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報道,在一項衡量創造力和激發情緒反應潛力的測試中,AI 生成廣告的表現優于典型的美國平面廣告。
這項比賽的靈感來自最初的圖靈測試,這一測試挑戰機器在對話中模仿人類的能力。比賽要求非人工制作的參賽作品使用ChatGPT 等AI 工具創建和組織所有圖像和文本,所有團隊都被要求根據一個虛構能量飲料品牌的描述和標志制作平面廣告。結果顯示,由17 名營銷專家組成的小組在正確識別三個主要使用生成式AI 制作的廣告和七個由營銷學生制作的廣告方面的準確率僅為57%。
活動中,兩位經驗豐富的營銷專業人士使用AI 工具,在大約10 分鐘內制作出了五十個廣告。不過,在此過程中,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編排AI 生成的圖像和文本。
日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杜憶研究員團隊開展了一項功能磁共振研究,首次證實了老年音樂家能采用功能保持和功能代償兩種相互依賴的機制,來延緩其在噪聲環境下視聽言語知覺的老化,證明長期經過音樂訓練可增強老年人的言語感知能力。
“不管是什么年紀,如果能盡快開始學習一門樂器,甚至開始唱歌,可能都會延緩大腦衰老。所以我們鼓勵中老年朋友學習一門樂器或聲樂,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杜憶說。一些研究表明,從未學過音樂的老年人在接受短期音樂訓練后,言語加工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即使沒有過多演奏樂器的基礎,臨時進行音樂訓練也可能起作用。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道,英國氣象局在為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編制的一份報告中表示,2023 年到2027年中至少某一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的可能性為66%,如果這一情況發生,將標志著全球升溫首次突破《巴黎協定》設立的升溫閾值。
英國氣象局在簡報會上表示,盡管某一年升溫超過1.5℃并不表示突破了《巴黎協定》的規定。只有這一情況持續幾十年才可以確認,但這將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信號,表明世界正在邁進并超越升溫閾值。
英國氣象局指出,目前我們經歷的最熱的一年是2016 年,當時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28℃。到2027 年年底,這一紀錄被打破的可能性為98%。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博爾德分校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研究人員在利用呼氣診斷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報告稱,一種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激光呼氣測定儀能以極高的精度實時檢測出新冠病毒感染。
該呼氣測定儀由一組復雜的激光和反射鏡組成,大約有一張宴會桌那么大。當激光以數千種不同的頻率向其發射不可見的中紅外線時,呼氣樣本通過管道進入。幾十個小鏡子將光在分子中來回反射多次,最終光傳播約3.86 公里。由于每種分子對光的吸收不同,具有不同分子組成的呼氣樣本會投射出明顯的陰影。就新冠而言,這臺機器可以在幾秒鐘內將數百萬個數據點簡化為簡單的陰性或陽性信息。
研究結果表明,呼氣分析有望成為新冠感染的一種替代、快速、非侵入性的檢測方法。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將新開發的系統微型化到芯片規模,從而實現實時、自主的健康監測。
美國科學家發明出一款智能“手套”,可通過向佩戴者手掌中的神經發送電信號,讓佩戴者感覺自己在虛擬現實中抓住物體。
芝加哥大學田中雄大團隊開發出了一種設備,使用手背和手指上佩戴的電極網來模擬或增強觸覺,使手掌和手指不受阻礙地活動。神經刺激會使單個手指感覺好像在觸摸什么東西,因為人類的手掌比手背有更多觸摸感受器來接收電極發送的電信號。研究團隊在幾種VR 體驗中測試該設備,比如在虛擬攀爬體驗中,該設備可讓人們在VR 中攀爬時能更敏銳地感覺到手掌中的繩索。研究人員指出,因為這款手套不會覆蓋整個手,所以可一直佩戴,在VR 內外使用。他們在2023 年計算機系統人為因素會議上介紹了這一最新研究。
美國科學家在《科學進展》雜志上刊發論文稱,他們發現了迄今最有力的證據,證明土星環不超過4 億歲,而土星已經45 億歲“高齡”,這一發現可能回答了困擾科學家們長達一個世紀的土星環年齡問題。
科學家通過分析灰塵數據得出了上述結論。研究人員解釋說,微小的巖石顆粒持續不斷地在太陽系內穿梭,會在行星體(包括構成土星環的冰)上留下一層薄薄的灰塵。他們通過研究灰塵堆積的速度確定了土星環的“生日”。
團隊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卡西尼”號飛船上安裝了“宇宙塵埃分析儀”,以分析土星周圍的塵埃。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現在大致知道了土星環的年齡,但仍然不知道這些環是如何形成的。
蟄眠是一種類似冬眠的生理狀態,在此狀態下,哺乳動物會抑制代謝,降低體溫,并減緩其他生理過程以保存能量。《自然·代謝》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通過定向頭部的超聲脈沖可誘導在小鼠和大鼠中出現可逆的冬眠樣狀態。這一非侵入性方法暫時激活了腦中的神經細胞,導致降低體溫、減緩代謝,或可應用在未來醫療或長距離宇宙飛行中。
研究團隊表示,這一技術在12 只大鼠身上生效了(這種動物通常不會自然冬眠),雖然它們體溫僅下降1℃~2℃,但研究人員認為這一調節代謝反應的生理過程可能在非冬眠哺乳動物身上也存在。目前還需更多研究來調查這一方法對人類是否安全。未來這種延緩代謝、降低體溫的非侵入性、可逆技術,在醫學上或可應用于急救或急性重病,對長距離空間旅行也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