部對他們去過的村有感情,想方設法為村里介紹客商、協調資金、建設文化體育設施、捐款捐物、送慰問品等,力所能及辦實事做好事,群眾在感情上對黨員干部更加認可。
構建了農民思想教育的新格局。學堂中農民始終是主角和主體,特別是在各具特色的農民“學長”帶動下,農民自我學習、自我服務的自覺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學堂建設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明確了學堂的組織和制度規范,建立了基層宣講員隊伍,明確了宣講內容、宣講要求,并經常進行督導。同時調動和鼓勵志愿者參與“炕頭學堂”的積極性,讓黨員干部為農民提供智力支持和志愿服務,并在與群眾的互動中接受再教育,實現了黨員干部與農民群眾雙向互動,相互教育。問卷顯示,73.6%的宣講員被群眾感動過,85.6%的干部表示自己愿意力所能及或者費些周折幫助農民。通過黨組織、農民、黨員干部三方合力,逐步構建起了“組織主導、農民主體、干部主動”三位一體的教育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農民是最需要團結和教育的。應當將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作為民心工程重視起來,下先手棋、打主動仗。思想教育要走進群眾心里,應搭建起干群緊密聯系、平等對話的平臺,為群眾所樂于接受。還應與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結合起來,與干部的培養和鍛煉結合起來,與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中共鐵嶺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