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認同費爾巴哈的思想立場并與青年黑格爾派分道揚鑣,轉而開始批判黑格爾。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首先,馬克思依據德國的歷史淵源分析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德國如何實現人的解放,訴諸德國宗教批判的深刻意義,對封建制度展開了猛烈抨擊,將“人的解放”落到實處;其次,馬克思對德國國家法哲學以及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持續性深刻批判,指出德國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使“人的解放”得以延續;最后,馬克思指出將“物質武器”和“精神武器”相結合是實現人類解放的關鍵一步,無產階級才是實現“人的解放”的物質力量。
關鍵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宗教批判;政治解放;人的解放;無產階級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07-0036-04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是馬克思思想史上第一部由唯心到唯物、由革命主義到共產主義轉變的重要著作,它主要是對黑格爾立場上的法哲學進行批判,《導言》中提到若想進行其他批判,其前提就是要先對德國宗教進行批判。明明是對法哲學進行批判,為什么要說宗教批判是前提?宗教批判的目的是什么、宗教批判之后德國又該何去何從?這需要我們回到1843年,回到《導言》文本中去探尋答案。
依照英法等現代國家的路子,只有先進行了政治解放,然后才能進行人的解放。但是因為德國情況的特殊性,馬克思從德國現狀和法哲學高度闡明了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指出德國若想實現人的解放,則必須直接進行“人的高度”的革命,革命的主體也只能是且必須是無產階級,并將哲學這個“精神武器”與無產階級這個“物質武器”相結合,德國的革命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才能最終實現解放。只有這樣,德國“人的解放”的可能性才能變成現實。
一、宗教批判:“人的解放”的開端
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已經結束,關于宗教批判已經告一段落,自己無需再從批判宗教出發,但是不可否認對宗教的批判確實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因為對哲學的批判、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以及包括后來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等都是在對宗教的批判這一基礎之上才得以展開進行的[1]。我們知道,早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與青年黑格爾派在思想上有了分歧,一方面青年黑格爾派趨向于自我意識的極端化,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自我意識早已在博士論文時期就變得鮮明起來,或許還有自我意識的些許保留,但實際已經逐漸轉向“人民理性”立場。關于黑格爾的宗教神學,費爾巴哈是從人本學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加以批判的,他在《基督教的本質》里深刻揭露了宗教神學長期以來不為人知的秘密以及宗教長時間里對人的迫害,從人本學角度說明神的本質無非是人的本質,所謂的宗教神學無非是對人的本質的一種異化,并因此將對宗教神學的批判轉向世俗基礎方面。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有所論述。
馬克思在《導言》中明確指出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觀點一致,即認為是先有人而后才有了神,才有了宗教這一說,堅持無神論觀點。緊接著馬克思指出宗教和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感覺相聯系,仿佛宗教是我們找到人自身的感覺和意識的途徑,只有宗教才能使我們擁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感覺。但是緊接著馬克思直接表明人并不是抽象的、存在于世界之外的某物,人的思維和感覺不需要靠宗教來獲取,宗教神學無非是人的本質的一種異化罷了?!叭司褪侨说氖澜纭褪穷嵉沟氖澜??!闭钦f明了宗教不能代替人。為什么會說它們是“顛倒的世界”?恰恰是因為,宗教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幻象,神學存在于市民社會里人們的頭腦中,宗教是這個國家和社會的產物,人與宗教的位置完全顛倒,人們不能正確地看待自身與宗教的關系。為此,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所謂對宗教的批判實際上恰恰是對以宗教為精神慰藉的那個真正苦難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并不只是單純地對人們所信仰的意識上的宗教進行批判,而是為了批判人們在現實生活里遇到苦難時為了尋求安慰而去往神學世界的思想。
馬克思用“宗教是人民的鴉片”[2]2這一詞語來解釋宗教的功能。他直截了當地道出宗教本身所特有的虛幻性和欺騙性,現實與宗教是緊密相連的,人們在現實生活里遭受的苦難無法排解,只能通過宗教來麻痹自己,宗教的出現使人們不能正視自己的思想,唯有靠宗教才能達到精神上的短暫快樂。馬克思指出宗教給人們帶來了雙重幻象,一方面宗教能使人忘卻現實苦難,在精神上產生慰藉,在當下冷漠的世界中感受到真實的“情感”,認為只有跟隨認同宗教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另一方面則是顯示出宗教對市民社會里人們的欺騙,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們于痛苦之中,才能使人們擺脫苦難、給人們帶來幸福。
