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1944年,桂林成為大后方著名的抗戰文化中心,大批文教界精英聚集,使桂林教育的師資力量盛極一時。通過對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收藏的廣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學人事檔案進行梳理和分析,與《桂女中期刊》刊載的1936年末《教職員一覽表》進行比對,發現全面抗戰期間桂林女中的師資特點是:學歷普遍提高,來自國內外名校、有師范專業背景的教師明顯增多;年齡結構合理,中青年教師是骨干力量;女性教師數量逐步增加,超過男性教師;廣西本地、鄰近的廣東和湖南省以及淪陷區各省市教師各占師資力量的三分之一;因個人健康、家庭、調職等因素影響,師資流動頻繁。
關鍵詞:全面抗戰時期;桂林女中;師資;人事檔案
中圖分類號:G63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07-0015-04
根據史料記載,廣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學(以下簡稱“桂林女中”)前身為成立于1921年的桂林道立女子師范講習所,由道尹雷殷開辦[1]110,首任校長是李良箴①;1926年更名為廣西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1]110,辦有師范和初中班①;1929年更名為廣西省立第二女子中學[1]110,1932年起相繼開設幼師、家政等職業科及簡師[2]114;1934年更名為廣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學[2]114,1941年增設高中班②;1945年更名為廣西省立桂林女子師范學校,開設師范和初中班;1950年并入桂林師范學校[2]97。由于研究對象多次更名,文中簡稱的桂林女中與桂林女師為同一學校。這所民國時期位于廣西省桂林市的唯一的中等教育女校,對近代桂林女子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但相關研究卻很少。
1938年10月,隨著廣州、武漢相繼失陷,大批文人和教育工作者撤退到桂林避亂,桂林成為西南大后方著名的抗戰文化城。廣西當局抓住抗戰給本地教育帶來的有利契機,吸納優秀人才充實教師隊伍,中學教育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筆者將桂林女中檔案和史料進行系統整理,從教師的學歷、年齡、性別、籍貫、流動情況,考察全面抗戰時期學校的師資狀況。
一、桂林女中師資相關文獻簡述
據了解,記載全面抗戰時期桂林女中師資情況的文獻主要是1家地方檔案館館藏的人事檔案,為清晰地呈現全面抗戰時期學校師資的優化情況,筆者選取1937年1月學校期刊上登載的《教職員一覽表》進行縱向對比。
(一)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館藏檔案情況
桂林女師檔案現存于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館藏全部民國時期檔案材料匯集為“臨桂縣民國檔案”全宗,全宗號為1,按照年代、事由進行歸納整理,其中以桂林女師為立檔單位整理的檔案,時間跨度為1940年至1949年,共計13卷,保管期限均為永久,主要由廣西省政府、教育廳等機構所簽發的有關教育工作的文件,以及桂林女師與廣西省政府、教育廳往來的報告與批示等文件組成,其中記載了學校檔案在1940年被敵機轟炸炸毀,并解釋了檔案殘缺的原因。
筆者梳理這些檔案,發現1940年到1944年的人事案卷有8卷,主要是桂林女中與廣西省政府關于學校教職員任免的請示與批復文件,附有辭職信、薦委表、調職同意書等,還有少量教職員履歷表,以及1940年度、1943年度的教職員一覽表、訓導人員名冊等,薦委表、一覽表和名冊對教師的職務、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學歷和經歷等做了詳細記載。據筆者統計,去除職員,該校共有88名教師(含校長和教導、事務、訓導、體育主任,以及童軍訓練員)②-⑨。
(二)學校期刊登載的教職員情況
