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是我國人口結構轉型的關鍵期,城市設計者需要關注兒童權益與兒童的健康成長,并以此為抓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通過梳理和闡述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定義及發展歷程,以及國內兒童友好型城市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分析長沙、深圳、北京等國內兒童友好型城市在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基礎設施、運營機制等方面的優點及特點,以促進我國其他城市的規劃建設不斷優化。
關鍵詞:兒童友好型城市;城市規劃;建設經驗
一、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定義及發展歷程
“兒童友好”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在教育學及心理學領域提出,后在1989年被列入了《兒童權利公約》,中國也在1990年成為該公約的第105個簽約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于1996年被正式提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居署于第二次人類居住會議上正式提出“兒童友好城市倡議”。倡議的核心是要形成一個完善的、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并使之在日常生活中惠及城市中的所有兒童,使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安全地玩耍與學習。兒童友好型城市廣義上應具備兒童影響決策、發表觀點、參與社會工作、接受高質量教育、受到保護、擁有玩耍空間、避免遭受污染、得到平等對待等九項基本原則。這一倡議旨在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創建安全、包容、充分響應兒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區。
該倡議得到了全球范圍的廣泛認同,引發了各國對兒童福祉的關注與行動。為促進各地區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2004年兒童友好型城市倡議組織形成了《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工作框架》,其中概述了構成兒童友好型城市或社區的九個特征,為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官方說明。2019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了《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手冊》,為城市規劃應關注的問題提供了指引,強調城市規劃首先應關注兒童所需。
二、我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發展背景
我國家庭生養焦慮日益增長,人口紅利漸行漸遠。為保持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國家提出了“開放三孩”、“雙減”及中長期教育改革,全力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并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正式寫入“十四五”規劃服務項目,提出建設100個兒童友好城市示范。如何將各地先行探索的經驗轉化為全國可借鑒、可推廣的普適性經驗,已成為新的規劃工作重點。2009年,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首次主辦了“創建兒童友好城市高層論壇”;2010年,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起草了《中國“兒童友好城市”的創建目標與策略措施》,鼓勵有關部門制定有利于兒童發展的公共政策。 2020年,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及兒童友好社區實踐主題研討會在成都舉行,會上發布了《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規范》。該規范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和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精神,確保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參與權和受保護權在社區中得到保障。從此,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有了標準規范。在此期間,我國長沙、深圳、成都等多地也先后提出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構想和戰略,開展了類型豐富的實踐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果。
