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視覺中心主義是建筑領域受到關注的議題之一。芬蘭建筑師尤哈尼·帕拉斯瑪呼吁重視感官體驗,特別強調觸覺的價值和自我感知的重要性,并將自身觀點凝結為感官建筑理論。研究感官建筑的概念,梳理其從視覺批判到感官重塑,再到實現精神完善的邏輯線,以此推演出知覺與建筑、行為與場所、思維與空間之間的關系,并將其作為延伸建筑學邊界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尤哈尼·帕拉斯瑪;感官建筑;視覺中心主義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知覺塑形:基于尤哈尼·帕拉斯瑪感官建筑理論研究的空間實驗”(SJCX22_1039)研究成果。
視覺文化的發展造就了光鮮奪目的視覺繁榮局面,其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視覺體驗,但卻有遠離靈魂的趨勢,讓我們的意識、記憶與想象無處安放。如今,一些建筑試圖單純依靠外形獲得人們的“驚鴻一瞥”,然而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只具有短暫的娛樂性,而不具備實質的、能夠長遠存在的價值,其形成的視覺范式導致了精神體驗的貧瘠。
芬蘭建筑師尤哈尼·帕拉斯瑪曾多次表達對視覺統治和建筑官能特質喪失的擔憂,其認為一場視覺主導的、盲目的洪流是有害的。在帕拉斯瑪看來,建筑是承載人們感覺、思考與意識的場所,并且在表達、儲存與處理感官回應與思考中有重要作用。基于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帕拉斯瑪獲得了將建筑從視覺中心危機中解放出來的新思路,即建立一座感官的建筑。在《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中,帕拉斯瑪根據自己的理論與實踐,構筑了感官建筑的概念。
一、視覺批判:逃離“視覺之籠”
帕拉斯瑪認為視覺主導的思想是建筑病癥的誘因之一,圖像帶給人們的“盛宴”,逐漸吞噬人們的意識和判斷。尤其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在城市規劃中,規劃者越來越青睞于理性和秩序帶來的理想化和視覺化的格局,加之各種形式手法,世界越來越變成高速運轉的機器。精致、清晰、有序的生活場景讓人們深陷其中,一味地過著視覺生活,甚至厭惡本質和真實,容易使生活變成浮華享樂的視覺旅行(圖1)。
自古希臘始,事物皆建立在可視性基礎上,“視”“看”“眼睛”等作為視覺的代名詞,被認為是人的感官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視覺中心主義是一種重要的圖像認知理念,它強調理性在觀看中的主導地位,核心要義在于“視覺”與“真理”之間具有某種直接關聯性,其中折射出感性與理性、主觀與客觀的交織與演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肉體之眼”的貶低和笛卡爾對“心靈之眼”的絕對張揚,顯現出理性對視覺觀看的主導。柏拉圖將人的感覺分為審美感官“看”“聽”與非審美感官“觸”“味”“嗅”,并通過建立光線與視覺的聯系,將視覺奉為至高的感官。其在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心靈之眼”的概念,并將感性與理性分離,為視覺中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視覺“擁護者”們通過將視覺比附于理性、視覺與光的并置,使視覺成為受青睞的感官。
超越其他感官的視覺霸權已經被許多學者洞悉,其中,一些學者對其予以譴責。反視覺中心論在歐洲思想史學者馬丁·杰伊的《低垂之眼:20世紀法國思想對視覺的貶損》中得到了體現,其中探討了視覺中心主義的發展與變遷。這種對視覺霸權的挑戰促使其開始解體。除此之外,索緒爾的語言學以結構主義為依托,試圖沖破視覺中心主義的桎梏;德里達等人將視覺中心主義和現代性、主體性相聯系,成為人們理解視覺文化的癥候式語境;梅洛·龐蒂認為人們的視覺向著存在的某一織體展開,眼睛寓于其中,正如人寓于自己的家中。