費爾巴哈批判了黑格爾宗教神學,但馬克思卻并沒有止步于此。馬克思認為之所以會有信仰宗教、崇尚宗教的現象出現,正是因為人民所生活的現實社會出現了問題。費爾巴哈批判宗教的本質是為了解放人自身,但是他的意識中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馬克思跟隨費爾巴哈的批判思路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現實中的人才是一切批判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使市民社會中的人意識到自己所受的真正壓迫,看清宗教的真實面目,在壓迫中站起來反抗以及激起人們的革命斗志。
隨著真理的“彼岸世界”,即宗教里的天國、上帝消逝之后,馬克思便把目光轉向了“此岸世界”,將批判的目光轉向了對德國國家哲學和法哲學。
二、法哲學批判:“人的解放”的延續
德國解放的性質需要從三個層次、兩個方面來看待,三個層次指的是德國現狀、現代國家以及人的高度,兩個方面指的是理論和現實方面。其中理論方面主要包括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在馬克思看來德國國家哲學和法哲學的批判已經開始,并且馬克思將其稱為“人的高度”;現實方面是指德國現狀和現代國家(英國、法國)已經實現了的政治解放兩個含義。
在從宗教批判轉向對現實世界批判的過程中,馬克思首先發現并提出了“時代錯亂”這一說法,所謂“時代錯亂”實際是指德國當時現狀和理論是不在一個高度的,其理論方面是遠遠高于現實方面的,二者的結合并不能促進德國發展,是“時代上的錯誤”。經濟上,隨著英、法等國工業革命的相繼完成,英國和法國的生產力獲得快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進程開始加速向前推進,而此時的德國仍然停留在封建社會制度時期。在英、法等國開始考慮從“政治解放”邁到“人的解放”的時候,德國還停留在對統治權的壟斷時期。如此一來,德國與英、法等國的差距就越來越明顯。雖然說當時的德國在經濟、政治方面不如其他國家發達,但是在哲學理論方面,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法哲學已經達到了現代國家的所在高度,其哲學發展水平遠遠超出了德國現狀。就如同馬克思所認為的德國人在哲學方面與時代是一體的,而在歷史上又不是一個時代的。在實踐和理論方面,馬克思認為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是唯一能與現實狀況保持在同一水平上的歷史。馬克思認為在實踐方面德國現存政治制度是遠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在法國和英國即將完成的事物進程,而在德國卻剛起步;在理論方面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水平是遠高于德國的現實政治制度水平的。正是因為德國理論與現實的極度不符,馬克思指出了德國走英、法等國家的政治解放道路的不可能性,但也同時說明了實現徹底革命的可能性。
“向德國制度開火!一定要開火!”馬克思對德國封建制度的厭惡在這句話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當時的德國沒有經歷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仍然處于封建時期,生產力落后,德國所追求的一直都不是政治經濟學層面對財富的統治,而是在私有財產的層面對國民的統治,德國力求把壟斷發展到極致。德國的舊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社會,此時就應該摧毀舊制度,建立新的適應德國社會發展的制度。
馬克思批判了德國的實踐政治派和理論政治派兩種不同派別的思想理論。實踐政治派認為只需要在口頭上、書面上乃至其他一切表面形式上來加以否定哲學,就算完成了對哲學的否定。實踐政治派對德國的哲學進行否定,認為其哲學是為德國現實服務的。他們并沒有考慮到德國當時社會的發展,僅僅通過否定德國國家哲學是不能實現“人的解放”的。理論政治派則完全相反,他們只是站在哲學層面對發展落后的德國制度的現狀進行了批判,并沒有從現實層面出發,他們相信只要在哲學層面批判到位,那么現實問題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馬克思并不否認黑格爾為德國國家哲學和法哲學所做的貢獻,但是他并沒有僅僅局限于此,他看到了政治解放的缺陷以及現代國家即將面臨的痛苦,即使德國現狀甚至還沒有達到現代國家的高度。
馬克思同時強調了不能只專注于哲學層面的批判,而應該轉向實踐層面,意在問是否能使德國現狀不僅達到現代國家的高度,與此同時也直接達到即將到來的“人的高度”。馬克思將理論比作“批判的武器”,將實踐比作“武器的批判”,強調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理論不是實踐,但是理論經過群眾可以轉化為實踐來發揮作用,顯示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觀點。在馬克思看來,要想實現徹底的德國革命需要面對巨大的困難,因為當時的德國在理論方面和現實方面有著驚人的不一致,而理論的發展程度如何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現實狀況。馬克思不否認徹底革命的重要性,但是他不贊成局部政治革命。政治解放的前提和條件就是要有兩個非常明顯的階級是對立的,并且在這時,一個新興的、特殊的第三等級激起全社會的普遍熱情,否則的話政治解放就不可能實現。當時的德國并沒有到達政治解放的中間階梯,而且它也不會到達這個中間階梯,因為德國現在沒有以后也不會具備這些條件和基礎。
三、無產階級革命:“人的解放”的歸宿
為什么會是無產階級呢?馬克思在《導言》中給出了回答,“就在于形成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一個并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2]15無產階級存在于市民社會中,但其現實性已經超出了資產階級的一般概念。隨著產業革命的興起,無產階級逐步形成,但資產階級在當時仍然占據著主要地位,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私有制為主體的,無產階級一無所有,遭受普遍苦難,他們沒有任何其他的權利,作為普遍遭受著壓榨的階級,無產階級進行斗爭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解放全人類,因此無產階級只有先解放全人類,進而才能夠解放自己,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并不是片面地部分地進行革命,而是進行一切領域的革命[3]。在德國,包括一切其他所有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以及基督教日耳曼的農奴也加入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處于社會的最底層,他們沒有屬于自己的生活資料,獲得生活資料的唯一途徑就是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長時間的壓迫和被奴役使得無產階級逐漸發展成為一支與資產階級相抗衡的重要力量。無產階級被作為一種“符號性認同”,使底層勞動人民找到階級歸屬,最終為階級斗爭與社會解放指認了敵友[4]。
