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非遺+會展”為代表的非遺會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流、傳承傳播的新平臺。基于浙江非遺展14年辦展實踐,非遺會展已成為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的新渠道,能夠為區域非遺交流與合作搭建平臺,同時也是振興傳統工藝,使其融入當代生產生活的成功路徑。注重策展主題定位與業態融合、注重整合展覽內容與展覽空間延伸、注重創新雙線展陳模式等多元辦展路徑,將持續推進非遺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非遺會展;傳統工藝;浙江非遺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重點科研項目(2019ZD04)、2021浙江省職業院校產教融合項目(2021-36)階段性成果。
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自2001年起步,在2017年《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發布之后取得跨越式發展。2022年《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發布,非遺傳統工藝傳承保護已融入國家重大戰略。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非遺+會展”的生產性活態保護新模式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1]。非遺會展是指在特定空間匯聚眾多參展商(如非遺項目代表機構、企業、非遺工坊、傳承人等),以非遺項目及衍生產品、服務的推介、展示、交流、交易為目的的展覽會或節慶活動。
非遺傳統工藝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產物,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髓和價值。振興非遺傳統工藝在促進就業、文化振興、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手藝人保護意識淡薄、市場經營能力欠缺等使我國傳統工藝保護、傳承乏力[2]。如何讓傳統工藝從“養在深閨”到被大眾知曉其重要價值,再到制作的產品滿足大眾所需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為深入了解會展業對非遺傳統工藝的影響,筆者分析近十年相關文獻,發現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非遺保護、傳播、展覽展陳等方面。非遺保護研究從文化、旅游、文博等視角出發,研究會展業態在非遺經濟和文化價值中的整合轉化效果;非遺傳播主要從傳播學視角出發,通過展示展銷、互動體驗、展演展映、會議交流等方式,為觀眾、傳承人搭建展示文化、工藝、產品等的傳播平臺[3];非遺展覽展陳從設計學視角出發,圍繞博物館、非遺館、體驗館、非遺展臺等,對非遺空間的展陳形式、技術、功能等進行研究,其在功能上突出傳承人展演,在技術上借助數字多媒體技術,以滿足新消費趨勢。可見,相關人員對于非遺會展已有不同角度的研究基礎,但大多是基于宏觀管理視角的討論。本文基于非遺會展的策展實踐,以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以下簡稱“浙江非遺展”)為實證研究對象,探索非遺會展的辦展路徑,為非遺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非遺會展發展歷程
非遺會展歸屬于文化會展。文化會展是原文化部在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中首次提出的,是我國將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后的產物,是會展業新的延伸方式。其中,涉及非遺領域的非遺會展當時在我國還是一個新事物[4]。我國非遺會展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萌芽階段(2004—2006年)
這一階段,涉及非遺的專題會展項目還未開展,大多綜合性文化會展中會開辟出專門展區,用以非遺作品展示。2004年,首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拉開了非遺走上文化會展舞臺的序幕。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是國內首次舉辦的全國性、國際化、高水平的綜合性文化會展,設立了用以展示非遺精品的“國際文化藝術展”主題展區。自此以后,全國各地的文化產業或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設立非遺展區成為常態。
(二)起步階段(2007—2010年)
這一階段,涉及非遺的專題會展項目開始在國家層面相關機構主導下催生出來。2007年,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拉開帷幕,這是為非遺保護舉辦的首個國際性節慶。持續20多天的成都非遺節吸引眾多游客和市民直接參與。豐富的活動、眾多的參與者充分體現了“文化樂民”的時代主題。2010年,以“保護傳承、合理利用”為主題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博覽會4天時間共舉辦了非遺交易簽約、非遺展演、非遺保護高層論壇等近10個配套活動。這些非遺展覽節慶,在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和企業、市民積極參與的同時,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效的形式和載體。
(二)發展階段(2011年—至今)
這一階段,地方性相關機構因國家層面非遺類文化會展的成功舉辦和所獲效益的示范效應影響,開始逐步舉辦相關博覽會和節慶。非遺介入文化會展的地方性展覽會和節慶活動越來越豐富。浙江、江蘇、山西等地開展的非遺展紛紛登場,形成了層次分明、相得益彰的非遺會展格局。已舉辦十四屆活動的浙江非遺展先后邀請近4 000個非遺項目、6 000多個傳承人參加博覽會,累計吸引市民體驗參觀超過百萬人次。地方性非遺會展的舉辦不但給非遺傳承人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營造了傳統工藝傳承發展的生產性保護氛圍,而且加快了非遺進入大眾文化消費視野,成為非遺生產性和生活性保護的新平臺。
