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彬 韓冰潔
摘 要:歷史街區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性的民居建筑形態和景觀面貌,其建筑特征和形態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韻味。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歷史街區的傳統文化痕跡逐漸被弱化。中原地域文化對民居建筑景觀的影響和價值有著深遠的研究意義,能夠推動城市地域文化歷史的延續與保護,促進當地經濟不斷發展。
關鍵詞:中原地域文化;歷史街區;建筑景觀
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歷史讓每個城市所衍生形成的民居建筑的形態具有獨特性,民居建筑與當地地域文化緊密相連。但是,由于現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各樣外來文化的輸入,讓城市不斷更新面貌,原有的建筑被損壞,歷史街區的小街小巷也逐漸被替代,歷史街區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面貌。歷史街區的傳統民居建筑空間和建筑景觀形態要得到修繕和保護,才能更好地延續城市的地域文化。本文通過對洛陽老城區的建筑空間格局進行分析,研究地域文化對歷史街區的影響,探索如何保護與延續地域文化。
一、中原地域文化
(一)中原地域文化的形成
中原地區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有著豐厚的地域文化底蘊。中原地區泛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廣義上包括河南大部分地區、山東西部、陜西東部、安徽北部及河北、山西南部,而狹義的中原則謂之河南[1]。河南處于中原地區的中心位置,在古代具有重要地位,河南的地理、歷史、人文等多種因素形成了當地的地域文化,并體現在傳統建筑景觀形態上。本文主要參考了河南地區中原傳統文化的研究。
(二)洛陽古城的歷史發展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四千多年城市史,先后有十三朝在此建都。洛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并且擁有五大都城遺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洛陽云集了許多文人墨客,有“詩都”之美譽[2]。
古洛陽城市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洛陽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在上古、三代時期,因環境、氣候、遷徙等各種因素,形成了天中文化區、黃淮文化區、河洛文化區、楚文化區、河內文化區等五大子文化區,分別對應豫中、豫東、豫西、豫南、豫北五個一級行政區劃。黃河、洛水流域一帶,以鄭州為東界,潼關或函谷關為西界,被稱為豫西。以洛陽、嵩山為核心的是河洛文化,原有的河洛地域文化,經過發展擴展到河南郡、河內郡、河東郡等“三河”地區,后來,河洛文化逐漸演變為中原文化主體,故有“華夏文化之源”之稱[3]。隨著河洛文化發展,逐漸形成了洛陽當地特有的建筑景觀格局和獨有的建筑特色與街巷文化。
二、洛陽地域文化對歷史街區民居建筑景觀的影響
洛陽老城區由于洛河水系的便利,是古代貨物運輸的集散地,人流量比較大,市集繁華,從而形成了發達的商貿經濟。城市沿洛河發展,逐漸變得繁榮昌盛,也逐漸形成了洛陽特有的地域民居建筑景觀的空間格局。洛陽的地貌特征較為明顯,西南高,東北低,山丘交錯。而洛陽老城區位于市中心的東部,不僅有歷史悠久的街區,還是古代重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現有的歷史街巷里還保留著很多有名的歷史古跡, 它見證了古洛陽城市的變革與發展。
老城區的歷史街區經歷了多個朝代的變遷和發展,有著不同朝代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保留。在唐、宋、元等時期,老城區的歷史文化街區以傳統合院式建筑為主。明清時期,有不少晉商從南方來到洛陽,促使文化不斷在改變和融合,又因晉陜商人在這里開了許多店鋪和作坊,整體民居建筑空間形態呈現出相關文化元素。再到民國時期,西方文化的輸入,加上當時的富商為彰顯其地位,使民居建筑在結構肌理上又有所變化,因此,洛陽老城區的整體民居建筑景觀的空間格局和傳統文化呈現出多時期交融的特點并不斷融合發展[4]。
三、中原地域文化影響下的洛陽老城區
歷史街區特點
