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銘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以后,人們容易認為要提高制造業的比重。不管是總結世界經驗還是經濟理論,越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服務業的占比會越高。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任何強國戰略帶來的都是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此時人們新增的需求會集中在服務需求上,并且體現出對高品質、多樣化、多層次的追求。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處在一個新的時期,2021年中國人均GDP已經破了12000美元,我們已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中國經濟將迎來一些新的變化。中國正在經歷一場經濟和人口的空間大變局,人口持續從農村向城市遷移,特別是沿海地區遷移,人口從小城市到大城市遷移,并且在一些中心城區集聚,實際上是經濟發展階段的提高和產業結構變化所帶來的結果。
在這一階段,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需要考慮用生活品質來留人,一旦生活品質提高,對于人才形成吸引力,就可以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競爭力產生促進作用。而在消費城市,人口吸引力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競爭力之間,形成正反饋機制,不斷強化它(國際)經濟中心的職能。不僅如此,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還可以利用交通網絡來輻射帶動其他中小城市的發展,因為小城市人口規模相對不足,而類似于文化、娛樂、體育賽事等一些行業需要有人口規模和人口流量的支撐,當小城市的人們希望有這一方面的消費的時候,可借助于交通網絡到大城市享受服務消費。在這個過程當中,城市的更新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中國大城市人口將重返中心城區,這也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出現的在紐約、倫敦、東京這樣的國際一流城市人口重新返回中心城區的趨勢是吻合的。
城市空間結構背后有規律可循。消費者和企業的最優化行為形成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底層邏輯,政府在規劃和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時,既需要適應市場的邏輯,也需要考慮不同地段的公共服務可達性。在這些邏輯之下,中心城區擁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多、更好、更多樣的服務業,以及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對于居民來說,中心城區的服務業既是就業機會,也是消費場所,這就需要在房價、收入和通勤之間進行權衡。在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服務業在GDP和就業當中所占的比重也是越高的,也就是說消費型城市的建設是依賴于人口密度的。在路網密度比較高的城市,就會呈現出消費供給(以餐館為例)的數量比較多,這時,競爭就會產生,服務質量也就有所提升,就會產生消費多樣性。
從城市的消費多樣性,以及方言的多樣性所表示的文化多樣性研究中,可以看到在規模越大的城市,它的多樣性就越高。
在人口密度大、數量比較多的城市,未來的城市生活品質將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是活力。大城市要有非常強大的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創新往往是依賴于人口密度所提供的支持交流,創新不只在實驗室,還在空氣里、走廊里,在咖啡館的交流里,同時人口密集度還有利于提高消費的多樣性。
第二是便捷。人口密度本身有利于發展高密度的路網、地鐵網、地上地下的連接通道,又能夠反過來促進創新和消費的活力。
第三是環保。在高密度的城市如何去實現環保,需要依賴于更多的綠色出行,比如更多借助于地鐵、自行車還有步行。另外在高密度的城市,要更多地建設小而密的口袋公園,增加公園的可及性。在密度比較高的樓宇當中,更多地建設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
第四是和諧。在高人口密度的地方,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是通過降低密度來實現,而是通過更加有效的環保來實現。同時在社會方面要更加有效地促進外來人口的市民化,增進社會和諧。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