二、非遺會展助力傳統工藝振興的路徑
——以浙江非遺展為例
(一)浙江非遺展的發展演變
浙江非遺展始創于2009年,是地方相關部門主導的以非遺為選題定位的展覽舉辦較早實踐者,其策展理念創新、展覽內容組織、展陳模式等在地方性非遺會展中走在前列,成為地方乃至我國非遺保護成果集中展示的重要平臺,近五屆浙江非遺展概覽如表1所示。
早期的浙江非遺展先后作為第六屆中國中華老字號精品博覽會、第六屆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第七屆至第十一屆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展覽會的配套展同期舉辦。
2016年,浙江非遺展以“讓傳統工藝重返當代日常生活”為主題,舉辦“傳統工藝振興·杭州論壇”,組織各地非遺領域相關傳承人、非遺工坊、非遺企業積極探索促進傳統工藝振興的途徑和方法。
2018年,浙江非遺展新增“杭州工藝周”品牌,首次以浙江非遺展(杭州工藝周)獨立展身份線下舉辦,并被列入浙江省政府《浙江省傳承發展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
2019年,舉辦多屆的非遺薪傳獎評選永久落戶浙江非遺展,且升級為薪傳獎傳統工藝大展。同年,浙江非遺展主場館落戶杭州市拱墅區,提出“大運河文旅季”的構想,并將浙江非遺展(杭州工藝周)作為“大運河文旅季”主體活動。
2020年,為更好地傳播非遺,打通非遺新經濟全鏈條,延伸“非遺+”產業,浙江非遺展舉辦云上博覽會,讓傳統工藝走上云端,集展示推介、電商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為推動我國傳統工藝振興、營造全社會保護與傳播非遺的良好氛圍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浙江非遺展的成功經驗
第一,注重策展主題定位與業態融合,營造非遺傳統工藝跨界生態圈。從“融入社會、融入群眾、融入生活”到“文化消費、文化生活、文旅融合”,再到“‘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并進”,浙江非遺展的策展理念始終注重與旅游、特色小鎮、街區、研學、文創、節慶、演藝等業態融合。其不僅展覽非遺傳統工藝項目,而且短時間集聚同一產業鏈各業態的衍生品、藝術品、電商、商業品牌等,搭建傳統工藝產業鏈產品設計、展示、銷售和傳播平臺,帶動行業交流,促進產業創新。從成果展示到商貿展銷,再到產業創新,促進會展融入非遺傳承人、設計師與藝術家、品牌機構、藝術類高校師生、公眾等非遺創新群體的資源聯合和協同創新,創新作品孵化和商品化,拓展非遺傳統工藝活態傳承的邊界,將非遺傳統工藝帶入當代生活,營造非遺傳統工藝跨界生態圈。
第二,注重整合展覽內容與展覽空間延伸,由內而外傳播非遺傳統工藝。浙江非遺展展覽內容策劃整合展、演、賽、會、節等會展活動形式,先后舉辦非遺精品展覽展銷、技藝展映展演、傳統手工藝保護研修班、傳統工藝振興論壇、非遺購物節等活動內容,聚焦非遺傳統工藝創新成果。浙江非遺展通過平臺輻射,帶動非遺產業培育傳統工藝、振興品牌,扶持傳統工藝創意人才,推出更優質的傳統工藝體驗項目。同時,展覽空間從單一會展場館延伸至社區、街區、特色小鎮、鄉村文化空間等,擴大了非遺傳播的覆蓋面,大大增強了大眾對非遺保護、傳承與傳播的參與感、認同感。
第三,注重創新雙線展陳模式,探索從展示交易平臺到造物創新平臺。從早期的以線下展覽為主的“類博物館”展陳模式,到注重動態展示、商貿展銷、展映展演、競賽展評、研討交流、研學培訓,再拓展至線上云展覽、云直播、云論壇、云電商等方式,非遺會展平臺打破了非遺傳統工藝展示傳播的時空限制,運用數字技術,讓大眾在現實與虛擬等不同體驗場景中更近距離地感知和接觸非遺。以線上非遺購為思路打造的非遺購物節依托自建的H5、小程序平臺搭建展示交易平臺,上線非遺產品上萬種,為非遺傳統工藝融入生活拓寬了渠道。未來,云上非遺購物節應發揮數字經濟產業優勢,整合社會資源,依托主流互聯網平臺的用戶流量,批量接入非遺資源,搭建線上頻道,進行產品促銷、直播推薦。相關部門可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和利用數據要素價值,建立平臺數據分享機制,為非遺產業群體提供產品需求及趨勢反饋,縮短產品創新周期。線下非遺展和線上非遺購物節賦能傳統工藝新品展示、創新啟發、交流促進和產品銷售,可使非遺傳統工藝在新時代進一步傳承傳播和創造創新。
三、結語
在信息社會,非遺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依賴于傳播,且直接影響非遺傳統工藝的存續活力。實踐逐漸證明,非遺與會展有機融合形成的非遺會展是非遺展覽展示、傳播推廣、商貿交流的重要載體。浙江非遺展的舉辦經驗表明,非遺會展已成為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的新態勢,是振興非遺傳統工藝、使其融入當代生產生活的成功路徑,具有發展的可持續性。但同時,其也要努力避免在相關部門主導下會展組織流于形式、展覽形式與內容組織脫離生活等問題。中國的非遺傳統工藝文化內涵深厚,產品豐富多樣,以展現各地非遺傳統工藝特色文化、促進傳統工藝產品交易、激發大眾關注參與為目的的非遺會展無疑會成為地方非遺傳統工藝走上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動能。
參考文獻:
[1]謝小娟.淺議非遺會展對非遺保護與傳播的作用與影響[J].大眾文藝,2019(19):5-6.
[2]馬知遙,劉垚瑤.鄉村振興與傳統工藝類非遺保護和發展路徑研究[J].文化遺產,2020(2):19-29.
[3]張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會展開發研究[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22.
[4]唐月民.文化會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新嘗試[J].齊魯藝苑,2016(4):10-13.
作者簡介:
張素,碩士,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會展專業主任。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會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