洛陽老城區經過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洗禮,形成了文化相融的傳統民居建筑。洛陽老城區的傳統民居建筑雖然有很多已經逐漸消失,但是部分街區的歷代城墻、護城河、歷史古跡和歷史街區的民居建筑景觀的肌理形態尚有部分保存。老城區的整體城市格局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處在不斷變化中,經歷了歷史的洗禮,形成了洛陽老城區的建筑空間形態。老城區的城市格局是四面都有開門,以東西大街、南北大街形成的“十”字街為古城城市主干道,所謂的“十”字大街形成于金正大元年(1224年),金元時期洛陽城市的空間格局也逐漸形成。老城區在當時的公共空間的建筑形態格局是多樣的,琳瑯滿目的商鋪、書香彌漫的書院、祭祀祈福的寺廟及王府和府衙的建筑形態的出現,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格局肌理。
(一)洛陽老城區歷史街區的空間格局與街巷特征
洛陽老城區的歷史街區是洛陽城最早的城市空間格局和民居建筑景觀形態的體現,延續和融合了多朝代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形成了獨特的河洛文化。洛陽老城區沿洛河向西南逐漸發展,形成了基本的城市民居建筑景觀的空間格局。從夏代二里頭遺址到金元故城遺址,隨后又經歷了明清和民國時代,不斷融合和演變至今,洛陽老城區歷史街區的建筑形態和街巷肌理,還保留著原有的“十”字街巷的基本流線格局。
經過不同朝代的文化融合,洛陽老城區歷史街區的整體街巷有著豫西的傳統地域文化特色,整體街巷的內部多以網格的劃分形式呈現,歷史街區的街巷道路縱橫交錯,道道相通。街巷兩側的店鋪較多,府衙寺廟與民居建筑緊密相鄰,可看到古時街巷的空間格局的明顯特征。老城歷史街區的主街連接條條小巷,形成魚骨式的空間形式,小巷與小巷之間直角相連,一環接一環的形式形成了網格棋盤格局的老城歷史街巷的基本特征和民居建筑景觀的空間肌理。
洛陽老城內保留街道較寬的多為8—12米的主大街,而相比之下小巷的寬度多為4—8米,入戶胡同的寬度為2—4米[5]。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洛陽老城區歷史街區的主要街道有一百多條之多,主街人流密集,與主街道相連的小巷錯綜復雜,寬度比主街道窄許多,還有一條條胡同相連,呈現出緊密相連的網格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城市的民居建筑和景觀空間格局有所變化,也有不少街巷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消失,原有的街道和小巷也有部分進行了拆分和整合。其中現存歷史價值較高的歷史街區中的建筑與街巷仍然保持著原貌,留存著曾經的歷史和文化印記。
(二)洛陽老城歷史街區的建筑特征
經過不同朝代的發展,洛陽老城區中現存的民居建筑多為清代的建筑形制,以磚與木質結構形制為主。門窗也延續了清代精致的花紋雕刻裝飾,圖案以牡丹、菊、蘭、梅、竹等花卉圖案為主。主街道兩側的民居建筑、商鋪、府邸、寺廟等建筑形式相對統一,也是以磚和木結構形成建筑空間形態,但是整體的建筑元素和樣式更加豐富和多樣化[4]。街道兩側的商鋪多在門頭布置木質牌匾,紅底金字的招幌,加上青石板地面,呈現出繁華的洛陽老城區街巷景色。
老城區歷史街區的民居建筑形態是典型的北方建筑形態,多以四合院的形式呈現,經過不同朝代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洛陽老城的建筑形制和特征。由于老城在古代一直是商貿經濟繁榮區,客商匯聚于此,帶來了不同的習俗和文化。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洛陽老城歷史街區獨有的地域文化,進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態和空間結構。
四、洛陽歷史街區建筑保護與文化傳承
洛陽歷史街區的民居建筑形態和景觀面貌,是洛陽老城區的歷史發展和傳統地域文化特色的體現,是歷史記憶的體現,不僅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還能夠實現對傳統地域文化的延續和傳承?,F今的洛陽老城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演變,歷史街區里原有的建筑和古老的街巷空間格局發生了改變,并且有部分歷史建筑遭到了破壞,傳統的歷史文化也逐漸被削弱。隨著城市的發展,洛陽老城歷史街區的民居建筑形態一定程度上被破壞或被代替,一些街巷被合并或拆分,造成街巷的民居建筑景觀空間肌理混亂。小巷的寬度過窄,部分歷史街區老建筑的功能過于單一,街巷空間結構被破壞。傳統的民居建筑形制形態和街巷空間布局緊密,公共設施較少,整體人員流失較為嚴重,很多古建筑已經沒有了原有的景觀形態,所以保護歷史建筑刻不容緩。當前,保護和修復城市歷史建筑風貌勢在必行,可采用整體保護與個體修繕更新相結合的保護模式,延續歷史街區空間肌理,讓歷史記憶不斷傳承下去[5-6]。
(一)歷史民居建筑的個體原真性保護與修繕
經過朝代的變遷和文化的融合,洛陽老城區的歷史街區逐漸形成了當地民居建筑景觀的風貌和建筑形制。因此,應對歷史街區里具有歷史研究意義的建筑進行修繕與保護,對現有保存較為完整的個體建筑,按照原有的建筑空間格局和建筑結構形制進行修繕,讓歷史建筑的風貌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再現,從而達到還原歷史文化和個體歷史建筑風貌的原真性的效果。
