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劉正旭,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黨委副書記,正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無錫市學科帶頭人;被聘為江南大學、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碩士校外合作指導教師;曾獲全國第五屆“教學藝術杯”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無錫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獲評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江蘇省實驗教材改革先進個人、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等稱號;在省級以上教育教學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主持或參與省級課題、前瞻性項目8項,其中2項教學研究成果分別獲江蘇省、無錫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研究成果獲江蘇省教育研究成果獎一等獎。
【關鍵詞】學校管理;辦學理念;教育理想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9-0084-03
《論語》中描繪的一幅教育圖景讓我“種草”至今——“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我走上講臺的第一天起,我就為繪就心目中的教育圖景而努力。工作十年之后,我走上了行政管理的崗位。我的視野從一個班級擴大到一個年級、一所學校,關注的對象從學生擴大到師生,工作的范圍從辦公室的服務崗位到教務處的業務指導崗位,再到學校條線管理的領導崗位。每一段經歷都是一次歷練,每一次歷練都收獲成長。
管理需要創造認同
我在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從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南菁高中”)黨政辦公室開始的,當時主要從事協調服務的工作。或許是因為平時默默無聞、埋頭工作贏得了好人緣,抑或因為服務仔細、貼心而有好口碑,教師對我很寬容也很客氣。我剛離開班主任崗位時,對學生有著習慣性的關注和親近,也很受學生的喜歡。這讓我一度以為,管理只需人緣好、口碑好,經常在一線就能把事情做好。后來輪崗至教務處,做了教務處副主任和年級部主任,我才知道,管理原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南菁高中曾經歷過一段艱難的二次爬坡時期——學校易地搬遷,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辦學績效出現了些許回落。教師一方面承受著遷校帶來的生活不便,另一方面承受著心理負擔,士氣一度低落。好人緣和好口碑的我也遭遇了尷尬:附和教師的情緒、善意遷就肯定不是明智之舉,否定教師、站到他們的對立面,則難以調動教師的熱情和激情。
就在我感到左右為難的時候,我看到了學者崔衛平在西北政法大學的演講《為何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她用一顆石子激起的圈圈漣漪來闡釋每一個獨立思考與行動的人都會對世界中的一個小小角落產生積極的影響。“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她的這番話帶著強烈的沖擊力,闖進了我的腦海。
我請年級部的教師一起閱讀這個演講材料,和他們探討演講對當時南菁高中的意義:抱怨改變不了事實,沉下心去扎實努力,才可能突圍!在之后的年級教師會議上,我化用崔教授的話,提出了特殊時期的“學校宣言”:“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們的南菁;我們怎樣,南菁便怎樣;我們是什么,南菁便是什么;我們有光明,南菁便有希望!”
這句話在我所在的年級提出來后,反響不錯。我又以教務處副主任的身份在全校進行動員,很快得到了教師的認同。其實,教師內心都住著一個不屈的靈魂,也都有著一個樸素的育人理想。一旦靈魂被釋放、熱情被點燃,他們的創造力就足夠讓人驚嘆——學校教學質量迅速回升并不斷突破,持續保持高位運轉。
我想,任何一個對學校有感情、對教育有情懷的教師都不愿意看到學校“落魄”,這就有了順勢改變的共同價值認知基礎。后來,學校管理中的許多案例也告訴我,當一個集體有共同價值認知的時候,管理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效能自然有保障。因此,要做好學校管理,首先就要形成學校共同的價值追求。它就是無形的旗幟,引領師生朝著目標努力!
管理是為了推進師生發展
南菁高中搬遷后,學校提出建設人文校園、數字校園和生態校園的構想。人文校園有厚重的歷史支撐,數字校園有先進的設備保障,生態校園有獨特的環境支持。那么,學校內涵發展靠什么立身呢?那時,我是教務處主任兼年級部主任。我常常思考,承擔業務指導工作的教務處,離教育教學的本質最近,能做又該做些什么呢?