三、我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發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雖然我國在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及建設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國在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中仍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具體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是針對兒童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有待完善。首先是現有規范及標準不夠完善,且與現有法定規劃體系結合不足,針對兒童友好的要求多是指導性要求,不具備法定性,導致落地性、實施性差。其次是針對兒童的設施存在數量不足、布局不精準、功能不完善等問題,如兒童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度不足、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的均衡度較低、適度普惠型的兒童福利制度不夠完善等。最后是設施品質不高,針對性不強,難以滿足兒童全方位成長的需求。
二是兒童友好的公共空間建設有待提升。首先是國內大部分城市在進行公共空間建設時并沒有充分關注兒童權益,開放空間體系分布不合理,缺乏聯系。空間性質上多為商業街道、廣場、工業園區、公園等,雖然也有動物園、游樂場等,但兒童公園相對缺乏。其次是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現有的兒童空間設計僵化,缺乏特色。以城市社區常見的兒童活動場地為例,規劃設計缺乏對各年齡段兒童活動的不同特征的把握,且經常受到空間與預算的限制,導致兒童活動場地的游樂設施造型雷同且擺放混亂。部分社區甚至還將其與成人健身場地合并,空間利用率低,設計特色與品質不足,維護情況堪憂。最后是開放空間沒有積極向更多兒童開放,許多中高檔社區雖然精心設計了兒童游樂場地,但是社區門禁使其僅成為部分群體的福利。
三是城市基礎設施對兒童安全的保障有待加強。保障兒童安全是滿足其他各類需求的前提。由于兒童的認知能力、身體素質和心理條件有限,兒童更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傷害,而現代城市空間與設施建設缺乏保障兒童安全的具體的、有效的措施。例如,兒童校園安全防護存在漏洞,近年來校園欺凌案件時有發生,令一些兒童遭受不良侵害,對其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再如,城市道路將兒童玩耍場所分割成諸多細小單元,車輛穿行于其中,這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風險。此外,校園周邊公共交通設置配備不夠完善,部分人行道、標識標線設置不合理,“適兒性”不強。
四是兒童參與機制有待完善。目前城市建設主要基于成年人群的活動模式、使用需求,相關政策聽證會也大多限定18歲以上成人報名參加,僅僅習慣于將兒童發展作為城市發展附帶考慮的問題,未能真正有效考慮兒童訴求。同時,大部分現有的兒童能夠參與的內容和形式缺乏趣味性,兒童對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思考與理解程度淺,主人翁意識缺乏,無法參與到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中。最后,城市中缺乏相關專業規劃、運營團隊,未能對先進地區的兒童理念、理論研究等進行很好的借鑒。
四、先行地區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經驗
我國長沙、深圳、北京、上海、廣州、雄安、成都等地是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先行城市,開展了類型豐富的實踐活動,具體可總結出以下四點經驗。
(一)構建精準多元的兒童友好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一是公共服務設施標準上要依托現有體系實現兒童友好化。廣州按照兒童人口數量及新生人口增長情況,細分兒童年齡結構,對各年齡段兒童所需的設施進行針對性優化,在現有公共服務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設施數量,精準滿足不同地區兒童的服務設施需求。成都評估現有交通硬件設施、社區管理與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提出評估標準和兒童友好規劃改造建議。深圳將推動兒童友好型城市空間的建設納入《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通過剛性控制,從點到面,保障兒童游戲場地、嬰幼兒托育設施、兒童課后托管設施、兒童文體設施等兒童相關空間的供給,推動兒童友好理念的落地,保障建設成果惠及所有兒童。
二是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上分級分層布控,營造兒童友好生活圈。廣州構建“三級兒童友好生活圈”,即30分鐘公交可達的全域兒童友好生活圈,依托城市公共中心體系重點為兒童提供大型、優質、多元的公共服務;15分鐘步行可達的街區兒童友好生活圈,依托街道及居住區,建設中小學、婦兒之家、通學路徑等兒童友好空間;5分鐘的社區級兒童步行可達的兒童友好生活圈,服務半徑為200—300米,重點優化社區服務設施及環境,完善兒童游憩場地及配套設施。雄安結合兒童日常生活軌跡,強化“兩級社區生活圈”的營造,打造5分鐘溫馨街坊生活,關注學齡前兒童的樓上樓下活動;打造10分鐘安全鄰里生活,關注學齡兒童的上學、戶外活動。上海將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納入“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規劃,在多個社區進行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試點。
三是在重要服務節點處統籌打造兒童專享的公共服務設施——“兒童之家”。上海在奉賢區海灣鎮建成了高質量、多功能的“公益性兒童之家”,創新增加了手工室、議事室等功能,以多元化的課程滿足兒童和家長的早教和思維創新需求。長沙已建成80多個“兒童之家”,為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提供了足夠的書籍、玩具、康復設施和學習娛樂場地。成都建立了3所“兒童友好家園”,幫助兒童消除心理上的問題。南京打造“兒童·家庭友好國際街區”,積極為兒童營造政策友好、服務友好、人文友好、空間友好的健康成長環境。