桂林女中學治會編輯出版的《桂女中期刊》,刊載了1936年末《教職員一覽表》,對教師職務、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學歷、經歷和通信地址做了詳細記載,筆者統計共有教職員30名,去除職員,共有21名教師(含兼任教師、政治和體育指導員,以及校長和教導、事務主任)⑩。
二、全面抗戰時期桂林女中的師資特點
筆者從教師學歷、年齡、性別、籍貫、流動情況五個方面,將1940—1944年在校88名教師的動態情況與1940年度、1943年度單學期在校教師的靜態情況進行對比,同時與《桂女中期刊》刊載的1936年《教職員一覽》表記載的教師靜態情況作縱向對比,分析桂林女中師資優化的狀況與特點。
(一)學歷結構
從整體上看,1940—1944年桂林女中88名教師學歷構成情況是:留學歸國8人,國內師范大學、大學教育系畢業22人,國內大學本科畢業29人、肄業5人,國內高等師范、優級師范畢業3人,國內專科學校畢業8人、肄業1人,師范學校畢業3人,專門學校畢業8人,中學畢業1人。其中專科學校畢業的主要是圖畫、音樂、體育教師,專門學校畢業的是童軍訓練員,師范學校畢業的是訓導主任、事務主任和音樂教師,中學畢業的是1名老教師②-⑨。
從學期教師學歷構成情況看,1940年度第一學期全校共有教師22人,其中留學歸國1人,國內師范大學、大學教育系畢業6人,國內大學本科畢業6人、肄業3人,國內優級師范畢業1人,國內專科學校畢業3人,師范學校畢業1人,中學畢業1人。其中專科學校畢業的主要是圖畫、音樂、體育教師,師范學校畢業的是訓導主任,中學畢業的是1名老教師⑦。
1943年度第一學期全校共有教師34人,其中留學歸國2人,國內師范大學、大學教育系畢業9人,國內大學本科畢業13人、肄業2人,國內專科學校畢業3人,專門學校畢業3人,師范學校畢業1人,中學畢業1人。其中專科學校畢業的主要是圖畫、音樂、體育教師,專門學校畢業的是童軍訓練員,師范學校畢業的是訓導主任,中學畢業的是1名老教師⑥。
1936年全校共有教師21人,國內師范大學、大學教育系畢業5人,國內大學本科畢業3人、肄業1人,優級師范畢業3人,專門學校畢業的3人、肄業1人,簡易師范、師范學校畢業3人,中學畢業1人,不詳1人。其中優級師范畢業的是校長、事務主任和1名老教師,專門學校畢業的主要是圖畫、音樂、體育教師,簡易師范、師范學校畢業和中學畢業的是4名老教師⑩。
由以上數據可見,桂林女中1940—1944年師資水平比全面抗戰前的1936年有了質的飛躍,除了童軍教練員和極個別舊式教育培養的老教師,從校長、教務主任等學校管理層,到班導師和專任教師這些教學一線人員,基本都是來自外省市淪陷區各類知名大學的畢業生,且很多具有師范教育類專業背景,其中不乏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名校畢業生,亦有留學美日的歸國人員,可以稱得上是群英薈萃。如教育家陶行知的弟子操震球先生出任桂林女中教務主任,現代作家、文藝理論家楊晦先生,著名學者、詩人、古典文學評論家陳邇冬先生都執教桂林女中,講授國文課程。他們在國難當頭之際堅持教育救國理想,在戰火紛飛中給學生灌輸抗日救亡的精神與求學上進的信念,給地處邊陲的廣西帶來先進文化的熏陶,推動桂林女中進入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階段。
(二)年齡結構
從教師年齡結構上看,1940—1944年在校教師88名,21—30歲有37人,31—40歲有40人,41—50歲有8人,50歲以上有3人。21—40歲的中青年教師占比高達87.5%,并且在21—30歲與31—40歲兩個年齡段呈均勻分布②-⑨。
從學期教師年齡構成情況看,1940年度第一學期全校共有教師22人,其中21—30歲有7人,31—40歲有8人,41—50歲有4人,50歲以上有3人。21—40歲的中青年教師占比為68.2%,并且在21—30歲與31—40歲兩個年齡段呈均勻分布⑦。
1943年度第一學期全校共有教師34人,其中21—30歲有14人,31—40歲有16人,41—50歲有3人,50歲以上有1人。21—40歲的中青年教師占比達88.2%,并且在21—30歲與31—40歲兩個年齡段呈均勻分布,可以說學校是中青年教師扛大梁,教師隊伍年輕化特征明顯⑥。
1936年全校共有教師21人,其中21—30歲有10人,31—40歲有3人,41—50歲有5人,50歲以上有3人。21—40歲的中青年教師占比為61.9%,近八成教師集中在21—30歲年齡段,中年教師出現斷層,可見學校師資存在青黃不接的問題⑩。
