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衿

張茜的家
家里不裝空調,冬天取暖全靠木炭;做飯的燃料是從山里撿的木柴;洗碗、洗澡、洗衣用品都是手工自制;果蔬自己種植,采摘后2 小時內吃完……這就是85 后張茜的零垃圾生活,她的目標是建立中國最徹底的零垃圾社區。
張茜來自云南昆明農村,是一名美術教師,開辦了一家名為“野孩子藝術空間”的工作室。不過,她的教育理念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她認為知識雖然重要,但更希望孩子能多接觸大自然。
2019 年年初,母親對張茜說,想把舊房子重新改造。母親的房子位于昆明市中心,有一個露天陽臺。張茜驚訝地發現,老人家是一個非常注重環保的人:廚房里洗菜的水,她會用一只桶積蓄起來用于澆花;她還在陽臺的角落搭了一個小小的棚子,廚房里產生的菜葉、果皮堆放起來發酵,就成了陽臺菜園的肥料。這樣一來,母親幾乎不用上街買菜。
張茜暗暗稱奇,母親的生活竟與她研究過的樸門永續理念(認為社區經濟體必須構建在生態、經濟、倫理的“三重底線”上)相吻合。于是,她幫助母親做了進一步的改造,在陽臺上建了一個干濕分離的旱廁,方便對廚余垃圾和糞便再利用。
改造完母親的舊房,張茜聯想到幾年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建筑物阻斷了人與自然的聯系,逼仄的城市生活空間令人憋悶,遠不如鄉村生活的舒展自如。就在那一刻,她萌生出一個想法:到農村去,讓身心更接近自然,嘗試過一種自給自足的日子。張茜跟丈夫說了想法,丈夫十分贊成。于是,張茜便開始四處尋找,花了近兩年時間,最終選中了一個名叫八角地的村子。
八角地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坐落在一個環形山腰上。幾年前,按照國家扶貧政策,村民們全部搬遷走了,留下了三十幾個院落。那天去的時候,眼前的八角地房屋是古板屋頂、夯土墻面,四周有青苔小徑、云起霧落,如仙境一般,正是張茜心中理想的地方。隨即,張茜和朋友租下了整個村子,租金150 萬元,租期為20 年。
2021 年6 月,張茜和丈夫關閉了經營多年的工作室,賣掉市區的房子,來到八角地開始改造屬于自己的新家。新家位于村子西北角,占地約300 平方米,由一棟兩層木房和兩座廂房圍成一個三合院,中間是一個很大的院子。院子原來是水泥地,張茜改成了菜園,敲下來的水泥做成了兩張石床。有意思的是,張茜把原主人的豬圈改造成了書房。豬圈的夯土墻、石頭墻、小矮門,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唯一的改變就是增加了幾扇窗戶,讓采光更充分一些。
在改造過程中,張茜遵循可回土、可回收兩個原則,不產生新的建筑垃圾。地板、家具、電器等都是從原來的工作室、家里帶過來的。改造之后,張茜不禁佩服起村民的智慧,厚厚的土墻和屋頂的石板起到白天吸熱、晚上散熱的作用,住在里面白天很涼快,夜晚則十分暖和。
可是,一家人要過日子,總會產生生活垃圾,怎么處理?張茜在菜地上建了一個移動雞舍,養雞和兔子,菜葉和根莖類廚余作為雞和兔子的食物。它們不吃的,如土豆、果皮之類就放在堆肥桶里,發酵后作為肥料改良土壤。
那么,排污怎么辦?這也難不倒張茜。一家人以素食為主,盡量減少油污產生,也不使用含有化學添加劑的洗潔精、沐浴露、洗發水,完全靠自己手工制作,排出的水可以直接進入菜園。廁所則改造成干濕分離型,糞便進入化糞池后,加入活性炭,經過三級凈化后變成有機肥,用于種植蔬菜。通過一系列的處理,生活基本實現零垃圾排放。
不過,塑料的處理是讓張茜煩惱的問題。為了減少白色垃圾,張茜一家下山購物時,都是采用背筐或者布袋,如果確有必要用塑料袋,就盡量反復使用。對于易拉罐、電池之類比較難處理的,就轉移到山下垃圾分類桶妥善處置。盡管這樣,還是不可避免地有塑料產生,像糖果、餅干的包裝袋,還有被其他人帶上山的塑料袋等,張茜正考慮將它們做成塑料磚,在建筑上發揮作用。
2021 年11 月,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八角地的新家改造裝修完成,張茜一家三口正式搬家,成為新村的第一戶村民。每天,張茜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坐在廚房里,一邊看書一邊喝茶,抬頭就能看到蒼翠的大山。
更多時候,張茜會帶著8 歲的女兒在菜園里觀察土壤的情況,教女兒種植各種蔬菜,詳細地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陪伴,成了最好的教育方式。她告訴女兒什么叫輪耕,比如這一季種過白菜,下一季可能會種萵苣,不能在一塊土地上頻繁種植同一種植物。她和女兒把十字花科和菊花科交叉種在一起,這叫同伴植物,你幫我驅蟲,我幫你固肥,可以減少人工介入,植物也生長得好。或許有人擔心,這會不會耽誤孩子的學業。張茜認為,孩子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能給予他們的只是方法,而生活中最具生命力和無限可能性的只有自然,當孩子的好奇心被喚醒,主動去觀察、感受,這種能力才是她自己的,即使知識也取代不了。
當初,張茜租下村子的初衷并不是選擇避世,也不是為了養老,而是想跟一群有共識的朋友建立一個徹底的零垃圾社區。因此,她需要新的村民加入進來,租金按照居住面積共擔。消息傳出后,立即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但是,張茜說只有那些真正熱愛自然的人,才可以成為這個村子的村民。對此,張茜有明確的要求:不能改變原建筑的風貌,夯土墻、石板頂要保留,也不能用任何含化學添加劑的生活用品,同時整村不會做集中的污水處理系統,所以每戶每院須做好排污系統。還有一條,素食主義者可以優先考慮。
雖然條件有些苛刻,但村子仍然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者。經過嚴格的篩選,目前已有兩戶新村民搬入,還有四戶分別來自上海、北京、玉溪的村民即將動工修繕、改造房屋。

八角地

雞舍
在張茜的規劃中,未來的村民包括兩類,即常住居民和短住居民。常住居民是村子的核心,主要從事自然農耕、自然醫學、自然教育三種職業。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社區,張茜認為它是最接近真正的生活的,它依然會有親子問題、養老問題,包括親密關系的問題,會遇到醫療、教育的問題等等,大家一起學習、探索、實踐。八角地的租期是20 年,這20 年,張茜希望能完成自給自足的體系建構,甚至有機會可以輸出到更多的農村和城市社區,影響更多的人。
很多朋友不明白,張茜賣房、放棄事業上山到底圖什么。張茜說,她想嘗試另一種生活方式,如何讓身心更接近自然,如何跟孩子共同成長,如何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自足和心安的生活。八角地很小,小到只夠她教育當地村民與自己的家人學會持續環保;八角地又很大,大到能讓她在這里默默影響著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或許她停掉的是美術教育,但是她的自然教育卻從未停止。
談到將來的打算,張茜說:“八角地的租期滿后,我58歲,那時孩子也大了,她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情,我可能會去一個更深的山,探索一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