教育家顧明遠先生認為,課堂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如果教師主動引導學生把課堂當作舞臺,讓學生在課堂上每一分鐘的展示都有厚實的學科基礎和現實的生活需求,學生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就一定能夠在課堂上落地!這是很有意義的思考。日常的教育生活因為認知的改進、態度的改變而產生新的可能。我想,要在課堂這個教師最熟悉也早已適應的空間里做點文章,教師的生活狀態甚至生命狀態都可能發生改變。
于是,依托學校江蘇省美育課程基地的成果,我提議教師創設自己的“課堂作品”。教研組整合組內教師的課堂作品,形成最有南菁高中特色的課程資源。我們提出讓“課堂作品”成為每位教師的品牌課,讓教師爭取做到在一兩篇課文或一兩個知識點上,理解比別人更深刻、思路比別人更清晰、方法比別人更高明、呈現的課堂效果比別人更出色。這個想法回應了學校“以發展科研來發展教師、以發展教師來發展學生、以發展師生來發展學校”的發展路徑,讓教師有了發現問題的機會、研究問題的平臺和解決問題的可能。這一發展路徑很快成為深受教師歡迎的好路徑。
這個路徑加快了南菁高中的發展步伐。目前,學校有省級以上教科研課題、項目近20項,幾乎涵蓋了所有學科。2019年至今,每年都有2~4位教師獲評正高級職稱;2021年,4位教師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目前,南菁高中在職教師中的國家重大人才項目入選者,受到國家級表彰的教師,省級教育名家、名師、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達到30人次。學生的發展也同樣充滿活力:各學科競賽、科技發明比賽、創新英語競賽、現場作文大賽等高級別競賽都有南菁學子的身影,文體活動展示展演、社會實踐活動等的參與數量穩步提升。師生發展自然促進了學校發展,南菁高中成為江蘇省首批20所建設立項的高品質示范高中之一。
康德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想,人是教育的中心,只有當人的發展、進步成為目的,我們才會讓資源為人服務,實現人在成長中的逐步完善。比如,我們從師生的教與學行為出發,從教師的課題研究、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入手,鼓勵教師結合自己所長,為學生開設講座,讓學生感受大學的學術氣氛,讓教師享受被尊重的快樂;鼓勵學生結合研究性學習的調查分析,在不同層面進行研究匯報,讓學生了解研究活動、體會研究過程、學會思考分析。當師生的學術思想、學術能力、學術精神逐漸形成的時候,學術性高中就自然而然形成。
找準管理的發力點
2018年夏天,我走上校級管理的崗位,分管學校德育工作。南菁高中的德育工作有著優良的傳統,學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十八歲成人儀式、校園體育健康節、麥田志愿者等學生活動已經成為省市級的品牌活動。學校德育工作如何創新發展,成為擺在我面前的新課題。
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主動和有管理經驗的老班主任交流,和有年齡優勢的年輕班主任探討,和學生干部、代表溝通。在一次班主任會上,我提出:“青春很長也很短,關鍵看心態;青春可‘燃也可‘喪,關鍵看努力;青春能甜也能咸,關鍵看堅持。”教育就是讓青春一直朝向國家需要、個人希冀的方向蓬勃生長。從這個意義上說,高中德育就是要賦能青春成長:引航——引領成長,護航——保護成長,助航——推動成長。簡言之,學校德育就是要統整價值、傳承文化、激發潛能、健全人格。
我和同事梳理了在學校推進德育工作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并將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交給各年級部分別完成,主導思維是讓學生愿意接受教育、主動持續學習,讓教育不僅有善意而且有好辦法。新一屆學生會剛產生的時候,我們讓學生自己提出本屆學生會要解決的學生校園生活中的問題,并排出時間表、畫出路線圖、寫出評價方案。這樣的方式極大調動了學生自主管理的熱情,也讓他們有了反思意識,諸如運動文明、就餐禮儀等方面的問題得到很好、很快的解決。學校在此基礎上以評選、表彰等機制加以強化,最終,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事物從外部的打破是一種破壞,從內部的打破則是一種生長。以問題作為管理的發力點,就是以“打破—重建”的方式,構造新的平衡與生長點。教育促進成長,我想,引領師生從內部自主突破,正是管理的發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