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耕
作為一種常用公務文書,批復因請示而生,用于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依彼陳情,復此意見,有來有回,形成閉環,指導和幫助其開展工作,作用十分重要。因站位的超越性、關涉的廣泛性、矛盾的復雜性,批復要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須字斟句酌、精準無誤,確保合法合規、合理合情,這便對寫作批復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實際寫作過程中,應注意用好“研、判、構、塑”四字訣。
“研”字訣:查實情認清本質。批復具有針對性,為作好批復,對于下級機關上報的請示,除了解書面表述內容外,還應與下級機關負責人或熟悉情況人員溝通,深入全面了解情況,必要時刨根問底。對于涉及重大事項、突出矛盾、廣泛層面的事項,要開展調查研究,充分聽取相關方面的意見建議。尤其是有些請示提及批轉相關部門和單位執行,或需要其他有關方面共同參與,就更需要了解所涉部門和單位的情況和意愿,從而切實把握請示事項的全貌、原形、真相以及來龍去脈,把握其中的內在聯系和利害關系,為正確擬寫批復提供可靠事實依據。
“判”字訣:站高位審視問題。批復具有權威性,表達的是上級機關的態度意見,代表的是中央、地方或系統的意志,須經得起合憲性、合法性、合規性檢驗。在具體的批復內容中,因面對請示事項性質的不同,需對批復內容進行高位審視。如對批準事項、制定法規、解讀政策等,要判定其與地區法規、上位法規及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否符合,絕不能與憲法和法律法規背道而馳,造成執行上的混亂。另外,如果所涉事項涉及范圍較大、利益關聯較深,實踐中會造成“漣漪效應”;具體事項中的人、財、物、權等,也涉及比較重要且敏感的因素。對于這些因素和情況,都需要有清醒的認識,都必須按照規定流程和標準,做好“高位判定”,如請專業部門鑒定,聽取專家的意見,等等。
“構”字訣:按訴求整合內容。批復具有明確性,應針對請示事項,給出肯定性、否定性、解答性等的明確答復,做到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能含糊其詞,模棱兩可。一般而言,要按照“引、據、復”三個步驟,來組織回復內容。“引”即引入請示中所述內容,內容較少的可原文引入,內容較多的可概要引入,但必須與請示意圖高度一致,以確保行文的事實依據。“據”即列出回復意見的根據,可以是憲法法律層面的,也可以是政策規范層面的,目的是確保行文的法理依據。“復”即批復的核心內容,表述或同意或反對的明確意見,或者對既有法規制度的闡釋說明,做到精準無誤。以上三個步驟須順次安排,一貫而下,不可顛倒順序。
“塑”字訣:依體例完成塑型。擬寫批復時,應按照固定格式來表達相關內容。批復一般由標題、主送機關、正文和落款構成。標題格式分為完全式和簡潔式兩種,前者如“發文機關+事由+文種”“發文機關+表態詞+請示事項+文種”,后者如“事由+文種”。主送機關一般只有一個,是報送請示的下級機關,如批復的內容同時涉及其他機關和單位,則要體現“抄送”字樣。正文由引語、意見和要求構成。引語要點出批復對象,一般稱收到某文,或某文收悉(可寫明該文的時間與文號)。意見要明白準確,語氣要適當,什么同意、什么不同意、為什么某些條款不同意等都要寫清楚。如同意,可寫要求;不同意,可提供其他解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