一些畫家掙脫了傳統觀看范式的桎梏,觀看將不再僅僅是一種對信息的獲取,而是世界與情感、意志的聯結。培根認為繪畫不僅是對故事或信息的描繪,更重要的是表現出情感、情緒;勒文闡述了視覺與體驗之爭,提出了“真理的凝視”這一概念;既是建筑師也是畫家、雕塑家和作家的柯布西耶曾大方承認建筑中的視覺意義,但并不單純崇拜視覺,而是兼重視覺美感和觸覺關懷。古希臘建筑在視覺上非常精致,有著多樣的柱式、和諧的比例,然而其沒有掩蓋其他感官,其合適的尺寸、細膩的質感讓人能夠擁有許多感官體驗。
事實證明,建筑的視覺性并不能完全壓制其他感官體驗,而弱化建筑的視覺性也并不是反抗視覺霸權的唯一方向。對于感官建筑的建立,關鍵在于構建“真理的凝視”。
二、在建筑中重塑感官
或許在視覺建筑俯拾皆是的時代,應平衡和梳理身體的感覺,把各種感官體驗看作主動和積極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動和消極的接受者。每一次建筑之旅都需要各類感官的合作,它們以其各自的特點解讀建筑,不會凌駕于其他感官之上。梅洛·龐蒂認為感知并不是定量的視覺、觸覺、聽覺的總和,而要用到整個生命。
觸覺是人類發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覺,也是人體分布最廣、最復雜的感覺系統。赫爾德在《論觸覺》一文中將觸覺歸屬于作為“心靈底基”的“幽暗”領域,通過將觸覺與視覺相比較,賦予觸覺高于視覺的首要性和優越性。觸覺具有與生俱來的吸引力,因為它是人們真實的感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親昵。人們總會忍不住伸手觸摸好奇的事物,似乎只有在實際觸碰之后才能獲得滿足。當人們關系較為親密時,也往往以觸碰體現友善。觸覺還是對其他感覺的考驗和糾正,當人們對視覺產生懷疑時,往往需要借助觸覺進行檢驗。
吉布森將感知分為了五個系統,包括視覺感知系統、聽覺感知系統、嗅-味覺感知系統、基本定向系統和觸覺感知系統。其中,觸覺感知系統能幫助人類分辨物體信息,也是信息傳入大腦的最重要部分,它無所不在。許多時候,或許人們并未主動觸摸,但已不自覺地有了一些觸感。比如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后、寒冷的夜晚、濕漉漉的清晨,人們都未主動接觸任何人與物,但空氣中的水汽等已然與肌膚進行了無數次交流,觸覺體驗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圖2)。
建筑往往“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聲音帶來關聯、包圍與想象,靜默則帶來延續、留白和思考。除了視覺之外,人們也可以利用聲音與建筑互動,可以通過聆聽敲擊墻壁而產生的聲響,用聲音丈量建筑的空間,用耳朵判斷建筑的輪廓。聽覺能讓人們感覺到包裹感和真實感。靜謐是建筑的一種狀態,建筑往往從工人的敲敲打打中而來,而當工人離去后,它才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聲音非常平靜,比如雨水敲擊聲、落葉飄落而至的聲音等。獨處時的建筑似乎在召喚人們仔細聆聽它的低語,如果靜靜聽,就會聽到建筑的心跳聲。這就是寂靜的魅力,是另一種建筑性格,是留白,是反問,不是回聲的疊加,而是心靈的寧靜。
氣味關聯情緒,總能瞬間喚醒人們對特定時空與事物的記憶。熟悉的氣味會讓人試圖在腦海中捕捉一些熟悉卻模糊的圖景。可以說,氣味是人們無形的記憶庫,嗅覺是打開這個記憶庫的鑰匙。嗅覺腦區與語言腦區之間的直接聯系導致了氣味命名的困難。嗅覺感受建立在人的經驗之上,當人們進入一間漆黑且陳舊的房間時,在視覺體驗缺乏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感受到灰塵和潮濕的空氣,這些豐富而富有層次的氣味共同構成了時間軸。
味覺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觸覺和嗅覺,如食物進入口腔之后才能被嘗出味道。“味道”一詞在漢語體系中除了實際品嘗到的食物味道之外,還有韻味、風味之意。形容一個人時所說的“別樣的味道”往往是對一個人給人感覺的總體概括,是一種難以形容的、模糊卻完整的感受,是多種感知匯聚形成的隱性概括。建筑需要有“味道”,訴說身份和意味。
