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靜,李洪艷,2*,康麗華,石榮艷
1.徐州市康復醫院,江蘇 221003;2.徐州市中心醫院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和致殘率,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2]。流行病學報道,目前我國有腦卒中700 多萬例,每年新發150萬~200萬例,大多數存在肢體功能障礙。隨著醫療康復技術的發展,因腦卒中疾病死亡率降低,而其致殘率很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3-4]。正念療法是一種心理干預手段,已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研究表明,正念療法聯合牽引衣治療可以促進腦卒中病人肢體運動功能恢復[5-8]。腦卒中病人的治療康復訓練一直是神經康復學的重點研究內容,在康復過程中,跌倒是較常見的安全隱患之一。跌倒是突發的、非人為意識控制的體位變化[9-10]。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自然老化,跌倒概率也隨之遞增[11-13],腦卒中病人因其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跌倒概率更高。病人在醫院期間發生跌倒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病人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增加了經濟負擔,更不利于維持和諧的醫患關系,甚至引起醫療糾紛[14-16]。因此,結合臨床實踐設計出一種牽引衣[17],并聯合正念療法應用于腦卒中偏癱的病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①牽引衣的前、后襟為紡織棉材質;②髖部減震護墊為硅膠材質;③安全腰帶采用超強自粘布制作,魔術貼可以根據病人情況調節大小。
牽引衣的構造:包括主體,由前、后襟對接而成,領口連接對接處中間,氣囊固定前、后襟的外端;腰帶連接在前襟的下側,穿戴后腰帶的首尾相接環繞固定在人體的腰部和髖部,腰帶寬度上至肋弓、下達髂嵴。腰帶外側間隔設置有多個縱向牽拉帶,其兩端固定在腰帶上,腰帶外側中間設置橫向牽拉帶,與腰帶方向一致,橫向牽拉帶的兩端也固定在腰帶上。腰帶對應于人體兩側髖部的位置,向外隆起的近圓形硬質彈性殼體的減震護墊,病人跌倒后髖部減震護墊能起到緩沖減震的作用,保護病人的安全。安全牽引衣主視圖見圖1。

1—安全衣主體; 2—領口;3—前襟;4—氣囊;5—連接帶;6—安全腰帶;7—髖部減震護墊;8—縱向牽引帶;9—橫向牽引帶;10—連接公母扣;11—調節帶。
選擇2020年3月—2021年4月在神經康復科住院的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9]的病人288例,經頭顱核磁(MRI)或CT確診首次發生腦梗死或腦出血,且病情穩定。按入院順序和隨機數字表將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44例。排除標準:①既往患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②視力嚴重減退;③中度以上聽力和理解障礙;④嚴重心、肺、腎等功能不全;⑤其他影響功能訓練的肌肉骨關節疾患,如骨折、骨關節炎等;⑥其他影響功能訓練的神經系統疾患,如震顫、感覺障礙、不自主運動、帕金森病等。兩組病人年齡、病程、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通過徐州市康復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病人的基線資料比較
2.2.1 成立康復訓練小組
小組成員由康復醫師、國家級康復專科護士、康復治療師和責任護士組成,小組成員都進行規范化培訓,并考核合格。入院后,病人簽署知情同意書,由責任護士和康復治療師了解病人的基本情況。兩組病人均接受神經藥物治療和常規康復訓練。常規康復訓練計劃是由康復治療師根據病人肌張力所處狀態而制定,訓練前1 d第1次評估,治療結束后再進行1次評估。分為3個階段訓練:①遲緩期康復訓練。指導病人擺放抗痙攣體位,如患側臥位、健側臥位和仰臥位;對病人進行變換體位,如被動向健側、患側翻身、主動翻身訓練;指導病人床上及床邊運動訓練,如關節被動運動、Bobath式握手、直立床旁站立訓練和橋式運動等;給予患側肢體被動訓練和低頻電刺激等。②痙攣期康復訓練。被動活動肩關節或肩胛帶等;采用神經促進技術降低肌張力;三級平衡訓練;下肢控制能力訓練;訓練健側肢體功能,逐漸行體位轉換、坐或立位平衡,并行患側肢體負重等訓練,進一步行坐位向站立轉換、站位重心轉移、步態訓練和精細動作訓練等。③恢復期康復訓練。上肢訓練主要運動療法與精細動作訓練療法相結合,下肢訓練主要以改善步態為主,包括四肢協調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及騎固定自行車訓練等。上述康復訓練每天上午、下午各30 min,每周訓練6 d,共持續8周。
2.2.2 干預措施