(二)打造溫馨趣味的兒童友好公共空間
廣州強調構建“網絡化、體系化”的公共空間布局,在新建或改造項目中都注重對兒童年齡的分段及地域文化的融入,在擴大公園、廣場、綠地等開放空間的同時,優化社區內兒童及其看護人休閑娛樂、鄰里交往的活動空間與設施,彰顯社區特色人文魅力,增強兒童社區歸屬感。雄安強調構建社區層面的代際融合的溫馨街坊生活空間,圍繞老人、兒童日常生活軌跡,集中布局關愛設施,推動代際融合,通過附屬綠地公共化、底層界面公共化、活動空間規模保證等各項措施,確保兒童活動空間的安全、舒適、有趣,滿足兒童在門前、樓下的日常生活需求。長沙倡議營造安全、趣味、公平的小區內部環境,計劃在住宅小區的規劃和建設中制定相關細則,以安全、趣味、公平為目標,遵循兒童友好的基本原則進行規劃設計,如按照兒童身高來設計兒童空間、場地及設施。
(三)構建舒適安全的兒童友好型基礎設施系統
雄安以“兒童學徑”為核心,在學區打造網絡化的學徑線路,通過標識、彩色路磚鋪裝等方式提升路徑的趣味性,促進兒童積極出行。長沙在重要通勤節點上打造適宜兒童安全的人行過街設施,如愛心斑馬線、二次過街安全島、行人過街信號按鈕等。同時,在兒童上下學主要交叉口外拓人行道,以減小機動車轉彎半徑,縮短行人過街距離。深圳在寶安區福海街道規劃設置“步行巴士”線路,由家長志愿者引導,同時優化街道路面,將盲道和自行車道進行功能整合,并設置符合兒童認知的視覺識別系統。武漢通過合理研究兒童出行線路及道路空間,打造一體化的“兒童出行網絡”,消除兒童沿途游戲及停留空間的危險因素,建立起鼓勵兒童獨立出行、游戲的舒適安全的步行和騎行系統。
(四)建立兒童深度參與的長效規劃治理機制
長沙成立了以“規劃師+兒童”為核心,集合學校、家長、有關部門和其他公眾等角色的“工作營”,確保項目的規劃、實施、管理與使用者之間不脫節且彼此融合。深圳提倡“一米高度看城市”,通過搭建各級“兒童議事會”平臺,組織兒童開展“我與我的城市”的主題調研、論壇等公共參與活動,鼓勵兒童參與城市治理,提高兒童參與社區和學校“微治理”的意識和能力。北京采取“責任規劃師”制度,直接帶領小學生參與城市設計。上海通過定期開展論壇的形式,傾聽兒童的聲音,跟隨兒童的步伐,提高兒童自身參與感和幸福感,探索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優良道路。
五、結語
關注兒童權益,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目前我國城市化建設穩步推進,但社會與人口問題給城市建設帶來的挑戰與日俱增,城市發展視角下的兒童福祉問題亟待解決。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貫徹以兒童為本的發展理念,需要城市規劃設計者從設計意識上提升,在設計研究上跟進,以設計實踐為切入點。這既是宏觀政策上一項長期、系統的規劃之路,又是微觀空間上精雕細琢的設計之法。
參考文獻:
[1]朱琳彥,譚琲珺,李樹文.國內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實踐探索:以深圳市、成都市和長沙市為例[J].社會與公益,2020(12):8-10,17.
[2]白瑋.中國特色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經驗與啟示:以深圳市為例[J].社會福利(理論版),2020(8):51-54.
[3]高亞瓊,王慧芳.長沙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規劃策略與實施路徑探索[J].北京規劃建設,2020(5):54-57.
[4]陳蜜娜.多源流理論視野下深圳市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政策議程研究[J].少年兒童研究,2019(1):5-13.
[5]譚鸝,史鈺,魏勇剛.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現狀與展望:基于四個城市的經驗分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1(1):112-118.
[6]長沙市人民政府.長沙發布兒童友好之歌《未來的微笑》等系列成果,兒童友好型城市已納入城市各項規劃[EB/OL].(2019-11-21)[2023-01-05].http://www.changsha.gov.cn/szf/ywdt/zwdt/201911/
t20191121_5641662.html.
[7]沈瑤,劉曉艷,劉賽.基于兒童友好城市理論的公共空間規劃策略:以長沙與岳陽的民意調查與案例研究為例[J].城市規劃,2018(11):79-86,96.
[8]韓雪原,陳可石.兒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以美國波特蘭珍珠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6(9):26-33.
[9]韓東君,王濤,布和.傳統村落保護之路:兒童友好型鄉村空間理念的探索實踐[J].建筑與文化,2021(6):240-242.
[10]劉磊,石楠,何艷玲,等.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踐[J].城市規劃,2022(1):44-52.
[11]孟雪,李玲玲.城市住區空間環境兒童友好度評價體系研究:基于兒童照護者的視角[J].城市問題,2022(1):34-43.
[12]徐宇珊.“嵌入式”全域系統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J].深圳社會科學,2022(6):80-91.
[13]戚文娟.兒童友好型公園綠地調查與評價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
[14]孫延培.“兒童友好型”居住區戶外環境設計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4.
[15]萬曉冉.建設“兒童友好城市”軟環境要同硬實力雙管齊下[J].中華建設,2022(6):3-4.
作者簡介:
高一帆,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設計及城市空間形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