身體是所有器官的承載者,人與建筑的互動以身體感知為基礎,人們通過身體認識建筑,感受自我與建筑的交流。建筑不是單純的圖像或片段,而像一部充實的電影,提供給人們不同的欣賞角度。在解讀建筑的過程中,需要主動調動感官與建筑“打交道”,感受是具有延續性的,通過這種延續性,建筑影像成為完整且不斷發展的整體。
在運動過程中,人們會不自覺產生不同層次的體驗,當人們在建筑中行進時,每一次前進與停頓都會使人產生不同的視覺體驗,給人以變幻之感。“峰回路轉”“移步換景”“柳暗花明”等都是通過身體運動產生的動態體驗。
三、在建筑中完善精神
建筑讓人們體察和理解永恒與變化的辯證關系,將人們安置于世界,并進入文化與歷史的綿延中。在一座感官建筑的建造中,不僅要關注感受器官,還需聚焦人的意識和情感,致力于給人帶來存在感和歸屬感。建筑是讓意識蔓延的場所,也是獲得對話和共鳴的場所。在其中,人們不僅可以感受到感官被激活,更能實現自我與世界的彌合,從而獲得精神的完善。
記憶是人們在大腦中對過往的儲存,大腦是一切感官的中樞,記憶是其中一條抽象的線索,因此記憶與感官的聯系很難被否認。建筑是承載時間和記憶的博物館,蘊含著歷史積淀而成的緘默的智慧,有著歲月沉淀下來的厚重感。只能展現出標新立異的建筑只有貧瘠而乏味的空殼,感官建筑則有著生命場景,熠熠生輝。
以視覺中心主義為原則建造出的建筑只能讓人們產生一段時間的新鮮感,但當人們沉迷其中,便難以把握住心中的建筑尺度。因此,建筑建造過程需要放緩,這種緩慢并不是忽略建筑變革,只是在理解變革的基礎上增強建筑的生命力,并延長其壽命,使其根植于文化脈絡中,而非漂浮在虛無中,如此才能使建筑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
從某種程度上講,建筑是一種承載物,主體的感官感受會投射到建筑上。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座建筑,一千個人心中也會有一千種樣子。建筑允許人們投射和想象,沉默并非是人與建筑失聯的結果,反而是觸及本質的反應,這與美國現代建筑師路易斯·康描述的靜謐與光明的概念有些類似。
建筑是人們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人們能夠明白自己為何站在這里,又為何存在。因為有這面鏡子,人們可以無數次觀察自己的思緒和情感,獲得存在的證明。猶太博物館的沉重、布里昂墓園的沉靜、光之教堂的神圣,都是被提煉出的精神。
四、結語
帕拉斯瑪的感官建筑概念是厚重且引人深思的,其觀點并非只強調表面的感覺,還強調一種基于感官平衡的進化和完善,這種完善不僅在于建筑的形態、細節,還在于精神。這里所說的精神是一種深厚的建筑品質,也是建筑的靈魂。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對感官建筑的深入挖掘能夠使一些建筑擺脫虛無,有利于其更加充實并長存于世。對這一理論的研究也可以讓人們重新認識建筑的意義與價值,獲得指引建筑學前進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帕拉斯瑪.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M].劉星,任叢叢,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2]高硯平.赫爾德論觸覺:幽暗的美學[J].學術月刊,2018(10):130-139.
[3]帕拉斯瑪.思考之手:建筑中的存在與具身智慧[M].任叢叢,劉星,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0.
[4]帕拉斯瑪.碰撞與沖突:帕拉斯瑪建筑隨筆錄[M].喬丹,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5]王林生.“視覺中心主義”:視覺觀看中的理性建構與解構[J].中國文學研究,2020(1):8-13.
作者簡介:
張彩紅,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