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躍農

“太湖佳絕處,運河水弄堂,靈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這四句話很好地概括了無錫豐厚、璀璨的江南自然文化景觀和歷史文化底蘊。清朝發起的洋務運動,使上海、漢口(武漢)、天津等通商口岸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掀起了一股近代化風潮。兩千年來一直是小縣城的無錫,是如何做到沒有借助通商口岸而崛起的呢?
1
光緒后期,晚清政府在外患刺激下,在愛國人士疾呼下,被迫實行自強新政、振興工商的政策,光緒末年,無錫糧行、米店增至140 余戶。宣統元年,無錫南北二門就有繭行104 個。錫商民族工業逐漸得以產生和發展。
上海在紡織、機器制造、造船等領域尤其突出,達到全國產值的40%~50%。這些通商口岸的存在,不僅能吸引西洋資本,實力相對弱小的中國本土資本也喜歡匯聚于此。因為這里有最新的市場、信息和技術,是商人和冒險家的樂園,比其他城市更具有發展優勢,因而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崛起的一批城市,其輝煌一直持續到現在。
上海開埠后,城市規模急劇膨脹,從1843 年開埠時的20 萬人,到1890 年已超過70 萬人,租界人口也在20 萬以上。新增人口里有大批無錫人,從事各種行業。20 世紀初,僅上海的各個外資和內資造船廠,無錫工人便多達1.5 萬。在上海謀生的無錫人學到手藝的同時,更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渠道。這些闖蕩上海灘的無錫人,回到家鄉投資實業,而從太平天國戰火中保存下來的無錫民間資本,也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啟動資金,使近代工商業在無錫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到了近代,受洋務運動和甲午戰爭前后進步思想的影響,1895 年,無錫實業家楊宗翰籌資白銀32萬兩創辦了第一家工業企業——業勤紗廠,有工人1000 余名,占地百余畝,設備有英制環錠細紗機38臺、紗錠13832 枚、人力搖紗機40 余臺。之后,1900年榮宗敬、榮德生與朱仲甫合伙創辦了保興面粉廠(后改名茂新面粉廠);1904 年,周舜卿創辦了裕昌絲廠;1907 年,榮氏兄弟又開辦了振新紗廠;1909年,薛南溟開辦了永泰絲廠。這座城市的民族工業企業創辦得風生水起,出現了布廠、絲廠、機器翻紗廠和電燈公司。從1895 年到1913 年,無錫的工商實業家在無錫就辦了19 家工廠。
2
從清至民初,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經歷了四次模式轉型,第一是官辦,第二是官商合辦,第三是官督商辦,第四是商辦。所謂商辦,就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而且是私人創辦的現代工業——不是低技術含量的手工作坊,而是西方工業技術下的機器大生產。
民族工商業推動了社會進步,既結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農村自然經濟,又擠壓了外國資本以及依附于它的買辦資本的生存空間。中國最早的商辦棉紡企業和第一家商辦銀行都誕生在無錫,出現了創辦民族工商業道路的錫商六大民族資本集團,即楊宗濂、楊宗潮兄弟的楊氏集團,周舜卿的周氏集團,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的榮氏集團,薛南溟、薛壽萱父子的薛氏集團,唐保謙、蔡緘三的唐蔡集團,唐驤庭、程敬堂的唐程集團。這批錫商實業家族,以江南水鄉的大米、絲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面向民生市場的面粉、棉紗、繅絲三大支柱產業,并開辦了水泥、造幣、榨油等工廠,牢牢奠定了無錫近代工業搖籃的地位。
錫商形成了全國競爭優勢,19 世紀末至20 世紀中葉,無錫境內“機聲隆隆,百業繁昌”,20 世紀30 年代,無錫絲廠總數,蠶絲產量、品質和出口的噸位,均居國內榜首,無錫傳統的米碼頭成交量高峰期達1300 萬石/年,居全國四大米市之首。
3
無錫近代工商崛起,有著非常厚重的“上海因素”。有學者認為無錫是“海派文化輻射帶動的成功案例”,不無道理。無錫緊鄰上海,距離上海僅128 公里。1906 年7 月,滬寧鐵路無錫至上海段率先竣工通車,上海無錫連為一體。京杭大運河在無錫境內流長40.8 公里,形成了“大十字”物流框架,現代企業得勢發展。
得風氣之先和地理之利,錫商實業家大多是從上海發展起來的,當年在滬上創業、發展的錫商實業家就有116 人。無錫因近代錫商的崛起,以及與上海的關系,而有“小上海”之稱。
作為錫商的杰出代表,榮氏家族以無錫為本源地,在上海、漢口(武漢)、重慶、蕪湖等地建有分廠,從1900 年到1949 年半個世紀中,榮氏家族在開辦振新紗廠后,又陸續在上海創辦了福新面粉廠,振新、申新紗廠等企業。至1932 年,榮氏家族已擁有面粉廠12 家、紗廠9 家,摘取了全國“面粉大王”和“棉紗大王”兩項桂冠。1936 年,無錫僅薛家的永泰絲廠出口生絲就多達2.5 萬包,占當時上海出口總數的50%。在薛氏永泰的引領下,無錫絲業超過上海、廣東,居全國第一。無錫成為名副其實的“絲都”。1936 年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高峰,而錫商在絲業、面粉和紡織三大行業中居全國前列。
4
從1895 年到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的1936 年,在短短的三十一年時間里,無錫成為蘇南近代工業中心城市,是與上海、天津、漢口(武漢)、廣州、青島齊名的中國六大工業都市之一,而且無錫是其中唯一以民族工商業立市的城市。無錫的產業工人總數僅次于上海,形成了“小無錫、大上海”的工業格局。上海的工業領域活躍著大批無錫人,上海灘有“無錫人掌工商業,寧波人掌金融業”的說法。無錫形成了榮、周等六大資本集團,擁有工廠315 家,產業工人6.3 萬人,居全國第三位,工業生產總值7726 萬元,僅次于上海,居全國第二位。
當時的六大工業都市,除無錫外,其余都是通商口岸,而且要么是(特別市)直轄市,如上海、天津、漢口(武漢)、青島,要么是省會城市(廣州),只有無錫仍是一個縣。
到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無錫有紡織、繅絲、面粉、針織、染織、造紙等二十多個工業門類,擁有628 家企業,其中千人以上的企業達20家之多,產業工人達42.9 萬人。作為錫商的代表,榮氏家族擁有紡織業15 家、面粉業13 家,以及其余3 家。榮氏集團的面粉產量占中國的三分之一,榮氏集團紡織業布機產量亦占全國近三分之一,達到29%。榮氏集團立足無錫發展,克服各種外部阻擊因素,其發展依然呈穩步上升態勢,毛澤東說:“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鄧小平認為榮家在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是有功的,為中華民族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