正是因為市民社會中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無產階級飽受資產階級的壓榨摧殘,使得無產階級不得不團結起來反抗資產階級來保衛本階級,并以此結束德國當時的現狀和落后的局面。而那些一心認為通過宗教批判或者法哲學的批判就可以達到改善德國當時現狀并且實現政治解放目的的人們是看不到無產階級所發揮的偉大歷史作用的。但馬克思發現了,他找到了一條跨過政治解放而直接到達人的解放的路徑,無產階級為勝利解放提供了物質力量,哲學為勝利解放提供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不否認德國國家法哲學理論水平達到了一定高度,但為了得到一個更正確的理論,他首先對法哲學進行了批判。德國現實層面發展水平極為低下,遠遠落后于現代國家水平,若想按部就班地先進行政治解放是不可能的了,所以馬克思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馬克思認為,實現了德國人的解放就是實現了現實的普遍的“人的解放”,因而德國人所面臨的問題是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保?]16這句話是與前面所討論的理論派與實踐派相呼應的:達到了最高水平的理論若還不能消滅德國低下的現狀,那人的高度的革命,即人的解放就不能成為現實;現實方面的德國現狀若是不把理論層面的“人的高度”變為現實,那么德國現狀的低下就不可能消失。
在《導言》中馬克思已經探查到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作用,他認為,只有當先進的革命理論與充滿革命性質的物質力量即無產階級相結合,德國的人的解放才成為可能,普遍的“人的解放”才會實現。
四、結語
《導言》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它蘊含著馬克思思想發展并且發生轉變的寶貴過程,在這篇著作之后馬克思開始由先前的唯心主義轉變為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在實踐中趨于形成并日益得到發展,革命民主主義開始過渡轉變為共產主義,無產階級的偉大力量逐漸被世人所熟知。馬克思逐漸脫離了傳統的黑格爾派別,用黑格爾的精神體系去解釋現狀已經不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此時費爾巴哈帶著他的人道主義出現在馬克思的世界里,馬克思選擇了和費爾巴哈站在同一戰線,盡管到了后期馬克思也開始轉向批判費爾巴哈,但這個時候馬克思接過了費爾巴哈的“接力棒——對宗教神學的批判”,轉而接著繼續對德國法哲學進行批判。
馬克思在《導言》中指出,德國人若想實現“人的解放”,單純走政治解放向“人的解放”過渡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因為德國在第一步即實現政治解放時就無法實現,英國、法國相繼完成政治解放,其歷史現狀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可是德國卻不能走如此道路,因為德國仍然還停留在封建專制制度,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資產階級不可能站起來去反抗封建君主,德國無法先使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然后無產階級才奪取資產階級政權。雖然這條路走不通,但是馬克思為德國提供了另一條道路,即直接開始“人的高度”的革命,德國雖然現實狀況發展低下,但是在理論方面,馬克思認為德國的理論發展水平在英、法以上。所以馬克思認為德國人若想實現自身解放,只能通過一個被壓迫、被鎖鏈束縛的階級來獲得解放,通過將“精神武器”和“物質武器”相結合來實現解放。無產階級在歷史上受壓迫最深,不摧毀德國的封建制度無產階級就不能得到解放,無產階級的作用在歷史上從來都不容小覷。
將“物質武器”和“精神武器”相結合是實現人類解放的關鍵一步。無產階級是有著正確且豐富知識理論的階級,理論知識也需要外部力量來加以維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體現了這一成果,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深化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深深植入中國人民心中,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緊密結合,并統一到當代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馬擁軍.宗教批判在馬克思世界觀形成中的地位——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看[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21(3).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單俊宇.青年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實現路徑探析[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1(12).
[4]劉剛.“無產階級”概念:恩格斯的詮釋及其意義[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1(6).
作者簡介:張夢想(1998—),女,漢族,河南周口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責任編輯:馮小衛)