觀察組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增加正念療法聯合應用牽引衣的內容。當病人坐位平衡能達到二級,就可在常規康復的基礎上使用牽引衣。應用步驟:①向病人介紹牽引衣使用的目的及注意事項,囑其排空大小便;②穿戴時,展開牽引衣主體,套頭至頸部,前襟置在人體前胸,后襟置在后背,使氣囊鼓起。再把腰帶固定上達肋弓、下端到髂嵴的人體腰部,調節其合適松緊度,扣好鎖扣固定腰帶的首尾端。康復治療師牽拉住橫向牽引帶或縱向牽引帶,防止病人跌倒的發生。
正念療法內容是根據Segal等的正念訓練模式制定[5],并結合臨床實踐做了修改。具體步驟分為8周進行:第1周,向病人介紹腦卒中的康復訓練作用和正念療法訓練目的、內容、要點和注意事項,使病人能夠更好地接受訓練;第2周,練習吃葡萄干,病人能體驗自身的感覺;第3周,呼吸練習,病人能感受出自己呼吸的進出;第4周,覺察呼吸,病人能感知壓力;第5周,心理掃描,病人能覺察其內心的心理活動;第6周,五官訓練,病人能正確感受不同的氣味;第7 周及第 8周,鞏固以上訓練習方法,鼓勵病人繼續進行正念訓練,獲得持久的身心健康。上述訓練在病人住院期間每周三上午訓練1 次,每次 60~ 90 min,共執行8周。
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FMA)[9]評價病人的運動功能,該量表分為8部分,總分100分。入院時及入院60 d后采用FMA量表、跌倒發生情況及滿意度評價兩組病人運動功能、跌倒發生率及滿意度。


表2 兩組 FMA量表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跌倒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次
兩組病人治療60 d后接受護理滿意度調查,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2%,高于對照組的88.9%,兩組腦卒中偏癱病人在護理滿意度等級分布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
腦卒中病人的運動功能康復訓練一直以來都是康復治療的熱點之一,病人復發率高、年齡偏大,且存在一定的基礎性疾病,完成其重獲行走能力的康復既定目標存在一定的困難。國內外很多學者嘗試在健康教育[18]、心理想象[19]、電刺激治療[20]等方面提高腦卒中偏癱病人的治療效果,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很少有文獻針對訓練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進行報道。傳統康復訓練大多讓病人接受機械的被動治療,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正念療法著手于病人對自身軀體的覺知,并將其作為錨定點,先讓病人覺知機體的不適狀況,再進一步感知自身的思維、想法等,采用此新型的治療方法可幫助病人提高對自我生理狀態真實的感知能力,增強病人的自我控制感和正念注意知覺[5]。當病人的軀體處于放松狀態時,他們能夠快速及時地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判斷,同時還能促進不良情緒狀態的緩解,病人這種正面的情緒狀態能夠幫助其改善睡眠質量,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促進功能的恢復。臨床中,病人在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會存在操作不當或病人自行訓練時發生跌倒的現象,跌倒可能引發的骨折、創傷等,降低了病人的再次運動能力,也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了障礙,由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明了牽引衣。牽引衣主體由前、后襟對接而成,領口連接對接處中間,氣囊固定前、后襟的外端;前襟的下端連接有安全腰帶,腰帶的外邊間隔設置有多個縱向牽拉帶,其兩端固定在腰帶上,腰帶的外側中間設置有橫向牽拉帶,與腰帶方向一致,其兩端也固定于腰帶。此牽引衣前后都帶氣囊的安全衣主體,同時有髖部減震護墊設置,可以有效地減少在跌倒后發生的損傷。使用牽引衣不但使病人康復訓練時的安全系數提高,也減少了病人及家屬的擔憂,增加了康復訓練時的安全感。
腦卒中偏癱病人在康復訓練過程中由于運動功能障礙擔憂跌倒影響其訓練時間及強度,因此影響了患側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牽引衣的發明和應用使病人康復訓練效果得到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也得到改善,并使其盡快融入家庭、融入社會,對病人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牽引衣聯合正念療法在預防跌倒及在跌倒后也能有效減少損傷,具有創新性、實用性及可行性,達到了保證病人訓練時安全,提高病人訓練的積極性,改善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治療費用目的,有較好的臨床實用性,并且牽引衣有結構簡單、方法簡單易行、實用性強,安全可靠,費用低、無副作用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