在還原歷史街區的建筑原真性的同時,還要保證整體民居建筑景觀環境的完整和統一。對街區、街巷內的歷史建筑進行梳理和研究,并對街巷內受到破壞的歷史建筑院落和建筑景觀進行修繕和維護,還原建筑個體歷史風貌,從而讓原有的歷史文化符號能夠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延續。
(二)歷史街區民居建筑的整體完整性保護與修繕
歷史街區的城市空間格局和民居建筑景觀的形態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因此,歷史街區建筑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研究意義,要進行完整性的修繕和保護,保持整體的建筑形態與結構,盡可能地實現街區內建筑結構和空間形態的完整性修復,營造整體的歷史真實感氛圍。梳理街巷空間和建筑院落的歷史原貌,從而更好地對其整體進行修復和保護。禁止破壞歷史建筑形態的行為,對歷史街區的整體歷史風貌進行修復和完善,保護街區地域歷史文化建筑和街巷,才能更好地讓蘊含地域文化的歷史建筑形態和景觀得以完整性保護與傳承。
(三)體現歷史街區民居建筑的歷史延續性
在保護和傳承洛陽歷史街區地域文化的過程中,應體現歷史街區民居建筑的歷史延續性,要讓老城區歷史街區內的建筑景觀小到單體建筑結構、大到街巷空間肌理風貌,都得到完整的修復和提升,從而讓逐漸消失的歷史文化實現整體性的延續,更好地延續洛陽歷史和傳統地域文化。
洛陽老城區歷史街區是洛陽歷史的見證,承載著獨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建筑特色。對歷史街區民居建筑特色進行延續,將建筑整體和個體相結合進行保護和修繕,會更大程度地提升對傳統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效果。讓歷史街區通過保護與修繕再次呈現出原有的建筑面貌,讓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歷史建筑景觀保留下來,對地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五、結語
歷史街區承載著城市建筑空間格局的歷史變化,為還原當地傳統歷史文化特性,需要對歷史街區的民居建筑景觀形態進行保護與更新,通過對民居建筑空間格局和街巷空間肌理的修復和完善,循序漸進地對歷史街區的建筑景觀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盡量還原其歷史建筑空間的結構與肌理,保持歷史原貌,延續地域文化。
研究分析對歷史街區建筑景觀的保護方法,在歷史研究、文化傳承等方面有著較高的價值。本文通過對洛陽老城區歷史街區的整體和個體修繕進行研究,提出要有效保護和延續歷史街區的空間格局和街巷風貌,以推動洛陽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同時也使傳統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脈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張青霞.“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中原地域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6(12):234-235.
[2]李楠.洛陽老城區歷史街區保護與利用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3]劉磊.中原地區傳統村落歷史演變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6.
[4]袁一博,崔埕榕,劉康,等.文化基因視角下歷史文化街區的圖式語言解析:以洛陽市老城區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760-765.
[5]萬雍曼,沈宇飛.基于空間句法的洛陽老城空間形態研究:以洛陽市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持續發展 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城市更新.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902-915.
[6]毛文彬,田鴻喜.地域文化對民居建筑景觀的影響及保護研究:以景德鎮歷史街區為例[J].居舍,2021(13):1-2.
作者簡介:
毛文彬,碩士,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韓冰潔,碩士,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