由以上數據可知,桂林女中1940—1944年教師的年齡結構,比抗戰前的1936年更加合理,1936年接近半數為21—30歲的青年教師,中年教師過少,師資出現斷層。1940—1944年教師隊伍形成梯次發展,近70%—80%以上為21—40歲的中青年教師,并且在21—30歲與31—40歲兩個年齡段呈均勻分布,師資整體處于年富力強的人生階段,也是思維最活躍的階段,有較多的時間、較好的精力和較高的熱情從事教育事業,在這樣的年齡結構下,學校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性別結構
從年齡結構情況整體上看,1940—1944年在校88名教師,其中男性35人、女性53人,女性教師占比為60.2%,且擔任班導師的31名教師和擔任童軍教練員的8名教師皆為女性②-⑨。
從學期教師性別構成情況單獨看,1940年度第一學期全校共有教師22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1人,男性和女性教師持平,且擔任班導師的6名教師皆為女性⑦。
1943年度第一學期全校共有教師34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9人,女性教師占比為55.9%,且擔任班導師的10名教師和擔任童軍教練員的2名教師皆為女性⑥。
1936年度全校共有教師21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8人,超過六成為男性教師,女性教師不足四成⑩。
由以上數據可見,桂林女中1940—1944年師資性別結構比全面抗戰前的1936年更加均衡,1936年以男性教師為主,1940—1944年女性教師數量逐步增加,趕上甚至超過男性教師數量。一方面是因為學校推行訓導和軍事訓練,按規定由女性教師擔任的班導師和童軍教練員需求迅速增長,一方面是抗戰救國與女權運動的疊加,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社會參與度提高,更直接的原因則是南撤桂林的文人云集,給桂林女中輸送了充足的女性教師資源。
(四)籍貫分布
從籍貫分布情況看,1940—1944年在校88名教師,廣西籍34人,廣東籍14人,江蘇籍11人,湖南籍10人,安徽籍5人,河北、北平、江西籍各3人,浙江、四川、云南、山西、湖北籍貫各1人。廣西籍占比為38.6%,鄰近的廣東和湖南籍占27.3%,其余省籍為34.1%②-⑨。
從教師籍貫分布情況看,1940年度第一學期全校共有教師22人,其中廣西籍12人,江蘇籍6人,廣東、浙江、河北、山西籍各1人。廣西籍占比約為五成,余下五成來自華東和華北等地⑦。
1943年度第一學期全校共有教師34人,其中廣西籍10人,廣東籍9人,湖南籍6人,江蘇籍3人,安徽、河北籍各2人,北平、山西籍各1人。廣西籍占比為29.4%,鄰近的廣東和湖南籍占44.1%,其余省籍為25.5%⑥。
1936年全校共有教師21人,其中廣西籍18人,廣東、江西、云南籍各1人。廣西籍占比高達85.7%,零星的外省籍教師來自廣西周邊,幾乎是廣西籍一統天下⑩。
由以上數據可見,桂林女中1940—1944年教師來源比抗戰前的1936年更加廣泛。1936年近九成教師來源于廣西本土,1940—1944年教師籍貫分布迅速向12個外省市擴展,教師來源呈現多元化。總體上看呈現三分特點,即廣西本地、鄰近的廣東和湖南省以及淪陷區的各省市各占三分之一,并且廣西籍教師趨于減少,外省籍教師趨于增多。主要原因是隨著華北、華東、華中、桂南等地相繼淪陷,大批文人撤退到桂林,來自外省的優秀師資迅速占據了桂林女中的教職。外省籍教師中以鄰近的廣東和湖南省居多的特點,反映出教師選擇就業單位時將生活習俗、語言溝通、文化傳統、人脈關系等作為重要考慮因素。
(五)流動頻繁
1940—1944年桂林女中教師流動人數有60人,占比高達68.2%,教師隊伍很不穩定。分析人員變動原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辭職和離職,共有38人。辭職和離職的教師以舊疾復發或精神衰弱需要休養為主,還有部分因受家事牽累或隨家人外遷等家庭因素影響,亦有個別因求學深造辭職。可見,身體和家庭因素是教師流動的主要原因。出現這種現象,除了正常情況下教師身體素質和女教師兼顧家事與教學的因素,戰爭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敵機不斷轟炸桂林城,使教師處于精神緊張狀態,戰時物資供應不足造成生活條件相對艱苦,躲避戰亂使得人口流動更加頻繁。二是調職,共有19人。其中有省政府統籌規劃,例如檔案記載的省政府電文《電飭桂中校長蔣培英著即免職另候任用,遺缺調桂女中校長雷震繼任仰即到校接收具報由》:“桂中校長蔣培英另候任用,遺缺調桂林女中校長雷震繼任”④,更多的則是教師受他校延請而向學校請調。此外有2人退休,這與前文分析的教師隊伍年輕的特點相符。還有1人因玩忽職守被撤職,可見對教師除檢定資格外,還有嚴格的管理要求②-⑨。
1940—1944年桂林女中變動人員的職務范圍,涉及2任校長、5任教務主任、3任事務主任、8任訓導主任、4任體育主任,以及29位班導師、32名專任教師和8名童軍教練員,這段時間保持不變的僅有6名專任教師。可見,短短四年間,學校從管理人員到教學人員的變動都相當大,管理人員甚至全部更換。
三、結語
全面抗戰時期,桂林女中利用淪陷區文人南撤的有利條件,選聘了大量有較高學歷和教學水平的教師充實師資力量,師資隊伍在學歷、年齡、性別、來源等方面不斷優化,堪稱學校發展史上師資陣營最為豪華的高光時刻。盡管由于戰時教師流動性增強對學校教學和發展不利,但這些教師帶來新的教育思想和豐富的教育經驗,對學生和學校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有關桂林女中師資狀況的文獻,印證了全面抗戰時期桂林女子中等教育師資力量壯大的史實,為研究當時廣西中學教育辦學歷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佐證。
注釋:
①《廣西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概況》,廣西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事務部出版課,1929。
②《桂林女師:民國29年度任免職教員文件》,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藏,全宗號1,目錄號1,案卷號2。
③《桂林女師:教職工任職、離職、委任狀、辭職》,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藏,全宗號1,目錄號1,案卷號1。
④《桂林女師:教職員任、離、辭職書、名冊、一覽表》,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藏,全宗號1,目錄號1,案卷號5。
⑤《桂林女師:人事任免卷》,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藏,全宗號1,目錄號1,案卷號10。
⑥《桂林女師:人事案卷》,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藏,全宗號1,目錄號1,案卷號12。
⑦《桂林女師:行政、教務來往公文及學生名冊》,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藏,全宗號1,目錄號1,案卷號11。
⑧《廣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學訓導人員名冊》,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藏,全宗號1,目錄號1,案卷號4。
⑨《廣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學訓導人員名冊》,桂林市臨桂區檔案館藏,全宗號1,目錄號1,案卷號7。
⑩《桂女中期刊》,廣西省立桂林女中學生自治會編輯委員會,1937。
參考文獻:
[1]李彥福,黃啟文,莫雁詩,等.廣西教育史料[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2]桂林市教育志編纂小組.桂林市教育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唐曉麗(1980—),女,漢族,廣西興安人,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檔案室主任,研究方向為檔案管理及教育文獻整理。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